APP下载

谈电影《面纱》的浪漫主义改编

2017-11-14李园园

电影文学 2017年22期
关键词:费恩面纱毛姆

李园园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毛姆的小说《面纱》曾两次被改编为电影登上大银幕,毛姆小说中的尖锐和犀利赋予这个爱情故事独特的韵味。导演约翰·卡兰执导的最新版《面纱》进行的是一次浪漫主义的改编,电影消解了小说中关于爱情与婚姻虚伪的论调,美化并集中阐述何为永恒的爱情。

一、浪漫主义主题改编

毛姆小说的主要特征就是冷静、犀利、客观地剖析人性的弱点,深入描绘人性的复杂与丑陋、人际关系的畸形、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面纱》是毛姆东方之旅的产物,结合了他在中国旅行的见闻,打造了这样一部充满悲情色彩的长篇小说。无爱的婚姻,婚姻中的不忠、愤怒、复仇等,毛姆赋予这个故事太多的悲情色彩。吉蒂为了现实不得不与自己不爱的陌生男人费恩结婚,她以为等待自己的是一个充满刺激的崭新世界,费恩的木讷内敛、沉默寡言却让她失望,幽默风趣、充满男性魅力的英国外交官查理·汤森给了她性和生活的刺激,然而短暂的偷情生活很快就被费恩发现了。费恩在娶吉蒂之前就知道,她是一个头脑空空、追求浮华生活的物质女孩,但是他在舞会上对她一见钟情,深深地被她吸引。他以为自己带吉蒂来到遥远的中国,会让吉蒂慢慢地爱上他,吉蒂对婚姻的不忠诚让他彻底失望,内心被愤怒填满的费恩唯有将吉蒂带到更为偏僻的乡村——霍乱暴发的重灾区,彻底将她与现实社会隔离。婚姻中的背叛、欺骗、怨恨和复仇,小说中二人的故事并不美好,人性中的丑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然而,在电影《面纱》改编过后,消解了毛姆小说中冰冷、残酷的一面,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这个故事打造成为浪漫唯美、令人唏嘘的爱情故事,打着永恒爱情的名义重新书写了小说的故事。电影中的吉蒂虽然在婚姻中出轨,费恩医生同样如小说一般将她带到了暴发霍乱的乡村,但是影片突出了二人在婚姻中经历过不堪之后的重新振作,如何从失败的婚姻中走出,重新领悟生命与爱情的真谛。暴发霍乱的遥远乡村不再是费恩的复仇之地,也不再是囚禁吉蒂的牢笼,影片中呈现的是幽静山水,显示的尽是浪漫风情,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二人孕育美好爱情的地方。毫无疑问,影片《面纱》从毛姆的小说原著中脱胎换骨出来,成为歌颂美好爱情、赞扬生命的多语境故事,美好的爱情主旨也更符合商业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

二、人性的浪漫主义塑造

我们可以将小说《面纱》看作是揭穿婚姻谎言的现实作品,毛姆在小说中并没有对任何一个人物偏袒,对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采用一种冷眼旁观的叙事视角,冷静地看着无爱的婚姻、激情的破灭、婚姻中的背叛、婚姻中的复仇等,尤其是对于爱情而言,人性的复杂性更为明显地袒露在人们面前。小说中的吉蒂是个典型的物质女孩,她一心想要跻身伦敦上流社会,却在等待的过程中慢慢错过了最佳的“适婚年龄”,成为母亲口中的“早就放弃的女儿”。为了逃离家人、与现实妥协,吉蒂选择了与费恩结婚,随其前往遥远的中国。而对于吉蒂来说,费恩与上海生活一样无趣,甚至费恩无法在性上面满足吉蒂,于是她最终与风流倜傥的外交官查理出轨。小说中的吉蒂是欲望的化身,她的精神世界中的欲望是高于道德的。

电影《面纱》对于吉蒂做出了大幅度的重新塑造,让这个人物的欲望不那么强烈——无论是物质欲望还是肉体欲望。从英国到中国,吉蒂重新认识到了生命的真谛,体会到了查理带给自己的性的激情,也感受到了稳固、持久、内敛的爱情带给自己的全新的体悟。影片到结尾处,吉蒂懂得了什么是爱,学会了尊重费恩对自己的爱,当她在伦敦街头再次遇见查理时,拒绝了查理暧昧的邀约,这一情节的处理无疑对吉蒂人物形象的重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她的内心已然重新树立起了道德标准。

