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十年的坚守
——纪念《郭沫若学刊》“而立”之年

2017-11-14杨胜宽

郭沫若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刊乐山郭沫若

杨胜宽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三十年的坚守

——纪念《郭沫若学刊》“而立”之年

杨胜宽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2008年11月,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在北京举办了“郭沫若研究三十年”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学界同人共聚一堂,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郭沫若研究的历程、成就及对未来的展望,会议的部分成果编选成《郭沫若研究三十年》一书,由巴蜀书社于2010年2月正式出版。我根据会议主题要求,撰写了《二十年:我与郭沫若研究工作》一文提交会议,后来被选入会议论文集《郭沫若研究三十年》。在该文中,我回顾了自己接触郭沫若研究、参与编辑《郭沫若学刊》、担任乐山师专中文系主任期间组建郭沫若研究室、组织申报“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等工作的经过,意在小结一下二十年间自己所参与跟学校、乐山市、四川省郭沫若研究有关的一些工作,既与同行分享,也促使自己总结反思。

今年是《郭沫若学刊》创刊三十周年,截止2017年第2期,已正式出刊120期。关于我与学刊过去的一段因缘,在我上面提到的文章中已经叙述得比较清楚,在此不必重复。为纪念学刊出版三十周年,我自己从事郭沫若研究也将届满三十年,作为四川郭沫若研究会的负责人之一和《郭沫若学刊》常务副主编,写点纪念性文字,似乎是义不容辞之事。借此机会,我想表达一些参与郭沫若研究、学术活动组织及学刊编辑工作的感想和期望。

学刊三十年坚守郭沫若研究的学术阵地,委实不易。

首先是办刊的经费保证十分不易。2000年以前,学刊编辑部及学会秘书处挂靠乐山大佛管委会,资金由管委会安排,有乐山大佛的门票收入作支持,应该说办刊经费不成为问题。但2000年动议改变挂靠单位,起因之一也没有完全摆脱经费问题的困扰。当时经由市委秘书长牵头协调,最终达成由大佛管委会每年出资10万元支持学刊作为办刊经费及学会学术活动费用的一致意见,管委会方面由此可以免去专职工作人员工资、办公经费、学术活动费用、迎来送往接待等开销,未必不是一个合算的处理方案。乐山师范学院成为新的挂靠单位以后,每年取得大佛管委会10万元的经费支持,却颇费周章。经费不能按期到账,几乎成为学刊工作人员最苦恼的常态。原商定每半年划拨一次,但有时当年经费年底乃至次年初才能到账,这边只能挂账出刊。为了保证正常出刊,编辑部免不了经常催促,三番五次而不可得是常事。最为麻烦的是,每当大佛管委会领导变动,新任领导不清楚市委的协调会精神,不太情愿出钱的情况时有发生,学刊工作人员要钱碰钉子也就在所难免了。遇到这种情况,除了学刊编辑部要把包括市委《会议纪要》及变动挂靠单位的来龙去脉写成函件正式呈送之外,还得请原学会副会长、学刊主编、也是市里老领导的张浩同志亲自出马沟通协调,有时得请学刊主管部门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出面做工作,推动经费落实。在担心学刊经费难以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学会领导层曾多次研商,建议将办刊经费纳入乐山市财政预算,由市财政局按预算定时划拨。但经反复努力,终究没有获得成功。

