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泉州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017-11-14向忆秋
向忆秋
(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文化研究中心,福建 漳州363000)
论泉州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向忆秋
(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文化研究中心,福建 漳州363000)
泉州民间故事中的艺术形象极其丰富。就人物形象而言,女性、儒生、华侨、“讨海人”,是泉州民间故事中极其突出的几类。在泉州民间故事中,正面的女性形象和负面的儒生形象居多,女性人物是底层劳动人民情感、欲望的投射;负面儒生形象主要突出其蠢笨、无用、无能、粗鄙不堪的特点。泉州民间故事中的华侨、“讨海人”形象,更富于闽南地域文化特色,值得研究。
泉州;民间故事;人物形象
闽南民间故事产生了许多让人难忘的艺术形象,但学术界对此的研究却很薄弱。戴冠青教授的专著《想象的狂欢:作为文化镜像的闽南民间故事研究》开辟专门章节,对闽南民间故事中的艺术形象进行研究,实属难得。戴著将闽南民间故事中的艺术形象分为英雄形象、儒生形象、女性形象、动物形象、神仙形象及孝文化形象、另类形象,对其审美价值、审美意义或文化价值、文化蕴涵进行了精彩论述。闽南地区作为中国著名侨乡,作为面向海洋的特殊区域,还有一些更富地域特色的艺术形象。本文以泉州民间故事中常见的几类人物为研究对象,论述其中的女性形象、儒生形象、华侨形象和“讨海人”形象。
一、泉州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
综观泉州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正面和负面女性形象两类。前者如收录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永春县分卷》的多则女性故事,有好媳妇故事,如《田螺姑娘》《好媳妇》《一块缺口粗碗》《吃酒叫王柳 移尸叫双荣》,有巧媳妇和有才华的女性故事,如《巧媳妇》《村姑对诗》,有幽默女性故事《阿妗》,有感情忠贞的女性,如《金姑放羊》中的金姑、《蛇郎君》中的三妹。又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惠安县分卷》中收录的民间故事《棕蓑娘》《出对招亲》《好对结良缘》《不嫁读书郎》《春姑巧对得独座》《巧娘代哭》《巧娘卖酒》《潘秀才赶考》《秀才三试农妇》等,这些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或者善良无私,或者机智有才,或者智慧,都属于正面女性形象。后者有恶毒女性形象,如收录于“永春县分卷”的民间故事《蛇郎君》中的大姐和《秋娘面线恨》中的媒婆秋娘;有自私贪婪的丑陋女性,如流传于晋江一带的民间故事《猪母坟》中的阿标女儿。
(一)泉州民间故事中的正面女性形象
在正面女性形象中,田螺姑娘被勤劳老实的青年农民陈百福从田里捡回家,养在水缸里,田螺知恩图报,化为天仙般的大姑娘,帮他洗衣做饭,与他百年好合,几十年后和老百福坐着螺壳升仙而去。《田螺姑娘》是一则极富幻想色彩的民间故事,田螺化身为善良、勤劳、美丽的姑娘,反映了穷苦劳动人民的愿望。《一块缺口粗碗》中的孙媳妇聪明善良,她的婆婆虐待老婆婆,要求老婆婆专用一块缺口粗碗吃饭,打碎了,就连稀饭也没得吃了。孙媳妇就想出“既不要伤害家庭的和睦团结,又能帮助婆婆改正错误的两全其美的办法来”。孙媳妇暗中交代老婆婆打碎粗碗,然后责骂老婆婆:“你把这块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的粗碗打破了,叫我以后用什么给我的婆婆吃饭呢?”婆婆幡然醒悟,改正错误,从此这家成为三乡五里令人羡慕的好家庭。孙媳妇孝顺长辈,善良聪明,用巧妙的办法使婆婆改正错误,是一位可敬可爱的女性形象。《招婿》《巧女择夫》这两篇石狮市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前者聪明有礼,一位年高德劭的塾师过了小姐“征婚求对”的期限,才送来对联的下联佳对,小姐长叹此位老师“不肯误我青春”,当面致谢,拜为老师。后者不慕钱财和地位,选择本色厚道的农民后生为婿。《棕蓑娘》是惠安县一则凄美动人的民间故事。很久以前,有位孤苦无依的渔家姑娘“棕蓑娘”,曾在海滩合掌祷告,求海神娘娘送一副衫裤,也使像她那样的穷姐妹有衫裤穿。然后,她在沙滩上做了一个好梦。在梦里,“海娘娘手牵着棕蓑娘的手,教她针织各种图案的毛衫布料,又教她剪裁缝做各式各样的衫裤、羔袍、棉裘……教着,教着,没一会儿,棕蓑娘自己就能缝了一件绣着花镶过边的上衫,又做了一件轻飘飘的长裤,还有花头巾和白手绢……”。此后,棕蓑娘找来针剪做种种实验,练成了方圆几百里内外最出名的“针黹师傅”。
她一出名,求教的人就多啦。富贵人家出了很多很多的金银,聘请她去传教,她死也不去。而对于穷苦的渔家姐妹们,她没有丝毫摆架子,总是随请随到,耐心传教。她教她们纺纱织布,教她们剪裁布料,教她们缝做衫裤、棉裘……她走了一个乡里又一个乡里,教了一批又一批的穷姐妹们,不收她们的一分一厘,就是自己有一点钱,也分给她们去买针买线……她们对她很敬重,都说她是“咱穷苦人的棕蓑娘”。
这则民间故事体现了多方面的想象。其一是想象了渔家姑娘纺纱织布的美妙源头,是“艺术起源”的美好想象,故事也符合历史上惠安县赤贫的现实,幻想和写实相交织,动人心魄。其二,《棕蓑娘》还体现了泉州渔民对美好女性的想象,表达了闽南底层渔民反抗渔霸的思想。渔家女“棕蓑娘”美丽善良、聪明能干,学会高超的针线功夫,并且热心助人,无私地将技艺传授给穷苦渔家姐妹们。对于有钱有势的人,棕蓑娘不慕权贵,渔霸看上她,设计将棕蓑娘骗到家里,棕蓑娘不从,“一日暗暝”,逃出渔霸家,整整走了十天,八月十四日夜晚走到了家乡的海头沿,无力地跌在沙滩上。棕蓑娘死后,每年的八月十四日,渔女们都到海头沿,唱着怀念棕蓑娘的歌谣。此外,鲜明的闽南地域文化特色也是这则民间故事值得称道之处。
