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说高考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创新

2017-11-14

中外文摘 2017年18期
关键词:高考制度科举制度驱动力

□ 李 方

为什么说高考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创新

□ 李 方

在恢复高考40周年之际,我想写一篇文章,谈谈为什么中国的高考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创新,为什么只在中国能行。

当然大家也吐槽很久了,为什么北京孩子分到更多的北大清华的录取名额,为什么江苏湖北孩子考得那么辛苦。昨天我一篇回忆自己高考的文章,就有好几个江苏朋友跟帖讲,你这个成绩在江苏不可能考上北大。

是的,我承认。

我还知道,至少这种争论已经有十几二十年了。大家是否意识到,正因为中国高考制度总体上是公平的,咱们才争论得起来。如果像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录取你还是录取我李方,完全是大学自己说了算,咱们还争个毛线。事实上,这些年国内高校也一直没停叫嚷的自主招生。问题是我们能把这个权力完全交给高校吗?如果你能容忍哪个家长捐1000万元,或者能够给招生高校批块地皮,从而让他家孩子排在你家前边,自主招生也是可以的。

我用一句话来说:中国的高考制度,一考定终身,够分必进,可能是我们这个社会所能选择的最好的人才选拔制度。至于北京孩子如何江苏孩子如何,那都只是末节了。

我没有查到现行高考制度具体是怎么发明的,但不论是1952年实行全国统考,还是1977年恢复高考并废除出身审查制度从而实现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无疑这是中国人的原创,世界上没有先例。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

但我同样不相信世界上有平地起高楼的事,你做对了,极大可能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具体到高考制度,虽然大家不愿意承认,但我认为它很有古代科举制度的神韵,当初的制度设计者也很可能从古代的科举获得灵感,只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不能讲出来而已。

过去100多年,中国人对于自己历史的反思,基本是抱着苦大仇深的态度,其中首要的就是科举制度,完全可以用灭绝人性来形容。可是,一项灭绝人性的制度,怎么可能从隋朝实行到清末,延续1300多年呢?难道古人都变态都是受虐狂?

尽管伏尔泰等启蒙学者有点言过其实,但他们当年无比推崇的中国古代人才选拔机制也就是科举制度,可能还真的包含了中国传统的精髓。

恢复高考的1977年,其实跟隋文帝当年面临的情况很像,“一大二公”的制度及其权力,事实上只惠及一小部分人,整个社会体制已经失去活力。于是高考恢复了。1977年以来,为什么每年高考季举国若狂,高考作文成为全民话题,高考状元全国瞩目,这后边蕴含的改变个人命运和社会结构的大众诉求,是绝对的心理驱动力。而同样的心理驱动力也发生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我们都知道那句著名的话: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科举的一大特点是只认试卷不认人。为了避免作弊,搜身、核对准考证、试卷收上来后遮住名字装订阅卷……在让我们想起今天的高考。这些都是中国人的原创。

所以呢,这世界并没有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也没有横空出世的高考制度。总是社会发展到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从前人那里借鉴一些灵感,创造出新的制度好让社会继续运行。

大概这就是传承。我们总在羡慕英美制度的一脉相承,古代的一件什么事,或者什么人讲过什么话,成为后来的行为依据;而这些行为依据,又成为再后来的立法准则。这样一环扣一环地发展下来,从无中断,于是有今。而我们呢,恨不得把过去全烧光,在一片空地上另起楼台,总不免生出望洋兴叹之心。

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吧。40年来拯救这个社会的高考制度,其实也有它的灵感依托和历史渊源,只是我们不愿意承认而已。在命运的关头,人们会不自觉地走上习惯的路径,从祖先的来路寻求现世的救赎。

所以,我们才能坐在这里,谈论恢复高考40年,了解为什么它只能是中国独有,以及我们为什么走到今天。

(摘自《南都周刊》2017年第14期)

猜你喜欢

高考制度科举制度驱动力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温暖厚实,驱动力强劲 秦朝 QM2018/QC2350前后级功放
突出文化产业核心驱动力
以创新为驱动力,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态度 Q Acoustics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他山之石:看巴西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高考制度改革:我们准备好了吗?
高考制度必须实行重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