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好文化”和“坏文化”
2017-11-14马未都
□ 马未都
漫谈“好文化”和“坏文化”
□ 马未都
中国人有一些负面的文化共性。
比如说,不大善于谈判,不习惯于共赢。很多人的想法都是“成王败寇”“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解决分歧的方法要不就是硬打,要不就是认输,比较容易走极端。很少有人愿意发自内心地去坐下来好好谈谈,或者找一个中间点,平衡双方利益。
还比如说,不少人会下意识地推卸责任。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个画面:一个学步的孩子突然摔倒,爷爷奶奶马上冲过去,拍着地上说:“都赖它,都赖它!”自己摔倒也一定要找个对象去赖,这等于从小教给孩子一个非常不好的观念——出了事是别人的责任。
所以不少人不大会主动承担责任,甚至当面道歉。我小时候就不会道歉,也绝不道歉,最后都是被老师拧着耳朵去道歉的,常常梗着脖子说:“我是不对,但你也不怎么样。”这就已经算是道歉了。但外国人就很会道歉,他们经常是地位高的向地位低的道歉,比如父亲向儿子道歉,丈夫向妻子道歉。
这种特点导致我们缺乏反思精神,出了什么事一定都是先从别人身上找原因,怨天尤人,不是怪领导就是怪制度,总之自己是没有任何责任的。这是我们的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阻力。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负面的,我们也有很多好的文化特点,比方说,包容。中国人心胸很宽,“有容乃大”。中国文化可以把许多东西都包容进来。
比如我们的饮食文化,全世界独树一帜。改革开放没多久,北京第一家肯德基在前门开业,队伍排得一眼望不到头,然后麦当劳也来了。今天,全世界的麦当劳、肯德基有上万家,但你看中国的麦当劳、肯德基和全世界的都不一样,早餐卖的是炸油条、蛋花汤,现在还有麻婆豆腐盖浇饭呢。肯德基、麦当劳进入中国才多久?不到30年,就已经和我们的餐饮文化融合在一起。这就是包容的力量。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也在不断地改变自己,从其他的文化中汲取好的营养。
我们一般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以汉族为主,但事实上,汉族人很多的生活习惯都是从其他民族当中借鉴、融汇而来的。比如,我们古人的起居原来是坐地上的,“席地而坐”,随着丝绸之路传来的胡床等坐具,人们渐渐地坐在椅子上了。
文化是社会变革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它是你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的背景,所以对一个国家来说,文化也是一种软实力。
美国人靠好莱坞大片输出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我们靠什么呢?我走过全世界很多国家,走到哪儿都发现有中国人开的餐馆。我突发奇想:如果通过饮食来输出我们的文化,那一定事半功倍。
我去慕尼黑的时候,有人向我介绍一家特别好吃的中餐馆。我去了之后发现那个餐馆里都是外国人,很少有中国面孔。这家餐馆的菜式都是传统的中国菜,但它的布局和上菜方式非常西化。那么多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在餐馆里享受中国美食,悠然自得,我觉得这真是个特别好的文化输出的场所。
其实,只要让一个外国人爱上中国菜,他一定也会对中国充满无尽遐想。
(摘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