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7-11-13邓意志

中国科技纵横 2017年19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邓意志

摘 要:本文分析了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需要,阐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形式有:集团化办学、“订单式 ”培养、 现代学徒制等,重点介绍了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通过多种途径的选择,校企深度融合,达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完善和發展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9-0247-0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1],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将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强调以职业为导向,其特点是岗位针对性强,企业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实施教学;让学生有效地参加实践活动及顶岗实习,实现教学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结合起来,实现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在国外,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模式的职业教育己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借鉴国外经验和运行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1 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要实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必须强化实习实训环节,这就要求人才培养过程必须与行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3]。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企业可以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同时,高职院校也可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了解就业岗位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了解市场岗位供求状况,提高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提高教育质量。

1.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需要

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我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能够整合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两者优势互补、互利双赢,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而且还有利于企业获得高职院校提供的培训服务,获得人力资源储备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形式

2.1 集团化办学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多、学校规模小、办学经费不足、产学结合水平低,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集团化办学是由行业组织牵头,以人才培养为纽带,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组织,集团内部各办学主体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集团化办学是当前职业教育实现集约化发展的理想模式和有效载体[5]。

2.2 “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教学日常管理过程,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以直接到定向培养单位进行实习实训[6]。企业通过向高职院校提供一定的办学经费、改善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可以选派部分管理和技术人员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企业享有优先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权利。这种方式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7]。

2.3 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招工,教师和师傅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工学交替、在岗育人,校企联合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8],是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形式,一种产教融合的有效形式,现代学徒制己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澳大利亚启动了学徒制激励计划,英国制定了复兴学徒制计划,意大利通过法案形式规定学徒制适用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德国绝大部分大企业参与了学徒制制度[9]。

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3.1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成立由职业教育专家和企业家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梳理行业或企业的典型工作岗位,提出各工作岗位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要求,研究制定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10]。紧密结合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依据职业岗位要求、职业能力目标,组织开发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技能体系。学校以校企合作理事会为平台,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主体,与湖南省二甲以上医院和养老机构等行业、企业协同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特色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在职业体验、职业适应和职业融入三个学习阶段,通过校企交替、课堂学习与实训交替,分四段递进实践训练,实现学院与医院(企业)良好互动,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不断提升。学校和企业共建师资、课程、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使人才培养质量更适应健康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3.2 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教材

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工学结合的学习方式,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建设教学环境,构建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按照“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原则,校企共同开发专业“人文素质+专业群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的课程模块化体系,建设系统化、项目化、数字化的特色教材。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引进空间教学和MOOC教学,针对不同课程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实现“教、学、做、评”合一,提高教学效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