(二)泉州民间故事中的负面女性形象
泉州民间故事中负面女性形象相对较少。“蛇郎君”及其“异文”故事中的大姐和《秋娘面线恨》中的媒婆秋娘都是非常突出的恶毒女性形象。流传于永春及南洋各地的《蛇郎君》故事,叙述永春的湖安山山顶住着猪屎公和三个女儿,“大的猫(麻脸),二的袅(小麻脸),三的美俏俏。”猪屎公采摘山茶花给女儿,却被山顶蛇洞的蛇郎君威胁,迫使他嫁女。大姐、二姐都不愿嫁蛇郎,只有三妹表示:“甘心嫁给蛇郎君,不愿阿爹给蛇吞。”出嫁时三妹一路走一路撒菜籽,给阿爹留下路线。来年猪屎公沿着菜地走,找到女儿家,发现蛇郎家乃是“金砖金瓦金柱厝,银埕银庭银大厅”。大姐得知三妹家情况,也去看三妹。有一天,蛇郎君去泉州,大姐要求和三妹“做阵”去山顶采鸟梅,在一窟古井边,大姐叫三妹将绫罗衣、绸缎裤、金银花借来打扮,喊三妹看井水里的人影,趁机将三妹推落古井。蛇郎君挑水,有只小鸟飞随不去,便养起来。大姐梳妆时,小鸟反复啼叫“大姐羞羞羞,用阮木梳抹阮油”,大姐“看准准用火筷毒打”小鸟,小鸟惨叫“大姐毒毒毒,打得阮跛脚兼瞎目”。大姐将小鸟油炸,蛇郎君吃肉香甜,大姐吃肉臭腥。气得大姐将吃剩的肉倒在厕所边,不久长出婀娜多姿的凤尾竹,蛇郎君吃竹笋美味,大姐吃起来粗涩。气得大姐砍掉竹子制成竹椅和竹席,蛇郎君坐竹椅“坐的好好”,大姐坐着“斜倚倒”;蛇郎君躺着竹席舒坦凉爽,大姐躺着“针针刺刺,疼疼痒痒”。气得大姐将它们当柴烧。有个老妈子来铲火炭烘暖,灶膛铲出一只龟,龟变成美查某仔。查某仔告诉蛇郎君说:“前世和你是尪某。”蛇郎君带回妻子,大姐在厕所边变成了一棵“大麻竹”,所以蛇至今怕竹。流传于安溪县的《大姐害死我》是“蛇郎君”之“异文”故事。人物只有阿爹、大姐、小妹和蛇郎。阿爹为爱花的女儿采花,蛇精迫使老爹嫁女,大姐不愿,小妹为拯救全家自愿嫁蛇郎。婚后劝说偷窃成性的蛇精改邪归正,夫妻勤劳致富,日子过得甜美,引起大姐嫉妒。大姐骗妹妹去采花,又骗小妹交换衣服照潭水比美,趁机将小妹推落深潭。大姐没有骗过蛇郎,蛇郎哭死。大姐也被阿爹拒之门外,走投无路而饿死。这两则“异文”故事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塑造上基本一致。大姐恶毒、贪婪、自私自利、豪无人性,嫁给蛇郎的小妹则勇敢、善良、美丽。同时,《蛇郎君》突出了三妹对感情生死以继的忠诚,以及聪明机智的女性形象。《大姐害死我》彰显了小妹勤劳持家的美德。女性之美好、女性之丑恶,在“蛇郎君”及其“异文”故事中都表现到了极致。此外,晋江一带流传的《猪母坟》是一则奇特民间故事。讨海人阿标因为救被海贼蒙害的货船船主,得到七、八瓮菜脯。女儿讨回去一瓮,又接二连三来扛菜脯。直到第六天猪母闯进来打翻了剩下的三瓮菜脯,滚出白银,阿标才恍然大悟。猪母死后,阿标特意建造猪母坟,以示感恩。这则故事中的女儿,为了财富,谋骗父亲,弃人伦亲情于不顾,是一位贪婪丑陋的女性形象。
概而言之,泉州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女性形象丰富鲜活。泉州民间故事虽有一定的叙事模式——如女性机智应对困境,智慧选择夫婿,恶毒设计害人等,但基本上都叙事生动,人物鲜活,人物塑造贴近生活真实。其二是正面女性形象占据较大比例,才女、孝女、慧女、善女、无私助人的女性、不慕权贵而洁身自好的女性,在泉州民间故事中很多。相反,那些负面女性形象较少,且较为模式化,主要体现她们的狠毒、贪婪、蠢笨。
泉州民间故事何以具有这两个特点?笔者认为,这主要和民间故事多为底层劳动者集体创作的属性有关。底层劳动人民相对于知识分子而言,一方面较少受到封建思想的教化和严重毒害,另一方面劳动人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本身生活坚苦,对弱势者具有本能的同情和互助心态。在封建社会,女性受着“三纲五常”的束缚和男权思想的毒害,处于封建社会和男权社会的双重弱势地位。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民间文学突出女性、弱势者的正面形象,在情理之中。也正因为民间文学属于底层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具有口耳相传的特征,闽南地区依山面海的生存环境和底层劳动人民艰苦谋生的生活方式,使民间创作的人物形象既充满丰富的想象,又富于原生态,劳动人民的口耳相传也不断增强人物形象的鲜活性。此外,“女性”在旧社会属于沉默的“她者”,较少“发声”机会,男性掌控着话语权。泉州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是男性话语投射的产物。男性将自己对女性的期待、希望,浇铸于民间文学创作之中。泉州民间故事中众多的好媳妇、巧媳妇故事,以及田螺等非人类变为美女与穷青年两情相悦的民间故事,都体现了劳动人民(主要是男性)的愿望、幻想。对才女、慧女、惠女、善女的建构,同样体现了男性的美好愿望。泉州民间故事中更多出现正面的女性形象,和底层劳动人民的心理期待暗合。
二、泉州民间故事中的儒生形象
泉州被誉为“海滨邹鲁”,自唐代以来出现许多著名的儒生。泉州民间故事中也出现大量的儒生故事和儒生形象。这些儒生形象也大体可分为正面和负面儒生形象。闽南民间故事中的正面儒生形象不少,然而负面儒生形象却居多。正面的儒生形象,或倜傥多才,或多情自信,或机智洒脱,或正直勇敢、百折不挠。负面儒生形象,或蠢笨、无用,或粗鄙不堪,或游手好闲、好色无聊,如收录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永春县分卷》的《放牛娃巧对》《文生和武生》《自找没趣》,以及流传于石狮市的民间故事《秀才买驴》、流传于安溪县的民间故事《对诗选女婿》等。
(一)泉州民间故事中的正面儒生形象
