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私立教育对现今教育的启示

2017-11-13周柯

商情 2017年40期
关键词:高校转型民国时期

周柯

【摘要】民国时期私立教育在教育质量、教育管理、师资力量等方面在当时有很多是名列前茅的,这类学校的办学规划、办学理念等直至今都有借鉴的价值。唯物史观研究民国时期的私立教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整合民国时期私立教育发展规律,借鉴民国私立教育经验,启示现今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民国时期 私立教育 高校转型

民国时期指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直至1949年这一时段,阶段划分以国民政府统一中国大陆、抗日战争爆发为准。在中国近代民办教育发展历程中,根据办学主体及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普通私立学校、教会学校、平民教育和职业教育三种类型。受当时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每一种类型的教育形态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即清末时期、民国初期、民国中期和民国后期。

一、民国时期私立教育发展概况梳理

民国初期,推翻封建帝制,新式教育深入人心,五四运动开始对传统文化的反省、批评和整理,促使中国教育走上了一条既要借鉴西方教育制度,又要使之本土化、中国化的道路。

(一)民国初期私立教育的快速发展(1912-1927年)

民国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各国对殖民地疯狂侵略,使中国民族工商业获得自由发展的良机,从而为私人捐款办学提供了经费来源,促进了私立教育发展。1912-1927年,这一时期是民国时期私立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1920年以后,兴起了收回教育主权运动,但得益于政府的鼓励,教会学校仍相对稳定发展。这一时期的教会教育,也可分为两个时期,从1911年至1920年是教会学校迅速发展时期;1921-1927年是相对稳定发展阶段。

(二)民国中期的私立教育调整发展(1928-1936年)

北伐战争的胜利,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暂时取得了对全国的统一,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在教育上重新制定了教育宗旨,颁布各项教育法令和法规。1927年,民国政府公布《私立学校及专门学校立案条例》;1928年,大学院公布《私立大学条例》;1929年,颁布《私立政法学校设立规程》;1933年,颁布了《修正私立学校规程》;1934年,颁布《私立专科以上学校补助费支给办法》。

在规范学校发展的同时,私立学校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与1925年相比,到1936年,私立高校由29所发展到53所,在校生也有7426人增加到20664人,分别增加了82.8%和178.39%;私立中学由283所发展到1200所,增长了424%;中等职业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由51285人发展到274801人,增长436%。

(三)民国后期私立教育的维持(1937-1949年)

1937年,中国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国内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私立教育曲折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政府将私立学校迁往内地。如,南开大学于1937年被日军炸毁,财产损失达300多万元。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校因办学难以为继,申请政府代管或被政府接收,转为公立学校。抗战时期,爱国人士又创办了一些私立学校,使私立学校又新发展。到1949年,在全国205所大专院校中,私立高校81所(含教会学校),占总数的39.5%。全国已解放的地区(除西南六省、西北三省)共有私立中等学校1467所,占总数的48%;私立中等学校在校生366000人,占学生总数的42%。到1945年,全国共有公私立小学269937所,其中私立小学15279所,占5.7%。

二、民国时期私立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

(一)办学主体多元性,办学模式的创新化

民国时期的私立学校大多数由国人自办,亦有中外合办、外资独办的。学校的办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官助学模式,即以国省库款为主要经费来源,南开大学可为其典型代表。二是以学养学模式,即以学费为主要经费收入来源,这是民国时期私立学校的主要办学模式,如复旦大学等。三是以产养学模式,即以捐助款、租息和企业拨款为主要经费来源,如焦作工学院等。

(二)管理机制的民主性,发展规模的递增性

民国时期私立学校的显著特点,就是在内部管理上仿效西方的现代教育制度和中国教会学校的管理体制,形成了在学校董事会下设校务委员会。在校务委员会下设置专门管理部门的私立学校组织管理制度体系。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的《私立学校校董会条例》,1933年10月,颁布的《修正私立学校规程》等规定。民国时期私立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谓历经坎坷与磨难,但从整体发展数量和规模来看,则呈逐步递增的态势。

(三)办学目的的务实性

民国时期的公立学校中,校长代表的是政府管理学校,其中不乏以办学作为仕途敲门砖之辈。但大多数私立学校校长的观念则与公立学校校长迥然不同,他们抱定教育救国的信念,终身矢志于教育事业,毅然拒绝了官禄的诱惑。例如,张伯苓担任南开大学校长30年之久,1926年,北京政府请其出任教育总长,他以有约,“终身办教育,不做官r而婉言拒绝。同年,张学良请其担任天津市市长,亦被他予以谢辞。20世纪20年代,胡适主张“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为不少私立学校所信奉。这一办学观念虽然脱离了中国近代社会革命的主旋律,但在客观上它对于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维持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实际作用。胡适担任中国公学校长期间,极力倡导教育超越意识形态,为教育而教育,使学校的教学秩序井然,学生的读书风气非常浓厚。

(四)学科建设专业性,课程内容实用性

20世纪20年末,天津已经成为北方著名的商业都市和工业中心。南开大学为了顺应和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以企业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为重点。率先开设了电机工程这一当时较为稀有的专业,后又“应时势之急需”,为培养“洽合中国环境”的化工实用人才,创立了尚属新兴学科的化学工程系,深受社会及实业界的欢迎。

民国时期私立高校重视创设经济发展和社会亟需的应用学科与专业。1917年,复旦大学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独立于文科和理科之外的商科,就是充分考虑了当时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各民族工商业团体对现代经济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至1924年,该科学生人数已占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系科扩充为银行金融、工商管理、会计、国际贸易四个系,为民族工商业培养了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和理财贸易的專家。

西方教育传入中国,使中国的教育开始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民国时期私立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现今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学校应站在新的出发点上,紧抓教育转型机遇,整合民国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深刻的变革。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转型民国时期
高校转型下应用型本科电气类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探究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跨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从民国社会环境看文官考试制度的产生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转型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及机制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英语师资队伍优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