毛姆小说中的费恩是一名在海外工作的医生,温文尔雅,性格内敛,对爱情和婚姻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以为自己能够改造吉蒂——这个头脑空空的物质女郎。可是吉蒂的出轨几乎将他推向了绝望的边缘,小说中的费恩对吉蒂说了很多极端的话以表现他的愤怒。小说同时明确表现出了费恩带吉蒂前往偏远、危险的霍乱重灾区是对吉蒂出轨的报复。但是,电影改编对于费恩这一人物形象做出了大幅度的浪漫主义处理,塑造了费恩的国际医生形象,他对于中国霍乱灾情的救治工作赋予他光辉高尚的人格魅力。影片凸显了费恩对于这段婚姻的无助和绝望,他在向吉蒂复仇的同时也使自己陷入病毒肆虐的危险境地。费恩对中国病人的治疗行为深深地感染了吉蒂,吉蒂在生与死的面前重新认识了费恩。就在吉蒂刚刚开始爱上费恩,对自己背叛费恩感到懊悔的时候,费恩却因为感染霍乱病毒而死去。影片中,费恩对吉蒂的爱是无怨无悔的,当生命终结之际,他对吉蒂的怨恨消散了,留下的只有高尚的人格和无尽的爱恋。影片摒弃了对人性黑暗面的描摹,反而选择了将二人爱情的现实一面浪漫化、风情化,让这一对英国恋人在遥远的东方国度变得异常的可歌可泣,这也是影片对于人性书写的最大改编。

三、文本的浪漫主义转码

毛姆的小说《面纱》曾分别在1934年和1957年两次改编成电影,两次电影改编都对原著做出了较大程度的改写,可见毛姆赋予小说的具有毁灭性的结尾并不受到大众认同。虽然两位导演都分别拍出了小说中描绘的婚姻的不真实、多面性和人性的复杂,但是他们对爱情依然是充满幻想和希望的。导演约翰·卡兰在第三次改编、翻拍的过程中,彻底加入了浪漫主义情愫,让费恩和吉蒂的爱情脱离俗套婚姻的叙事语境,用层次丰富、具象唯美的电影语言重新构筑了二人的爱情故事。

无论是影片的故事内容、主题内容,抑或是电影最终塑造的人物形象,导演约翰·卡兰将毛姆的小说《面纱》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浪漫主义转码,从抽象的文字到具体的影像,更多的时候发挥了电影语言的形象性与具象性,用电影语言解码小说内容,用唯美的画面诉说故事、感染观众的情绪。

在毛姆的小说当中,费恩带着吉蒂远离城市,前往危机四伏的瘟疫重灾区,是带有强烈的复仇色彩的:既然吉蒂无法爱上自己,无法投入到这段婚姻,选择了与风流的外交官偷情,那么费恩也要用自己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尊严。因此,小说故事中的吉蒂跟随费恩来到乡村,感到的是无尽的孤独和绝望。但是电影《面纱》却将这部分复仇色彩和绝望情绪淡化,在唯美的漓江山水背景之下,观众首先感受到的是美得让人窒息的自然风景,导演甚至刻意呈现雾气笼罩的山水、田园风光,从视觉到情绪都将观众拉回到遥远的英国,重新给予二人的爱情生根发芽的机会。于是,导演约翰·卡兰不断凸显强调视觉效果的电影语言之于叙事的功能和作用。在无数个寂寞难耐的夜晚里,伴随着吉蒂的是远处的明月、繁星和有着朦胧线条的远山。影片着重表现了吉蒂对自身情感的自省过程,而不是小说中描绘的犹如堕入地狱一般的绝望。这些与小说叙事内容截然相反的部分,都是电影《面纱》在浪漫主义文本转码的过程中做出的改编与选择,人物形象、故事内容最终与充满浪漫风情的影像语言相一致。吉蒂重新认识了费恩,费恩也不再否认自己对于吉蒂的爱情,这也正是为何电影结尾选择了吉蒂带着她和费恩的孩子与查理在伦敦街头重逢,查理提出了充满挑逗意味的性的邀约却遭到了吉蒂的拒绝,而非吉蒂与查理又一次发生一夜情的小说故事结尾。

猜你喜欢

费恩面纱毛姆
揭开剪纸题的神秘面纱
揭开人脸识别的神秘面纱
我只需要一美元
充满爱心的两美元
揭开藏北草原的神秘面纱
丑角的原型
费恩的成全
我的毛姆叔叔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种族分析与解读
毛姆长篇小说的乌托邦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