在泉州民间故事正面的儒生形象中,《圆梦》中的秀才独具一格。在这则故事中,秀才拗不过妻子,去佛寺“运梦”,连做三梦,于是请圆梦先生圆梦。圆梦先生见他衣冠一般,心情沉重,就解释说:第一梦“遍地繁花纷落”,“落”乃“落榜之落”;第二梦“天旱水干”,水“落”而后干,更惨;第三梦“太阳下山还在赶路”,三个梦是“一连三落”,此科不中。秀才却自知学业可成,也不忍妻子扫兴,就告诉她:“大吉,大吉!”秀才笑吟吟吟诗吻别妻子:“吻别娇妻上帝京,一帆风顺拜龙廷;神仙指点玄机妙,玉马金鞭任此行!”秀才名列榜首、衣锦还乡时,想到圆梦先生的荒诞,微服再访,念同样的三梦。圆梦先生见他春风满面,立即恭喜他高中。“春花落地,秋实上枝;天旱水干,蛟龙上天;太阳西下,紫微(帝星)东上,三个梦都隐含一个上字,这不是蓝衫脱去换红袍,大吉大利的好兆头吗——客官,请赐纹银一两!”圆梦先生观人圆梦,巧舌如簧,秀才却也无可奈何。但与妻子团圆在即,秀才喜在心头,策马回家。《避雨》中的书生假装过路客去未婚妻家避雨,目的是试探未婚妻。由于父母、兄弟外出,未婚妻起先不同意借宿,但天黑下雨,过路客人地生疏,出于好心,就搬四条板凳将书生安置于大厅。天亮后,书生在壁上题诗而去:“昨夜避雨到妻家,一碗凉饮止嘴干;有柄枕头没被盖,奇怪眠床十六脚。”书生虽借宿受冻,但见未婚妻果然美丽正派,心里还是欢喜踏实。在这两则流传于永春县的民间故事中,《圆梦》中的儒生多情体贴、富有生活情趣,且才学非凡。他自信而不迷信,努力上进,也不迂腐偏执,是难得的正面才子形象。《避雨》中的书生倜傥多才,心细,不人云亦云。虽然暗中查访未婚妻显得不是那么信任对方,但总体而言,属于正面的儒生形象。此外,《秀才与劫匪》中的穷秀才高升,在窘境中得到劫富济贫的山大王胡虎资助,又在他一再被官府迫害时,挺身救助。高秀才一路向北,隐姓埋名,歇在北京城外寺庙。“京城伫好咧考遗才,就是常年按时科考以外,另外再考落选的举子,从中发现人才,让有才学没利运的读书人再一次机会。”寺院主持慈悲,认高秀才为同乡,改名高晋,送秀才去考试。后来晋中,又联科捷报,中进士。在刑部和兵部工作期间,高大人成绩显著;外派兵备道剿番,又屡立战功,升任巡抚。仇家林大人接任兵备道,高巡抚宽宏大量,做媒将林小姐嫁给恩兄、参将胡虎,有情人终成眷属。后来高巡抚挂兵部尚书衔升任三边总制,管辖三省军民。但身为一品大员,却和恩兄急流勇退,林大人也随“査某仔囝婿,颐养天年”。这篇泉州民间故事虽则落入许多通俗文学“奋斗—成功—急流勇退”的叙事模式,但儒生形象可嘉。高秀才正人君子,虽穷困潦倒,却靠自己的才学谋生;虽一再被迫害,几度隐名埋姓,却没有丧失上进之心、正直之心。后来官场得意,认真工作,报效国家,且宽以待人,原谅仇家。历经人生和宦海风波,高升依然保持“初心”,不贪权势富贵,急流勇退。这样一则民间故事,既赞扬了儒生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肯定他们无论逆境、顺境俱保持“本色”的正直人品,也肯定了知识分子报效国家的儒家理想。
(二)泉州民间故事中的负面儒生形象
在泉州民间故事负面的儒生形象中,石狮市民间故事《秀才买驴》中的永宁镇秀才自认为有才,其实是十足的迂腐、无用的书呆子形象。他爱卖弄文采,代卖主写一张买卖契约,足足写了三张纸,还没有写清楚买卖驴子事宜,驴子却跑了,闹出一场官司,惹下笑柄。在流传于永春县的民间故事《文生和武生》中,文生和武生结伴赴京赶考,文生疲累、口渴难耐,在甘蔗园拆两根甘蔗解渴,被看蔗老汉逮住,要文生对上他出的对子,否则留下包袱和衣服。老汉出的对子是“童生生童,生字减一划”,嘲笑文生是“童生牛”,偷吃甘蔗。书生反复琢磨也无法对上,还不知已被嘲笑。这则民间故事中的文生体弱无能,面对困境无力解决,而且不学无术,遭到嘲笑还无知无觉,也突出儒生无用、无能、无才的形象。流传于安溪县的民间故事《对诗选女婿》,其中有位通晓文墨的陈珍宝,“美得像山村里一朵花。”因四个哥哥娶妻,父亲陈秀才向屠夫、风水先生、李秀才和樵夫都借过债,四人都有意提亲迎娶珍宝。珍宝自出主意,要求对诗选婿,诗中须含“一点红、白茫茫、双双对、暗中藏”。屠夫、风水先生都粗俗不堪,李秀才吟出的诗却更加粗鄙不堪,樵夫念出“牡丹开花一点红,茉莉开花白茫茫。葡萄开花双双对,杨梅开花暗中藏。”赢得珍宝和家人认可,被珍宝选为夫婿。这则民间故事出现两位秀才,陈秀才迂腐,李秀才粗鄙不堪,令人生厌。相反是身为女子的珍宝和身在底层的樵夫,更机智,更文雅。两相对比,突出了儒生的粗鄙、无用。
儒生在旧社会被视为人才,上层社会重视,普通百姓仰慕,在历来的文学创作中,儒生大多被建构为正面形象。泉州的戴冠青教授在研究闽南民间故事中的儒生形象时,曾以朱熹为例,从闽南民间故事“神化”大儒朱熹的民间叙事,发掘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和闽南文化“崇儒尚文”的特点。但笔者在阅读闽南(包括泉州)民间故事时,发现儒生形象较多呈现出负面特点。他们或许并非大奸大恶,却有很多属于迂腐、无用、无能的人,或者为人粗鄙不堪、好色无聊。为什么闽南民间故事中的儒生形象多为负面形象呢?这一方面和民间文学基本上属于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这个特征有关,正因为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劳动人民与儒生有一定的地位差距,产生认知和情感的隔阂,又往往受到有身份的社会阶层的压迫,因此,劳动人民创作的儒生形象较多地落入被嘲笑、被否定的模式,也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闽南在历史上开发较晚,虽然有朱熹等大儒曾经经营闽南,闽南也出现了欧阳詹、李光地、黄道周、陈淳等著名知识分子,但相对中原而言,儒家文化教育稍显薄弱;同时,历史上闽南有经商的传统,商业文化的发达也对士大夫文化有一定的冲击。以上因素,都导致闽南民间故事中的儒生形象较多呈现出负面特点。
三、泉州民间故事中的华侨形象