随着编校及出版成本上涨,10万元经费既办刊物,又举办学术活动,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学会领导层多次议及按《会议纪要》精神要求乐山师范学院补齐不足经费的问题。我作为学会、学刊的负责人,同时又是学校的负责人之一,多重身份要求我必须正视办刊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作出积极努力。我将学会方面的意见如实向学校主要领导汇报,至2013年,学校终于同意每年支持专项经费5万元,列入年度预算。自2000年以来,学会想方设法,积极争取乐山市和乐山师范学院的共同支持,使学刊经费得到基本保障,且总体上保证了学会大中小型各类学术活动的正常开展。去年年末,新任市政府分管领导到校调研郭沫若研究工作,当场表态大力支持郭沫若研究及沫若文化的宣传弘扬工作,以后的经费按每年20万的标准列入市财政预算。至此,学会及学刊的相关经费保障问题,终于被纳入正规渠道,得到妥善解决。鉴于此,四川郭沫若研究会2017年初召开会长会议,研究制定了新的《郭沫若学刊稿费管理办法》,适当提高名家约稿及高质量论文的稿酬标准,为吸引优质稿件、进一步提高学刊质量和影响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坚持学刊的办刊方针、保证刊物质量不易。学刊是四川郭沫若研究会创办的学术刊物,坚持以郭沫若研究为基本方向的办刊方针是毋庸置疑的。但对此并非所有人都认识一致。前些年,有人主张学刊只刊发郭沫若研究的学术成果,面太窄,读者太有限,要求改为兼具文学性和学术性的综合刊物,并且要由季刊改为月刊。学会领导层曾对此进行专门研究,深入分析讨论,最后形成共识:学刊既然是一个学术团体的学术刊物,坚持学术本位、保持学术品位的基本定位不能改变;借鉴其他学术刊物办月刊稿源难以为继的教训,《郭沫若学刊》维持季刊规模是符合实际的,不宜脱离实际以追求数量牺牲质量,也不宜以追求适应所谓一般读者的口味而丧失刊物自身的特色和已经形成的影响,因为我们担心,办成刊发文学作品及学术论文的综合性刊物,会冒文学作品质量不高,而学术论文分量不够所造成的两者俱失的风险,最终把刊物办得“四不像”。与此同时,学刊也在不断拓展郭沫若研究的视野,刊发的论文不仅限于郭沫若研究本身,只要与郭沫若研究有关,都在刊物的用稿之列。近年来学刊在主编王锦厚先生的积极倡导和精心组织下,先后开辟了郭沫若同时代人、创造社研究、川籍作家(艾芜、巴金、敬隐渔、马识途、王火等)研究等专栏,引起了一些反响,得到同行的肯定。

质量决定刊物的生存与发展。这里所谓质量,既指学术论文的质量,也指刊物的编校印刷质量。历史地看,学刊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也是不断致力于提高质量的过程。在学会成立之初,正逢改革开放春风拂面的有利局面,与郭沫若当年并肩战斗的老一辈革命者或文化人不少还健在,诸如阳翰笙、夏衍、戈宝权、伍修权、李初梨、李一氓、林林等,他们以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着郭沫若研究,有的亲自担任学会领导职务,有的参加了一些学术活动,有的也为学刊撰稿(如1988年在北京召开了“郭沫若在日本”学术研讨会,阳翰笙、夏衍、林林等人的大会发言文章就刊载在《郭沫若学刊》1988年第3期上)。他们所做的工作为学刊质量保证提供了有力帮助。随着一代权威的郭沫若研究者渐渐离世,郭沫若研究队伍需要培植新的力量,逐步实现研究事业的新老交替。学会以经常举办学术活动为主要形式,吸引青年爱好者加入到郭沫若研究者的队伍中来,学刊则坚持开辟“青年论坛”栏目方式,专门刊发年轻研究者的学术成果。本世纪以来,大批高学历年轻学者在郭沫若研究领域崭露头角,近三年连续举办的三届“青年论坛”,他们提供的研究成果令人欣喜,也很值得期待,其中不少研究者的学术论文都在《郭沫若学刊》发表,为刊物保证学术质量带来了新的希望。学会今年制定的稿酬管理办法,明确体现优质优酬的质量导向,鼓励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学刊发表。尽管力度还需加大,但我们的质量立刊的初衷是非常鲜明的,期望学界同人充分理解并大力支持。

