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朋友圈晒书就是“装”吗

2017-11-14

中外文摘 2017年18期
关键词:请举手文青书吧

在朋友圈晒书就是“装”吗

读完新买的诗集后,覃用了10分钟在手机上狂敲屏幕,删删改改写出上百字的读后感,但几番犹豫之后,她还是将这条未发出去的微信朋友圈动态删掉了。

覃是一所重点高校的大三学生,平素喜欢阅读,几天前,她在朋友圈内发布了这样一条动态:“用了3天时间看完了一整本《1Q84》,真是一本比想象中要有趣的书。”在评论区里,一个和她关系不错的男生的留言却显得特别刺眼:“别装了,这么厚的几大本书,你真的能看完吗?能看懂吗?”

覃还记得读高中时,班上有个图书角,一下课就有好多同学围在一起看书、聊天,每本书都被翻到泛黄卷边;上大学后,身边的同学手头宽裕得多,很多人照着书单一买就是十几本,但新书直到落灰了都没被翻开过。覃曾和一些大学同学结伴去图书馆看书,发现她们往往还没坚持到半个小时就开始刷起手机来。

一次课上,老师做了一个小调查:“班上有同学平时有看课外书习惯的请举手”,一大半同学举了手;“能坚持看完、看懂一整本书的同学请举手”,一大半变成了一小半;最后“真心喜欢看书的同学请举手”,只剩下覃一个人。

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朋友圈晒美食都是赞,晒读书都是回复在“装”?点赞数最高的回复是:物质类的东西不管该不该晒,晒出来多是实实在在的;精神类的东西一不该晒,二是也晒不出任何实质。而且晒读书多半出发点是为了表明“我很文艺哦”。

大二学生张圆也曾因为一张发在朋友圈的读书照,被朋友取笑了好久。一次,他和女友去小区附近的书吧闲逛,女友拍了张他托着眼镜看书的照片,他觉得意境不错,顺手就上传到社交网络,没想到留言全是这样的风格:“摆拍得不错”“拍好后赶快把书还给人家老板”。

后来他才发现,这家书吧是本市有名的“文青拍照圣地”,在一些网络摄影攻略中,它提范儿的效果不亚于星巴克。攻略中教大家,如果要PO(post的缩写,意为把照片放到网上)照片,没有什么比手捧一本书更能提升文青气质的了,而要拍出一张上乘的读书照,除了拍照的姿势要讲究,连读什么书、封皮什么颜色这样的细节都得注意。

于是,朋友圈里,“爱读书”的文艺青年往往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一般:总是坐在一个靠窗的或角落的位置,灯光的色调要暖,桌上必定搁着一杯咖啡,手上的书越冷门越好。不经意中,张圆也因为晒了张雷同的读书照,被划入这类“装文青”的行列中。

事实上,现在年轻人不喜欢有人在社交媒体晒读书。除了反感身边的人肤浅又要面子外,也有很多人是被越来越多打着读书名义的营销活动,轰炸得身心疲惫。

发布名作经典段落摘抄,曾一度是微博上一些营销号涨粉的拿手好戏:每天睡前发一段包含人生、青春、奋斗等“鸡汤味”的经典语句,再配上一张文艺清新的图片,一个博览群书、深谙人生哲学的“大V”形象由此而来。后来,微博渐渐鸡汤盛行,很多人开始反感这样打着读书的名义营销的行为:“每天晒书,说话谈吐却并没多少内涵,谁会相信他们是真的爱看书?大多数不过是复制粘贴的罢了。”

去年11月,一家企业策划了中国版的“丢书大作战”活动,在几个大城市的地铁等场所丢了1万本书,供路人和乘客“漂流”阅读,在网上引发争议,许多网友认为“大张旗鼓的作秀反而丧失了读书的真正意义”;2015年,留洋小伙儿康夏的文章《带不走,所以卖掉我的1741本书》刷爆朋友圈,后被披露其共寄出7000本书收获逾77万元书款,“康夏卖书”因此成为贬义词,讽刺其“情怀遇上买卖,碎了一地鸡毛”。社交网络时代,阅读在一次次曝光中消耗着大众的好感,逐渐成为真假难辨的镀金石。

但真的有必要因为被质疑而改变自己吗?经过几天的纠结思考,覃最终还是将对那本诗集的感悟重新发布了。“即使被说成装,我觉得在朋友圈晒书也比晒鸡汤、晒吃、晒玩要有意义得多。”

(摘自《现代青年》2017年第6期)

猜你喜欢

请举手文青书吧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书吧里的故事
认真用脑的请举手
孕产·书吧
以文青的姿态回归主流——对《后悔无期》的两重解读
小语录
将自动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