闽南是中国著名侨乡,历史上厦漳泉三地有大量百姓移民他国,成为华侨。尤其是泉州,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泉州人更早地与外国接触、通商、移民,祖籍泉州的华人华侨遍布全球,东南亚的泉州籍华人华侨最为集中。因此,华侨形象大量出现于泉州民间故事中,成为闽南民间故事中极富地域特色的艺术形象。《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石狮市分卷》收录了二十七则华侨故事,这些民间故事中的华侨形象,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
(一)积极融入并为居住国做贡献的华侨形象
这类华侨华人形象和当地人有一个磨合过程,成为受欢迎的移民,他们的作为体现了华侨华人不畏艰苦、落地生根的移民态度,符合华侨华人在居住国生存、发展的趋势。这类华侨形象又可仔细区分为两类。
其一是机智勇敢、胸怀苍生,为菲律宾革命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华侨先贤。流传于菲律宾、闽南两地的《菲律宾革命先贤王彬》《菲律宾的华侨将军刘亨賻传奇》两篇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为侨居地革命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华侨先贤。王彬是晋江旅菲华侨,1883年就在马尼拉的洲仔岸经营铁器、木器等几家店,是殷商巨富。“王彬还有一手好医术,不管菲律宾人还是中国人,请他看病,诊金分文不收,碰上穷苦人还倒贴上药费。因此,大家都称他是个慈善家。”被西班牙殖民军打得遍体鳞伤的经历,使王彬明白了,对敌人不能慈善,他毅然投入菲律宾人民反侵略争独立的斗争行列。王彬捐献巨款,将店铺设为游击队秘密开会联络点。在西班牙殖民者搜捕革命者时,王彬机智地转移革命者。王彬被捕后,关在马尼拉王城的监狱,敌人给他坐老虎凳,灌辣椒水,严刑拷打,王彬坚贞不屈。因给西班牙军副司令的儿子治病,妙手回春,王彬得到在王城游逛的机会,趁机侦查到潜入王城监狱的秘密通道,王彬带着游击队战士从下水道出入,救出被关的菲律宾游击队几个重要领导人。至今,菲律宾马尼拉的王彬街屹立着高大雄伟的王彬铜像,碑座上刻“菲律宾革命先贤王彬永垂不朽”几个镏金大字。菲律宾共和国开国元勋刘亨賻,祖籍福建,在家乡是“三合会”义军首领,起义失败后,他被清政府悬赏捉拿,只好到马尼拉当了铁匠。在马尼拉,刘亨賻打抱不平,怒打殖民者,暗中组织“三合会”。“菲律宾起义军首领亚银那洛,知道刘亨賻骁勇侠义,就暗中与他联系。刘亨賻利用在铁厂做工的机会,为菲律宾起义军打制了枪枝武器,还发动‘三合会’的华侨,捐赠给义军军饷药品。”“一八九六年六月,菲律宾爆发了独立起义。刘亨賻立即率领三千名‘三合会’的华侨会友,加入了菲律宾人民的斗争行列。”西班牙骑兵队骑着清一色高头大马,使来福枪,使义军吃尽苦头。亚银那洛将消灭洋骑兵的任务交给了刘亨賻。刘亨賻从老华侨讲古《梁山英雄大破连环马》中得到启示,打造金钩枪,训练金钩枪手,将西班牙骑兵队引入埋伏圈,用金钩枪钩住马脚,用力一扯,大洋马倒地,伪装撤退的起义军打了回来,手起刀落,消灭骑兵。被任命为南路起义军总指挥后,刘亨賻使用“围魏救赵”的办法,解救甘马仁省林马蓝社等地正被殖民者血腥屠杀的菲律宾人和华侨同胞,又乘胜追击,先后解放了甘马仁省、黎牙实备和八大雁要港,成为菲律宾共和国的开国功臣,他的英雄业绩被拍摄成电影。1926年刘亨賻逝世,菲律宾政府为这位华侨将军举行了国葬。在上述两则民间故事中,华侨先贤王彬或救平民,或救游击队领导人,体现了他的机智勇敢、胆大心细;他为穷苦人送医送药,抱着“孩子无罪”的信念救治西班牙军的婴儿,也为菲律宾独立革命捐献巨款,体现了王彬慈悲为怀、胸怀天下苍生的人生境界。刘亨賻为菲律宾老人伸张正义,怒打殖民者,可谓骁勇侠义;他积极支持革命起义,率领“三合会”华侨会友加入革命,驱除殖民者,参与创建共和国,可谓胸怀苍生,明辨大是大非;在革命斗争中,他从中国文化和历史中获取智慧,大破洋骑兵,解放菲律宾各地,可谓英勇善战、智勇双全;他积极融入当地人民的生活,与他们同甘共苦,又为华侨的“在地化”做出了榜样。泉州民间故事中的两位菲律宾华侨先贤王彬、刘亨賻,成为为居住国革命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华侨先贤形象,也成为菲律宾人民和华人移民共同的精神资源。
其二是热心助人、积极融入当地、为居住国发展奉献力量的华侨形象。《杨大钊与中国茶》《马来西亚的“中国寡妇山”》《林亚凤到菲律宾》《刚果的泉州荔枝》等民间故事,塑造了这类华侨形象。《杨大钊与中国茶》中的中国茶叶商人杨大钊,满载一船茶叶到印度的恒河口岸经商,当地正流行一种红眼睛的怪病,海港不少外来船上的商人也被传染,但杨大钊的船员却安然无恙。杨大钊无意中得知中国茶正好可以治病,外国船长恭喜他发大财,建议他煮成茶水,以碗论价。“杨大钊却说:‘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怎能乘人之危发大财呢?’”于是吩咐伙计们煮药茶,免费送给印度人治病,人们蜂拥而来,一大船茶叶也用去了一大半。第六天,加尔各答市市长率人到来表达感谢,表示要“划一片土地”给他。杨大钊糊里糊涂上了高头大马,市长在马屁股狠抽一鞭,那马跑了好大好大的圆圈才停下来,这就是“跑马占荒”。杨大钊就在恒河口岸发展,许多广东、福建的侨胞也来此安家落户,人们称此“阿钊坡”,至今,遗址尚在。在《马来西亚的“中国寡妇山”》中,随三宝太监郑和的大明舟师下西洋的医生吴桐,是泉州人。大明舟师途径马来西亚的基纳巴卢山,山下的长达山族人尚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三宝公有意在此设立补给站,就拜访哥打族长。族长带着女儿达娜姑娘回访,希望三宝公留下懂医术的人帮助他们,吴桐就此留在基纳巴卢山帮助长达山族人。“当时,长达山族正流行瘟疫,病死了不少人。