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幼年应对故事
2017-11-14曾洪根
●曾洪根
(318000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椒江大桥旁新明丽江苑13栋2单元801室)
陈韡巧对朱熹
福建福州人陈韡(1178-1260年),字子华,是学者陈硕之子,年方十一时,理学家朱熹到他家拜访,陈韡侍立在朱熹身边,朱熹出对道:
一行朔雁,避风雨而南来;
陈韡稍作思索便对道:
万古阳乌,破烟云而东出。
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出口不凡。朱熹感到惊奇,说:“这孩子长大,前途当不可限量!”
王彝巧对客人
元末明初文学家王彝,字常宗。他出身贫苦,幼时就很敏慧。有一次,客人命对云:
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义各别;
此对中的“星”、“薪”、“心”,音同义别,下联也必须对等才能符合要求,客人本想借此难倒他,谁知他不假思索,即应道:
云间雁,檐前燕,篱边鷃,物类相同。
下联中的“雁”、“燕”、“鷃”,也是音同义别,而且都属于鸟类,对得工整。
施槃巧对张都宪
明代施槃,字宗铭,江苏吴县人。家贫好学,颖悟过人。英宗在位时,他考进士得第一,授修撰。幼年时,有人带他拜见一位姓张的都宪。张都宪出对考他: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施槃思索片刻对道:
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都宪一听大喜,立即让他进家塾读书。
蒋焘巧对父亲朋友
明朝文学家蒋焘,字仰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小时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来访,坐谈中,那友人出了一上联给在座的人对。联曰: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这是拆字联,很有诗意。在座的人绞尽脑汁,总对不着。蒋焘看见他们正在吃瓜,想了一阵便对通了: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在座的人无不拍手叫好。它难得的地方,在于上联拆“冻洒”二字,下联拆“切分”二字,而又十分切合全联所表达的事实。
张謇的妙对
张謇年少时才思敏捷,聪慧过人。有一天,蒙馆先生看见有人骑马从门前经过,便出一上联要张謇对:
人骑白马门前过;
张謇不慌不忙,略加思索,就续出下联:
我踏金鳌海上来。
科举时代中了状元的人称“独占鳌头”。小张謇竟脱口说出这样的话,真叫蒙馆先生惊喜万分,他连连夸道:“有志气,有志气!”后来,张謇果然成了状元郎。
王元之巧对太守
北宋文学家王元之,在他七岁时的一天,随父亲去太守家赴宴,席间太守出了个上联,请客人作答:
鹦鹉能言难似凤;
在座的客人虽然大多是文人墨客,但此时却没有人能对上。正尴尬时,小小的王元之却大声地说出了下联:
蜘蛛虽巧不如蚕。
王元之刚说罢,厅堂里立刻爆发出一片喝彩声:“对得好!对得好!”太守更是惊叹地说:“经纶之才也!”
孙仲益巧对苏东坡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一次到江苏宜兴县,路遇孙仲益。当时孙仲益年纪尚幼,东坡问他学习什么功课,孙仲益说:“正在学习对句。”东坡于是出对考他,出句云:
衡门稚子璠玙器;
孙仲益随口应道:
翰苑仙人锦绣肠。
东坡抚摸着他的脸,高兴地说:“真璠玙器也。”璠玙,是一种宝玉,苏东坡确是视才如宝呀!
王洪巧应对
闽中十才子之一王洪,字希范,明钱塘人。十八岁考中进士。他幼时,友人来访,见其家正在建楼,命对云:
地楼之上起楼,楼间无地;
王洪见天井中有人正在挖井,于是对道:
天井之中开井,井底有天。
客拍手叫好。平心而论,对句确比出句自然、生动。
王汝玉应对父亲
王汝玉,明代人,从小饱读诗书,会诗善对。一个雪后初晴的日子,瓦楞上的积雪开始融化,雪水顺着檐头滴了下来。父子俩望着眼前的情景,父亲即景出一上联:
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雨;
听了父亲的上联,王汝玉联想到大风吹起地上尘土的情景,很快吟出下联:
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
父亲听了,连连点头,称赞儿子对得妙极了。
熊廷弼幼年应对
明朝抗清名将熊廷弼,幼年就会对对联。有一次,熊廷弼与人同游,游侣看见农民插秧,出一联要他对,上联是:
稻草扎秧父抱子;
熊廷弼看见路人提一篮竹笋走过,马上对出下联:
竹篮提笋母怀儿。
这副对联触景生情,颇具巧思。他还对过另一联:
雪压竹枝头点地;
风翻荷叶背朝天。
这联描绘景物状态,细致入微,历历如画。
张居正对句得金带
明朝政治家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他应童子试时,适逢东桥公顾璘。顾璘见张居正乖巧伶俐,因而出对试试他的才学: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
张居正一会儿便对道: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璘大喜,即解下腰间金带赠送,说:“将来你一定比我更有出息!”
解缙应对先生
明代解缙,少年时善于对对子。一次课堂上先生出了一上联:
酷日如炉云似火,烈石焚山;
这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无人对出下联。一会儿,解缙对道:
轻烟似缕雨如丝,经天纬地。
先生听了,连忙夸奖他对得好。其他的孩子向解缙投来羡慕的目光。
梁储巧对父亲
梁储是明代文学家,小时候的一天傍晚,父亲带他到村旁的池塘中洗澡。此时,夜幕已降临星星闪烁在湛蓝的天空,一闪一闪的,很神秘。父亲指着倒映在池塘里的星星,吟出一联:
晚浴池塘,涌动一天星斗;
梁储想了一会儿,对道:
早登台阁,挽回三代乾坤。
他在联语中,表达了自己将来一定要考取进士,干出一番大事业来。父亲听了,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孩子,你对得好哇,希望你将来考上状元。”经过努力,梁储果然考取了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