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关系数据库中主动数据库机制分析
2017-11-13戴琪翔
戴琪翔
摘要: 关于大型关系数据库中主动数据库机制的分析研究,首先需要从对主动数据库的研究出发。主动数据库作为数据库研究的热点,在实现其机制的分析过程中,通过对主动数据库与传统数据库关系的对比之后,进一步明确主动数据库的具体概念和特点表现。其次,在實现大型关系数据库中主动数据库机制分析过程中,还需要对主动数据库的一般模型表现以及主动数据库体系结构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比对,最终,在对对比结果分析中,进一步深化对大型关系数据库中主动数据库机制以及其管理系统的具体模块构成的理解。本文从大型关系数据库中主动数据库机制研究分析的目标要求出发,在明确其具体含义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简述了主动数据库机制的运行现状,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其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 大型关系 主动数据库 机制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2-0195-01
一、大型关系数据库中主动数据库机制分析的重要性
在对大型关系数据库中主动数据库机制分析过程中,通过对其机制特点的明确,实现其机制运行于研究现状的了解,进一步实现其机制运行的合理性。相对于传统的数据库而言,主动数据库是对其被动性的有效规避。被动的数据库管理机制建设,局限性在于其对用户或应用程序具有严格的限制性,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严格的执行事务操作。主动数据库机制能够自动地、实时地根据相应得到时间变化,做出一定的执行活动反应。当前,实现数据库机制中的主动性,在大型数据库发展环节,已经成为数据库技术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主动数据库的发展
要实现对大型关系数据库中主动数据库机制的科学分析,首先需要对主动数据库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特点做出明确的规划。当前,在实现主动数据库发展的实际应用领域,相关应用主体在构建数据库系统过程中,常常需要根据特定的情况要求,实现对数据库的当前用户提供及时的信息分析。用户能根据数据状况,实现对基本运行状况的了解,最终实现管理人员决策的合理性。相对于传统数据库作用机制的发挥,其对被动性方面的具体请求执行做出相应的克服,并将人工智能的机制特点和运行规律合理应用,最终在积极构建面向对象技术的前提基础上,实现了主动数据库实现机制的科学建立。
三、时代背景基础上的新变化
人们对主动数据库认识的不断深化,最早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这一发展历程的演变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已经发展为数据库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但是,我们必须对该发展状况做出合理的判断,此时的数据库机制的运行,在实现上大多数采用规则库来发挥主动性。其发展建设的主要思想,在于实现数据库系统建设环节,对主动服务功能的强调。这一机制的建立,在于实现统一化方便机制建立的目标要求。通过主动数据库机制对主动需求的满足,实现主动数据库机制的合理化。
四、主动数据库机制的特点
主动数据库机制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于其机制运行的冗错性。大型关系数据库主动数据库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能够及时、主动地得到处理,并实现对自动恢复功能的目标追求。当前,在面对应用软件运行环节出现的错误状况时,主动数据库机制作用的发挥,不仅仅在于失误的报警功能,其更加强调对自动恢复能力的体现。其次,还表现在对实时性特性展现方面。主动数据库机制的建设,能够实现对灵活处理实时问题的能力要求。在对接受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后,在第一时间内找到合理处理问题的最佳方法。再次,大型关系数据库中主动数据库机制还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其交互性主要体现在,能够方便地实现对“交互性”和“灵活性”的人机交互接口建设目标的追求。并在这一目标机制建设环节,积极主动地对各种事故和信息中断状况及时规避,这一功能的有效发挥,在实现用户界面改善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最后,大型关系数据库中主动数据库机制还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其能力主要表现在它在根据周围动态的发展变化,主动及时地适应状况变化情况,并最大化地发挥主动性的基础上,适应相应事件出现的适应情况,同时,还能适应具体的环境变化要求。
五、结语
大型关系数据库中主动数据库机制的建立和应用分析,能够在充分发挥主动数据库反应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对其“主动性”“智能化”“快速性”特性的重点强调。并在对其数据模型关系分析过程中,对大型关系数据库中主动数据库机制中的关系模型进行成分分析,并在其关系模式构建中,加入事件驱动的相关主动成分,并基于其模式构建,实现主动数据库机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方赵林,洪宁,郑河荣.网络计费系统中数据采集方案的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0(3) .
[2] 王秀敏,刘卫江,杨玉强.分布式ORACLE数据库的安全策略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4(4).
责任编辑: 于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