吴桐背起药箱,东家草寮进,西家茅棚出,用银针为病人针灸,采草药为病人熬汤,治好了不少人。长达山族人简直把他看成了神仙。”吴桐还教长达山族人种水稻。达娜美丽聪明,学会了闽南语,和吴桐成婚,养儿育女。吴桐思念家乡泉州,几年后随运粮食的船队回国。达娜每天都带着儿女去基纳巴卢山眺望,几年后才从到来的中国船队那里知道,吴桐在海上碰到台风遇难。达娜悲痛地呼唤吴桐,跳进大海。“后来,人们就把基纳巴卢山叫做‘中国寡妇山’。居住在这里的长达山族现在仍以种植水稻为生,喜欢习武,人们传说这就是吴桐传下来的。长达山族人也说他们有中国血统。”《林亚凤到菲律宾》叙述明末泉州的林亚凤率领海上武装队伍,劫富济贫,打击倭寇。后来逃到菲律宾,又被西班牙殖民者追杀。林亚凤的队伍逃到深山密林,受到当地依罗戈民族的袭击。林亚凤立规矩不得伤害山民,并千方百计寻找机会接触当地山民。后来随行医生救治当地老人嘉敏尼道,并将药物送往各山巴、草寮为山民治病,彼此关系密切起来,还协同作战击退西班牙殖民者。“从此,西班牙殖民军再也不敢到依罗戈山区奸淫掳掠了,山民的生活也安宁了。林亚凤所率领的这些中国人就与依罗戈民族共同开荒种植,共建家园。林亚凤教给当地山民使用耕牛,种植水稻,织布制衣,喂养家禽家畜。山民们结束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了。时间久了,还相互通婚。”林亚凤成为为开发依罗戈省做出重要贡献的华侨,菲律宾人们对他念念不忘。在上述几则华侨故事中,茶叶商人杨大钊不趁人之危,不唯利是图,为了救治患病的印度人,不惜损害自己的巨大利益,是一位品德高尚、慈悲为怀,又勇于开拓新生活的华侨先辈。医生吴桐心甘情愿留居基纳巴卢山下,无私热情地帮助长达山族人,与他们同呼吸、共患难,结婚生子,扎根生根,从而塑造了乐于助人、积极融入当地社会的华侨新形象,这也是当今很多海外华侨的人生态度。林亚凤和医生吴桐一样,与当地居民友善相处,积极帮助他们,使他们脱离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推动居住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林亚凤并且率领队伍勇敢抗击西班牙殖民军,为华侨的落地生根百折不挠地努力,为开发菲律宾做出重要贡献。
(二)不忘母国、思慕家乡的华侨形象
这类华侨华人体现了中华民族(包括闽南移民)怀念故土、思恋家乡的感情,并有相当一部分人体现出落叶归根的情怀。他们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华侨形象,也可细分为两类。
其一是时刻不忘母国、积极为母国贡献力量的华侨华人形象。《关圣夫子“显圣”》《爱情的风波》两则民间故事主要塑造了此类华侨形象。在前文中,华侨在日本侵华后,热情高涨,东南亚各国华侨成立“抗日救国后援会”,以各种形式支持母国抗战。1932年蔡廷锴将军领导的十九路军在上海抗战的消息传到南洋,旅菲华侨做工的、当小商贩的,都慷慨解囊,但几个大富商却很吝啬。关圣夫子庙的看庙老人阿棋伯,就设计让富商相信关圣夫子“显圣”,使富商捐出巨款,阿棋伯将之尽数交给后援会,援助十九路军抗战。后文中的玛琍小姐,了解到美国男友、威尔逊财团董事长毕克将不值30万美元的旧机器,重新喷漆,当新产品以350万美元成交价卖给中国时,据理力争,甚至不惜自己公司倾家荡产,也要帮助母国。“你别忘了,我是中国人,我是福建人啊!”“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这两则故事中旅居菲律宾的华侨、华商时刻不忘母国,在母国有难时,热情支援母国,为母国解困,不让母国受骗,不让母国的利益蒙受损失。泉州民间故事中的这类华侨形象,可歌可泣,它再现华侨华人的历史贡献,值得称道。
其二是无论贫富,都一如既往恋慕家乡,不忘家乡亲人和爱人的华侨形象。这一类华侨形象较多,《“路遥”和“马力”》《未识情妹》《相思的故事》《缺角龟头》《上元圆包顶针》《两块银元》《阿全写信》《一字之差》等泉州民间故事,都塑造了此类华侨形象。他们在富裕后,不忘家乡亲人和人们;在贫困中,仍尽可能接济亲人、朋友。他们虽然远在异国他乡,却恋慕原乡,对感情忠贞不移。《未识情妹》中的高阿平,在南洋辛苦打拼20年,终于积累大笔钱,不忘回家乡娶20年前定亲、从未谋面的未婚妻。《相思的故事》中的志郎,在南洋打拼10年,回到家乡娶了情人秀忍。《缺角龟头》中的华侨蔡赤,信守承诺,15年后回到家乡,特意定做16384个缺角龟头,到四王府宫烧香还愿。这些华侨,或者一心恋慕原乡,忠实于婚约,或者信守承诺,不忘家乡,体现了闽南华侨华人心怀祖国、恋家思乡的深情。
(三)勇敢与殖民者抗争、维护华人权益的华侨新形象
这一类华侨形象不多。前述的《菲律宾革命先贤王彬》《菲律宾的华侨将军刘亨賻传奇》《林亚凤到菲律宾》等民间故事,也体现了华人移民英勇抗击殖民者的精神,他们或者是为菲律宾独立革命事业付出巨大努力,或者是与当地土著一起开拓东南亚、与殖民者战斗的早期华人移民。在当时东南亚的殖民地体制下,也出现部分不畏强权、争取华人权益的华侨形象,《老番客怒打洋船长》是典型的一篇。故事开篇说:“清政府腐败无能,华侨在海外更是受尽凌虐。那时华侨们乘船到新加坡时,人人都得脱光衣服,再把衣服叠放在头上,一手按住,一手拿着船票,在船舱上排着长长的队伍,让英殖民主义者检查身体。检查完了,就在屁股上盖个红印做记号。”辛亥革命前几年,有位闽南侨眷郭宝莲,到新加坡去与丈夫团聚。她从厦门出发搭乘英国人的火轮前往新加坡,在船上受到洋船长骚扰和侮辱,跳海自尽,全船同胞震怒,怒打洋船长,并向英当局提出赔礼认罪,祭奠郭玉莲,立即废除裸体检查的制度。从此,女客免受裸体检查。“辛亥革命后,英殖民主义者看到中国人已经觉醒,也取消男客的裸体检查的苛例。”《老番客怒打洋船长》叙述了华人过番遭受侮辱,同胞同心协力进行抗争的故事,反映了近代中国积弱积贫、华人社会地位地下的历史真相,塑造了过番华人勇敢与英殖民者抗争、争取人道权益的华侨新形象。
