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谈郭沫若致张煌的两封佚信*

2017-11-14熊飞宇

郭沫若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当代作家郭沫若月刊

熊飞宇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重庆 401331)

再谈郭沫若致张煌的两封佚信

熊飞宇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重庆 401331)

《当代作家书简》曾收录郭沫若致张煌的两封书信,刘政江、蔡震认为其写作时间是1942年。经考辨,其正确的说法应是1941年。在此基础上,信件的内容也得到了合理的释读。

郭沫若;《创作月刊》;张煌

《郭沫若学刊》2006年第3期,曾发表刘政江的《郭沫若致〈创作季刊〉张煌的两封佚书》(以下简称“刘文”),该文在第二段中写道:“佚书是1942年郭沫若写给《创作季刊》张煌的复信,收录于桂林普及出版社7月初版《当代作家书简》一书第99、100页。”根据这一句的叙述,可以推断出两个结论:一是郭沫若的复信作于1942年,结合后文的移录,两信的具体时间为1942年9月11日和1942年10月6日;二是《当代作家书简》是在1942年7月,由桂林普及出版社初版。则出版在前,写信在后,而已经出版的书还能将两三个月之后才写的信收入,实在有些不可思议。

对此两函,蔡震在《致李石岑信写于何时?》一文中也曾提及:“由卫明编辑,上海普及出版社1943年7月初版的《当代作家书简》”,“收录了郭沫若的三函书简,除致李石岑信外,另两函是郭沫若写给张煌的,在该书出版前、后,均未见刊出过。两信是郭沫若于1942年9月11日与10月6日为《创作季刊》向其约稿事,先后致信张煌。《当代作家书简》给两信都冠以篇题:9月的一函作《祝与献》,10月的一函作《创作长假可以满期了》。”由此可知:《当代作家书简》是出版于1943年,郭沫若两函的写作时间是1942年。这样,至少在事理逻辑上,不至于前后抵牾。

两种说法的共同点在于,均一致认为郭沫若的复信是作于1942年;但事实是否如此?笔者认为还有必要结合信件内容,经过细致的考辨,再加以确认。

首先来看《当代作家书简》。据该书版权页,其编者:卫明;校者:知勉;发行者兼出版者:普及出版社。“民国三十二年七月初版”,即其出版时间为1943年7月。普及出版社,封面作“上海普及出版社”,但实际上,此书出版地在桂林。全书分五辑:“为战斗与苦难所承受的”;“创作的讨论”;“实践的抒发”;“挚情底心声”;“真理的回响”。郭沫若致张煌的两函,收入第四辑“挚情底心声”。编者在“四月四日”所作的《题记》中说,该书“征求到郭沫若,熊佛西,张天翼,鲁彦等诸家十五封未经过发表的信件”,这也印证了蔡震所谓“在该书出版前、后,均未见刊出过”。至于刘政江的移录,今参照原书核对,文字无误,可直接引用。

《祝与献》中提到“《创作季刊》一期二十五万字,必能成为洋洋大观,诚恳地祝你们的成功”,这也是刘文题目中“《创作季刊》张煌”一说的由来。今检万忆、万一知编著的《广西抗战文化史料汇编·第1辑·文艺期刊卷》(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其中并无《创作季刊》。事实上,“创作季刊”只是张煌在筹办时初拟的刊名,正式创刊时,则定名为“创作月刊”。第一卷第一号出版于“民国三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其编辑人:张煌;发行人:马扬生;出版者:现代出版社;发行所:华侨书店(桂林二二九信箱,昆明一四七信箱);东南各省及贵州省总经售者:三户图书社(桂林中北路)。在一九四二年“一月尾”撰写的《发刊词》中,编者宣称:“刊名‘创作’,暗示出一条新路径,挥别旧的探寻新的正是求进步的不二法门。”“好作品得靠作者的别出心裁。”“我们是在追求着完美:希望着今后本刊能够担当起介绍好作品,研究创作上诸般问题的责任。”封底有“特别启事”一则:“本刊筹备将近一年,中间逢遭困难甚多,迟至今日创刊,殊非得已。在本刊出版前,不料成都亦有创作月刊出版,由向希金先生主编,该刊与本刊毫无关系。不敢掠美,特此声明。”而成都的《创作月刊》,据《四川报刊五十年集成(1897—1949)》,则是“1942年2月创刊,成都创作月刊编辑部编辑出版,发行人黄大白,社址在成都祠堂街中国文化服务社。第2期洪涛主编,同年4月停刊,共出两期”。具体而言,该刊创刊号是在1942年2月1日出版,署主编:希金;编辑委员:苏雪林、雷石榆、袁昌英、叶菲洛、李广田、蒂克、谢冰莹、黄大白;发行人:黄梦元;发行所:中国文化服务社四川分社(成都祠堂街一一九号)。4月25日,出版第二期,编辑人:洪涛,发行人:黄梦元、黄大白。

