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与都市上海
2017-11-14
上海艺术评论 2017年5期
越剧与都市上海
1917年5月13日,以袁生莫为首的“小歌班”首演于上海,开启了越剧与上海文化互生互荣的百年历史。越剧诞生于20世纪初的浙江嵊县农村,却在上海的现代都市环境中生根发芽,孕育并繁荣其艺术生命——这在中国的地方戏曲中是非常独特的。
作为一种都市文化形态,一种现代戏曲实践,越剧的特性与价值是被低估的。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拥有迷人的文化光环,那些象征启蒙与现代的艺术形态:电影、话剧、白话小说,被反复解读、回顾和再现,几乎定义了早期中国现代化前线的基本面貌。戏曲是十里洋场的尴尬存在——现代化需要对象,传统由此成为前现代标签。在少数篇章中,拥有精英基础的京剧(国剧)会被编织进民族国家的现代叙事;但更多伴随着移民潮涌入都市上海、落地开花的地方戏曲,却并不被视作这座城市现代化的故事与内容。即便像越剧这样,在20世纪上海现代化的过程中得成其独特的艺术美学,深受都市观众喜爱,却仍然在当下的公共文化话语中被视作“传统戏曲”,不断接受歧义丛生的“现代化”改造——在对越剧都市性的忽视之下,更深地埋藏着我们关于现代与传统的迷思。
为纪念“越剧进沪一百周年”,本刊特别组织“越剧与上海”的专题讨论,从不同时代和角度入手,勾勒出越剧与都市上海的互文关系。期待这组文章能引起学界与业界对该主题的更多关注,也为戏曲现代化研究与实践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