综观上述泉州民间故事中的华侨华人形象,我们发现他们具有如下共同特点:第一是突出华侨华人的重要贡献和忠贞感情。这体现为两方面,其一突出他们对侨居地的重大贡献;其二突出他们对母国的感情和贡献。第二,华侨华人形象往往居于道德的制高点,也具有技术、能力上的优势。泉州民间故事中的华侨华人形象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笔者认为,这首先是华侨华人与侨居地及母国真实关系的反映。民间故事虽说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集体想象”的产物,但并非完全无中生有。华侨华人作为更富于地域文化特色的特殊人物,是侨乡历史、人文境遇下的特殊“产物”,具有较高的历史真实性。他们移民异国他乡,多数是被生活所迫,有些是被政治环境逼迫。他们要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需以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去开拓新生活,去努力融入侨居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拼搏的精神,使华侨华人容易获得成功。事实也正是如此。东南亚的华侨华人在经济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华人华侨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后,也多数不忘故国家园,将中华文化传承给后代,并愿意为祖居国做贡献。泉州民间故事突出华侨华人的重要贡献和忠贞感情,可谓海外华侨华人的艺术写照。其次,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上,相较于东南亚地区的文明,长期处于经济和科技的优势地位。中国往东南亚的移民史,也是中华文明撒播于东南亚的历史。泉州民间故事中的华侨华人形象之所以处于道德的制高点、具有技术和能力的优势,既是中华文明与周边国家文明历史关系的折射,也是“中国中心”心态(中华文明优势)浸透于民间故事创作的结果。
四、泉州民间故事中的“讨海人”形象
厦漳泉都具有依山面海的地理环境,尤其是漳泉两地的海岸线较长,“讨海”成为闽南人自古以来的谋生方式。“讨海人”大量出现在泉州民间故事中,就与泉州人“靠海吃海”的生存处境存在着密切关系。这些“讨海人”形象,也是极富地域文化特色,却几乎不被研究者关注的艺术形象。他们大致可分如下几类:
(一)技艺超人、能干出色的“讨海人”形象
流传于惠安县的《武伯、启伯与铜撸蒂》《“懒汉”好橹手》《海里鱼虾听指挥》《驶船能手虎包舟代》等民间故事,都突出了这类“讨海人”形象。武伯和启伯是崇武渔民,去浙江坎门澳当讨海人,两人一顿饭吃二十几碗,被船主看中,知道他们是有大本事的人。但浙江船伙计嘲笑他们“两只山鸡也要来赚讨海吃”。几天后,船“起锭”出海,“船出坎门港,天空没片云彩。海面没点风丝,海水好像一面大镜,月亮好像一把弯刀。讨海人称这种天气叫‘哑巴天’,正是可能大发海的时机,就看你能不能及时赶着鱼群。”船老舟代喊声“落大橹”,众橹手马上动手,三合橹手轮换上阵摇橹,累得有气无力。武伯、启伯睡醒,接过大橹,把铜橹蒂安在尾座,换上棕绳编的橹鞭,一前一后扶着大橹用力一拔,大船猛然一晃,两人左右开弓摇起来。两人摇了近一更天,没歇口气,像玩耍那样轻松,还哼着闽南小调。“大船像射出的箭一般快,船头冲起高高的浪花,橹尾拨出长长的白练。”“就这样,渔船在天还没亮就追上鱼群,旗开得胜,头一风就满载而归。众橹手对武伯和启伯佩服得五体投地,都说他们二人是真正的‘铜橹蒂’。崇武渔民的名声从此传遍了舟山渔场各澳头。”此外,《“懒汉”好橹手》中的崇武讨海人畅阿敢在风大浪高的海面“落舢板讨海”,得到好渔获。《海里鱼虾听指挥》中的崩阿,能够凭借舀来的海水判断是否下网,下网可以捕到什么样的鱼,“海里的鱼虾就像是他饲的,都听他指挥,每一网鱼都很多。”即便伙计故意在海水中掺尿戏弄他,他依然能够准确无误地作出判断。《驶船能手虎包舟代》中的驶船能手“虎包舟代”能在茫茫雾海中辨识方向。上述民间故事的“讨海人”都对海洋和海洋鱼类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在海上作业时具备出色的专业工作能力,是技艺超人、能干出色的“讨海人”形象。
(二)机智应对困境、勇于斗争的“讨海人”形象
《曾应龙智赚海贼》《渔船上的灯火》《杨靖争海》《渔民拦轿喊救驾》等民间故事,塑造了这类“讨海人”形象。《曾应龙智赚海贼》中的渔民曾应龙,与同船的12个渔民被海贼抢劫关押。因能帮海贼看匪首的来信,海贼们欢喜,请曾应龙做掌柜先生。曾应龙趁机提出条件,要求放走12个渔民。有一日,海贼们又接到匪首来信,曾应龙心生一计,骗海贼们说,大王叫船队去屿礁停泊尽欢。原来屿礁离曾应龙家不远,曾应龙热情劝酒,等海贼们酩酊大醉,就驾小舢板逃脱。这则民间故事中的曾应龙设计赚海贼,协助官府将海贼一网打尽的作为,未必特别值得称道。但曾应龙镇定面对困境,机智救人和自救,勇于和海贼们斗争,可谓机智勇敢的“讨海人”。《渔船上的灯火》中的鸭伯是个讨海好角色,水性好,落水就像一只海鸭,得了“鸭伯”外号,又为人风趣,会想巧妙的办法为渔民兄弟争利益。“当年的冬海船,按老规矩全船只设一盏小油灯,是总铺煮早饭时照明的,各卧舱从来不设灯火。”“正是十月小阳春,带鱼大发海的时候,天还没大亮,海面就落满舢板,到日落黄昏时,各母船才竖花收舢板。”鸭伯饭后摸黑进舱,被小学徒一头撞在胸坎,鸭伯骂他瞎眼,小学徒没好声气地嘟噜:“暗得像地狱,谁的眼睛不瞎呢?”鸭伯心想有理。第二天,鸭伯他们在太阳底下捉起蚤子来。船主急得骂他瞎了眼,没看见鱼快跑光了。“鸭伯哈哈大笑起来,说:‘你说得对,我们这些人都是瞎了眼的。你想,夜里卧舱连一盏灯都没有,大家都练出一对猫眼了,愈黑才愈看得见,日光下就成了瞎子了。’”船主解释说是老规矩,鸭伯说“规矩是人定的”。从小讨海当伙计、劳苦出身的船主,就下定决心改规矩。这则民间故事中的鸭伯,不仅有较强的海洋作业技能,也有善于为渔民争取权益的技巧;船主也是愿意变通、理解穷苦渔民的讨海人。此外,《杨靖争海》中的净峰社杜厝村渔民杨靖,看到住在内陆的东岭张坑村,靠他们在明朝做官的祖先张襄惠占去杜厝村海域几百年,至今强到杜厝村收海税,觉得很不平。长大后他就设法要回海域。在张坑头人又来收海税时,杨靖将他骗去海里看奇特的活景,船“有意冲着大浪涛”,张坑头人“靠山吃山不识水性”,怕得要死,只得立字为据,表示归还海域。以上几则民间故事中的“讨海人”,都非常机智,或者设计赚海贼,或者设法为渔民争取正当权利,或者为村民讨回公道,或者不畏强权,争取利益,都具有机智、勇敢的特点。