在编校与印刷质量方面,我们也采取了多项措施,努力加以保证。对稿件的组织,我们坚持自愿投稿与主动约稿相结合,鼓励编委会成员加强与同行的联系,利用包括学术活动在内的各种机会主动约稿,特别是向著名学者约稿。对来稿的采用,我们长期坚持集体定稿制度,每期的定稿会,由主编主持,副主编、部分编委及编辑部成员参加,从栏目设置到每篇论文进行审看,并对个别有争议的文章开展重点讨论,坚决把住政治关、质量关,不符合刊用原则及质量要求的,无论何人均不采用,切实做到在质量面前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对文章的校对,通常要经过专职编辑两次校对,然后分别由学会秘书长、副主编,常务副会长、副主编,特约编辑,会长、常务副主编各校看一次,经五六次审校以后才能付印。即使如此,我作为最后“签字画押”的责任人,仍需十分仔细地审校每一篇文章,无论是文字语法、引述文献,还是排版格式、著录规范,都还能发现一些问题,并一一加以改正。我们不敢保证刊物校对没有错误,但至少我们尽到了最大努力,保证尽可能少出现失误,尤其不能出现致命性的严重错误。我自1992年任学刊的特约编辑起,除了中间两年多(1998—2000)因故未参与外,二十多年来充当“为人做嫁衣”的角色,为保证校对质量所付出的劳动,个中甘苦却是一言难尽。

在纪念《郭沫若学刊》“而立”之年的时刻,我们欣喜地看到郭沫若研究出现了一些好的积极信号。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郭沫若的家乡乐山市,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郭沫若研究及沫若文化的宣传弘扬工作,把沫若文化作为乐山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来定位和打造,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正在付诸行动。比如筹拍以沫若文化为重头戏的乐山历史文化影视片,筹建沫若书院,将沙湾打造成为以文旅发展为基本定位的文化旅游区,加大力度支持四川郭沫若研究会、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郭沫若学刊》组织开展的基础研究与学术活动……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有利外部环境及发展机遇。这无疑会更有利于郭沫若研究的蓬勃开展,我们对进一步做好郭沫若研究及沫若文化的宣传弘扬工作,充满信心。基于此,寄望于学界同仁者有如下数端:

第一,同心协力办好《郭沫若学刊》。学刊在两代人及各方的共同呵护下,已经成长到“而立”之年,如同人生进入到“青壮年”时代。三十年已经奠定的坚实基础及当下所具备的有利条件与良好环境,都可以使之更加茁壮地成长。希望热爱郭沫若研究这份事业的学界同仁、地方各级政府、刊物主管部门、乐山师范学院以及社会各方面,与学刊编委会勠力同心,为办好刊物继续精诚合作,并继续给予有力支持。特别要在提高刊物学术水平、扩大社会影响、以及壮大研究队伍等方面不懈做出努力。

第二,发挥好《郭沫若学刊》的纽带作用。学刊虽然是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创办的学术刊物,但从来都以立足全国、面向世界,接纳四方热心郭沫若研究的老中青同仁朋友为己任。在信息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我们依然秉承开放办刊、广交学友的宗旨,竭力为广大从事郭沫若研究的作者、读者服务,乐于让刊物成为凝聚同道、发表成果、开展争鸣、分享观点的交流平台,发挥好作者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研究与应用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共同促进郭沫若研究事业的兴旺繁荣。

第三,不断发掘沫若文化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正向引领价值。郭沫若的一生与20世纪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进程相始终,他的道路选择及所作所为,代表了一代追求进步思想与先进文化的知识分子向往的正确方向,他被称为“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邓小平语)。尽管他在党犯错误的特殊年代也犯过错误,但瑕不掩瑜,他的百科全书式成就与贡献,永远值得我们珍视和敬仰。今天研究郭沫若、弘扬沫若文化,要切合当代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抓住本质,把握主流,把沫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先进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开来,使之在现代文化建设事业中,更好发挥其正向价值引领作用,为民族振兴与文化复兴再做新贡献。

2017-07-20

杨胜宽,男,乐山师范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廖久明)

猜你喜欢

学刊乐山郭沫若
结伴学刊共成长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不惑”之年的回望与思考——纪念《红楼梦学刊》创刊四十周年
郭沫若致郁文的信
郭沫若佚诗一首
欢迎订阅《红楼梦学刊》
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助推贫困村精准脱贫
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中增强“四个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