桂林《创作月刊》创刊号的封面,列有“本期执笔者”的名单:杨丙辰、郭沫若、李霁野、李广田、马耳、曾卓、何其芳、邹荻帆、熊佛西、蹇先艾、刘白羽、李辉英、冀汸、东郭(正文署“南宫东郭”,刘澍德笔名)、史放、缪崇群、方敬、张煌。郭沫若的论文,题作《今天创作底道路》,作为首篇刊发,篇名中的“创作”与刊名中的“创作”,二者正好呼应。值得注意的是,该文末署“卅、九、六、于重庆”,即其完稿时间为1941年9月6日。再反观《祝与献》,其中说到:“你要我写的文章,我费了几天工夫写了出来”。不难看出,发表在《创作月刊》创刊号上的《今天创作底道路》,就是郭沫若应张煌之约所写的文章。至此,郭沫若致张煌的两封佚书,其写作时间定为1941年,应无疑问。根据两信的内容,还可勾勒出二人信件往返的过程,即1941年9月6日,郭沫若写好《今天创作底道路》之后,于9月11日,复函张煌。张煌收信后,在9月21日,再度致函郭沫若,便又有了郭沫若10月6日的回信。

在《祝与献》中,郭沫若提到“文字写成后,此间的朋友看见,也想要去,我暂时按留着了。将来撇不过朋友的浓情说不定会在当地发表,想来是不妨事的。我在这边尽可能把时间延迟一点便不致有所妨害了”。后经张煌恳请,打消了这一念头,于是在《创作长假可以满期了》做出承诺:“拙稿决遵嘱不在重庆发表,请释念。”果然,在《创作月刊》刊出之前,未见郭沫若转让它刊。不过,这之后,《今天创作底道路》又发表过一次,是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出版部主办的《笔阵》新三期上,1942年6月1日出版,而该刊的编辑者,则是叶圣陶与牧野。有趣的是,1942年5月1日,《笔阵》新二期第29页“出版杂讯”的首条,即是:“张煌主编的《创作月刊》创刊号,已在桂林出版。内容颇为充实,有郭沫若的论文,李霁野、杨丙辰的译文,李广田,马耳,杨朔的小说,邹荻帆、曾卓的诗以及张煌的记述等。”由此推测,也许是《笔阵》的编者见到《创作月刊》创刊号之后,才向郭沫若提出了要求。有别于《创作月刊》的是,《笔阵》在发表此文时,标题和作者的字体,都采用了郭沫若的手迹。

在10月6日的信中,郭沫若还提到:“二期或许可以写些东西寄你,但目前尚难定。”这一心愿,最终未能兑现。此后的《创作月刊》,再未查见郭沫若的文章。

《创作月刊》在1942年12月15日出版二卷一期之后,于1943年初被查封而停刊,共出七期。创作月刊社还出版了一套“创作文丛”,由张煌主编,华侨书店发行。《创作月刊》创刊号的第9页,有“创作文丛第一辑书目”,包括:杨朔的《疮痍》(长篇小说)、孙陵的《小歌女》(短篇小说集)、张煌的《雷丽娜》(短篇小说集)、李广田的《回声》(散文集)、方敬的《保护色》(散文集)和邹荻帆的《流火的键盘》(诗集)。其中部分书目,如《雷丽娜》,未见相关的出版信息。后来还有茅盾的《烟云集》(短篇小说集)、端木蕻良的《花开时节》(短篇小说集)、田涛的《牛的故事》、张煌的《密(蜜)味的忧郁》(短篇小说集)等。

最后,关于受信人张煌,笔者本希望能向读者完整地介绍其人其事,但苦于资料所限,目前只找到一篇“挽澜”的《悼念一位被海吞没的青年作家——张煌(续)》,发表于1949年3月25日的《海啸》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第19—21页)。文章是1948年3月18日作于厦门,据此可略知张煌生平:

张煌,学名张鸿基。在天津发表诗作时,署名张洛英。抗战时期到南方后,始用张煌一名。天津时,因“主编刊物,宣传抗日”而被捕,“倍受酷刑”。出狱后,到北平考入辅仁大学美术科,与张秀亚(陈蓝)同学,因文艺活动和追求爱情,“引起敌探的注意”,再度被捕。两次“入狱的经过情形”,写入其小说《死的抗辩》。从“平津脱险”后,张煌乘船到达粤东,转抵桂林。经“挽澜”介绍,到湖南邵阳,参加政治工作队。1939年冬,再回桂林,住青年会的一家“阁楼”,无事可做。后搬到施家园,与王鲁彦、艾芜等同住“文协”,以“文协的干事资格”,评阅“各处寄来的诗和小说”。通过作品,结识广西大学的女生张珠妹(学名),即其后来的妻子张鲁琳。1940年秋,到重庆,与臧云远等同住南温泉“文协”。后由谭金凯和徐威廉介绍,在“伤兵之友”社当编辑,其间,有小说在《大公报》上连载。不久,去潼南一中学作国文教师。次年春,到昆明。与晓黛即杨静如(杨苡)过从甚密,引起其丈夫赵瑞蕻的不满。1940年冬,张煌“与昆明的一家书店”即华侨书店,签订“出版《创作月刊》的合同”,“刊物由书店出资印刷及发行”,张煌负责编辑,于是又到了桂林,住艺术馆对面的一家旅馆,并与鲁琳结婚。“《创作月刊》上的作品,都是由中国第一流的作家:郭沫若、胡风、茅盾、巴金、熊佛西、艾芜、沈从文、陈波儿等执笔,成为西南方面唯一的最有分量的文艺刊物。销路很大,书店的利润也极可观”。为“避免出版商的剥削”,张煌决定自创出版社,即“春潮出版社”。其出品,除“自己的著作:《抒情诗》,《种子》和《花嫁》(小说)和鲁琳译的一本俄国小说外,还有李广田,方敬诸人的散文集”。因出版业的不景气,至1944年初夏,张煌与鲁琳已同在桂林一所新办中学任教。湘桂大撤退时,再到重庆。抗战胜利后,随《益世报》赴上海,并为该报编辑副刊。北上天津后,任《益世报》采访主任。约在1948年初,为海吞没。

作者“挽澜”,据其文中所述,1945年11月12日,“由长汀到福建厦门,除了在报界服务,并与雷石榆,许虹,库伦,天问诸兄合办了一份刊物《明日文艺》,刊首登载着编辑委员会的名单”。再看《明日文艺》第二期(1946年5月1日出版)刊首的编委名单,计有:雷石榆、许虹、洪辛、王云波、柳虞慧、库伦(吴静吟)、叶显祺、诸葛军,主编:赵天问。其中叶显祺曾是江西新闻社驻汀记者,较为吻合,故“挽澜”可能就是叶显祺。

注释

①《笔阵》的发行者为莽原出版社(成都祠堂街一二五号)姚树南;经售者有重庆:华中图书公司、上海杂志公司、读书出版社、进文书店、文学书店(但据第二期,有中国作家出版社,无读书出版社),沙坪坝:互生书店,昆明:华侨书店,桂林:集美书店,天水:青年书店,汉中:大汉书店。

②《海啸》,其发行人:庄观澜;社长:杨澈尘;主编人:黄著道;发行所:厦门开元路门牌八十三号。

[1]刘政江:郭沫若致《创作季刊》张煌的两封佚书[J].郭沫若学刊,2006(3).

[2]蔡震.郭沫若生平文献史料考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卫明.当代作家书简[M].桂林:普及出版社,1943.

[4]王绿萍.四川报刊五十年集成(1897—1949)[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5]魏华龄.抗日战争时期桂林书店出版社简介(下)[A].桂林文史资料·第8辑[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桂林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5.

:A

1003-7225(2017)04-0075-02

*本文为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战大后方文学史料数据库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2017-02-25

熊飞宇(1974—),男,四川南江县人,文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抗战文学的研究。

(责任编辑:陈俐)

猜你喜欢

当代作家郭沫若月刊
数 独
卡尔维诺(素描)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郭沫若致郁文的信
郭沫若佚诗一首
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用特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