(三)横行霸道、残忍狠毒的“讨海人”形象
这主要指渔霸之类的狠毒角色。渔霸也属于渔民、讨海人。虽然渔霸与普通讨海人的经济地位、社会阶层有异,但在社会结构上他们属于同类人。《棕蓑娘》中的渔霸因为看上渔女棕蓑娘,采取谋骗的方式将棕蓑娘骗到家,强行关押,意图逼迫棕蓑娘就范,实属恶人形象。《济清冤》中的济清,父母过世,年少的济清不愿意依傍大姐生活,“又山无田海无船”,度日艰辛,只得向大房族长江福求情,落船讨海。“族长答应了,又明说工钱要比别的海兄少一半,济清是个老实人,也不讨价,一落船就拼命地做活,不管轻的、重的,是他该做的,还是别人应做的,都不分彼此去做。”济清过份劳累,一年时间就病倒了。姐姐让女儿苏妮来照顾母舅。“这年秋讯时候,说来真奇怪,其他房族的船出海生产,流流都鱼虾满船。只有大房江福的船流流都空澈澈,三时二阵还碰着七七八八的事故。江福气得‘水鸡’目土土,想来想去想不通,就发动全房亲来托神,结果也不见效。江福觉得大失体面,就胡说八道来,硬说什么晦气必定出在济清那穷小子身上,他中了邪,患了色鬼,舅甥偷情,邪气镇村,我江福先‘着衰’海路不利,以后全村都会大小不安,鸡犬不宁。”江福强说济清舅甥通奸,在江氏祠堂打得济清舅甥死去活来,但舅甥死不承认,江福狼心更狠,喊人抬来两扇门板把舅甥的双脚双手各用四根特号大铁钉钉在门板上,推落海里。舅甥不甘屈死,挣扎呼喊三天后尸身要飘回原处以证清白。三天后海潮高涨,舅甥的尸体被一股连声带势的大浪推到沙滩上,渔民深感他们含冤受屈,江福得知异象,被吓死。在这则民间故事中,有济清这样贫穷不屈的“讨海人”形象,也有江福这样横行霸道、残忍狠毒的“讨海人”形象。江福恶有恶报,济清冤情昭雪。故事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民间情感。
上述泉州民间故事中的几类“讨海人”形象,其实是民间文学中常见的能人、机智人和恶人形象。也就是说,这些“讨海人”形象的创造具有民间文学普遍的模式化特征。然而,由于“讨海”“讨海人”是沿海地区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人物形象,泉州民间故事中的“讨海”“讨海人”又融入了泉州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文化和闽南方言等因素,因此,这些“讨海人”形象也具有鲜明的闽南文化特色。
四、结 语
泉州民间故事蕴藏着丰富的艺术形象。就人物形象而言,女性、儒生、华侨、“讨海人”形象,是泉州民间故事中极其突出的几类艺术形象。在泉州民间故事中,正面的女性形象和负面的儒生形象居多。女性形象是底层劳动人民喜怒哀乐的投射;负面儒生形象主要突出他们蠢笨、无用、无聊、无能、粗鄙不堪的一面。泉州具有依山面海的地理环境,又属于中国著名侨乡,华侨形象和“讨海人”形象大量出现于泉州民间故事中,实属自然现象;他们也是泉州民间故事中更富于原生态、本色的人物形象,是泉州地区劳动人们集体想象与闽南的地理、语言、人文历史等交织而成的艺术形象,体现了鲜明的闽南地域文化特色。
注释:
[1]戴冠青:《想象的狂欢:作为文化镜像的闽南民间故事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4~107页。
[2]庄晏成主编:《一块缺口粗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永春县分卷》,永春:永春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1年,第660页。
[3]庄晏成主编:《一块缺口粗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永春县分卷》,第661页。
[4][5]陈清发主编:《棕蓑娘》,《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惠安县分卷》,惠安:惠安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2年,第373页。
[6]庄晏成主编:《蛇郎君》,《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永春县分卷》,1991年,第574页。下文出自本则故事的引文不再注出相应页码。
[7]庄晏成主编:《圆梦》,《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永春县分卷》,1991年,第681页。
[8]庄晏成主编:《圆梦》,《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永春县分卷》,1991年,第682页。
[9]庄晏成主编:《避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永春县分卷》,1991年,第717页。
[10]吴建生主编:《秀才与劫匪》,《泉州讲古》,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03页。
[11]林振文、李树砥责编:《对诗选女婿》,《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安溪县分卷》,安溪:安溪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88年,第 184~185页。
[12]参见戴冠青:《想象的狂欢:作为文化镜像的闽南民间故事研究》,2012年,第38~43页。
[13]这二十七则华侨故事为:《菲律宾革命先贤王彬》《菲律宾的华侨将军刘亨賻传奇》《刚果的泉州荔枝》《杨大钊与中国茶》《马来西亚的“中国寡妇山”》《林亚凤到菲律宾》《关圣夫子“显圣”》《“路遥”和“马力”》《老番客怒打洋船长》《许志猛勇歼土匪》《冤家宜解》《妈祖娘娘救番客》《未识情妹》《相思的故事》《缺角龟头》《目当金钱做人》《上元圆包顶针》《姑死孙》《两块银元》《一分钱买一笑》《阿全写信》《一字之差》《巧破侨汇诈骗案》《昭雪冤案》《爱情的风波》《王福城写春联》《一场虚惊》等。
[14]龙垂镇主编:《菲律宾革命先贤王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石狮市分卷》,石狮:石狮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1年,第 537页。
[15]龙垂镇主编:《菲律宾的华侨将军刘亨賻传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石狮市分卷》,第540~541页。
[16]龙垂镇主编:《杨大钊与中国茶》,《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石狮市分卷》,第548页。
[17]龙垂镇主编:《马来西亚的“国寡妇山”》,《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石狮市分卷》,第551页。
[18]龙垂镇主编:《马来西亚的“中国寡妇山”》,《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石狮市分卷》,第552页。
[19]龙垂镇主编:《林亚凤到菲律宾》,《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石狮市分卷》,第556页。
[20]龙垂镇主编:《爱情的风波》,《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石狮市分卷》,第603~604页。
[21]龙垂镇主编:《老番客怒打洋船长》,《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石狮市分卷》,第562页。
[22]龙垂镇主编:《老番客怒打洋船长》,《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石狮市分卷》,第564页。
[23]陈清发主编:《武伯、启伯与铜撸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惠安县分卷》,1992年,第454页。
[24]陈清发主编:《武伯、启伯与铜撸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惠安县分卷》,第455页。
[25]陈清发主编:《海里鱼虾听指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惠安县分卷》,第459页。
[26]陈清发主编:《渔船上的灯火》,《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惠安县分卷》,第544页。
[27]陈清发主编:《渔船上的灯火》,《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惠安县分卷》,第545页。
[28]陈清发主编:《济清冤》,《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惠安县分卷》,第369页。
[29]陈清发主编:《济清冤》,《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惠安县分卷》,369~370页。
〔责任编辑 李 弢〕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Quanzhou Folktale
Xiang Yiqiu
The artistic image of character in the Quanzhou folktale is extremely abundant.Among the images,female,Confucian scholar,overseas Chinese and fisherman are the four outstanding.In the Quanzhou folktale,the positive female image and negative image of Confucian scholars are dominant.The female image stands for the lower working people,showing their emotion and desire;the image of Confucian scholars is negative:silly,useless,incompetent and illiberal.The images of overseas chinese and fishermen are more of characteristic of Minnan regional culture,and thus worth studying.
Quanzhou,folktale,character
向忆秋(1974~),女,土家族,湖南溆浦人,文学博士,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暨闽南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