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走男子50km项目运动员吴钱龙训练负荷对比分析
2017-11-13李宇佟彤
李宇+佟彤
摘要: 我国著名竞走教练杨文科,从教竞走项目以来,先后培养出王浩、褚亚飞、徐发光、吴钱龙等世界冠军和全国冠军。其训练理念、方法、手段是值得广大教练员深思的。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及对比分析法,对国家竞走队男子50km组(杨文科组)运动员吴钱龙,2014年世界杯赛前训练与2015年世锦赛选拔赛前训练,2015年世锦赛选拔赛前训练与2015年世锦赛赛前训练,不同时期的训练负荷进行对比分析,探索竞走50km项目训练负荷结构特点。研究发现:竞走50km项目训练训练量是基础,单次课质量是关键,合理的安排训练负荷比例是制胜因素,同时爬山、跑步机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技术动作规范。
关键词: 竞走50km 训练负荷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2-0193-02
竞走作为我国田径重点优势项目, 自2012年伦敦奥运会陈定取得20km竞走冠军以来,2016年伦敦奥运会王镇、刘虹又相继取得男、女子20km项目冠军的重大突破。但50km项目自2012年伦敦奥运会司天峰取得铜牌后,在国际赛场一直表现平平,我国竞走50km项目目前处于发展瓶颈。因此,如何有效提高运动成绩,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优秀运动员吴钱龙2014年、2015年重大比赛赛前训练负荷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找出该项目训练特点,从而为广大教练员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国家竞走队员吴钱龙训练负荷为研究对象,运动员基本信息见表1。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以“训练负荷”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检索到相关文献30余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专家访谈法
通过与著名竞走教练杨文科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其训练方法、手段及训练理念。
3.数理统计法
通过长期跟队服务,采集相关数据,并且应用Excel对各阶段训练进行数据处理。
4.对比分析法
将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如表2所示,吴钱龙世界杯赛的成绩为3:50:51,世锦赛选拔赛的成绩为3:47:35,在世锦赛的比赛中,吴钱龙轻松走完全程,并且比赛过程中技术动作规范,没有得到任何裁判的黄卡及警告,创造个人最好成绩。在世锦赛中以3:51:35完成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得到了两张黄卡,运动员心理压力较大,由于怕被罚下,在比赛后程并没有加速,导致了这场比赛的失利。
表2 比赛成绩一览
(一)竞走50km项目训练特点
竞走50公里项目,是一项“特殊的”超长距离耐力性项目,在比赛中为了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在保持高速行走的同时,还要保证技术动作的规范,二者缺一不可。50公里项目不同于20km项目,由于距离较长,因此主要以2-3mmol乳酸对应的速度完成比赛。通过训练学的角度,笔者将竞走50km项目的训练分为以下几个强度:第一种是低强度有氧训练,通常以低负荷的长距离训练为主;第二种专项强度训练,通常以中等负荷的中长距离训练为主;第三种为大强度训练,通常以无氧阈强度的中短距离训练和短距离间歇训练为主。
(二)全年训练负荷分析
1.训练负荷量分析
吴钱龙在2013年全运会上取得男子竞走50km冠军,因此在2014年的训练参照吴钱龙2012-2013年度训练模式进行安排。全年负荷量由5000多公里向6500公里发展,实际完成6923公里;高原上也达到周200多公里,单课次训练由36公里向40公里发展,并且达到一周2次40公里的历史最大负荷量。
2.训练负荷结构分析
吴钱龙的训练负荷强度通过笔者划分主要以以下几个强度为主,如图1所示。低强度有氧训练主要以5:00及5:00以外的长距离训练为主,其中5:00以外的训练达到3200公里,占年负荷总量的46%,5:00左右的训练为676km,占年负荷总量的10%;中等强度训练主要以5:00-4:40、4:40-4:20的训练为主,训练量为2338公里,占年负荷总量的33%;大强度训练主要以4:20以内的无氧阈和最大摄氧量训练为主,训练量为358公里,占年负荷总量的5%;另外一部分为爬山训练和跑步机技术训练,训练量为451公里,占年负荷总量的6%。
(三)训练负荷对比分析
1.训练量对比分析
在世界杯赛、世锦赛选拔赛和世锦赛赛前的备战过程中,采用相同的备战模式,并且备战时间均为5个月。如表3所示,世界杯赛前训练总量为2836km,世锦赛选拔赛前训练总量为3029km,相比世界杯赛前提高193km。而世锦赛前总量为2825km,相比世锦赛选拔赛要降低204km。从比赛成绩角度分析,训练量是竞走项目提高比赛成绩的基础。
2. 重点课对比分析
如图2所示,深色条代表世锦赛选拔赛前,浅色条代表世界杯赛前,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2014年世界杯赛前共进行30km以上的课次17次,吴钱龙实际完成14次,38公里以上的课次完成8次,其中高原訓练完成3次,38公里以上2次。而2015年选拔赛前共进行30km以上的课次20次,吴钱龙实际完成17次,38公里以上的课次完成11次,其中高原训练完成5次,38公里以上2次。相比世界杯赛前,选拔赛赛前的重点课完成情况要远远高于世界杯赛前。
如图3所示,2015年选拔赛前共进行30km以上的课次20次,吴钱龙实际完成17次,38公里以上的课次完成11次,其中高原训练完成5次,38公里以上2次。而2015年世锦赛前共进行30km以上的课次18次,吴钱龙实际完成14次,38公里以上的课次完成2次,其中高原训练完成4次,38公里以上0次。相比世锦赛选拔赛前,世锦赛赛前的重点课完成情况远远不如世锦赛选拔赛。回顾比赛成绩(表1),我们不难看出,单次课的训练量及负荷强度是竞走50km项目提高成绩的关键。
3.训练负荷结构对比分析
如表4所示,两次赛前高原训练均在丽江进行,选拔赛前计划训练35天,但由于运动员出现感冒的情况,实际训练为28天,训练总量为653km,日训练量为233km;世锦赛前共进行32天训练,训练量为723km,日训练量为226km。选拔赛前与世锦赛前训练量对比分析:低强度耐力训练,选拔赛前为328km,世锦赛前511km,分别占总量的50%、70%;专项强度训练,选拔赛前为212km,世锦赛前为154km,分别占训练总量的32%、21%;大强度训练,选拔赛前为16km,世锦赛前为32km,分别占训练总量的2%、4%;爬山跑步机,选拔赛前97km,世锦赛前26km,分别占训练总量的16%、4%。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专项训练强度是竞走50km项目的制胜因素,爬山可以锻炼运动员的小肌群的稳定性,跑步机训练使教练员及时观察到运动员技术动作的不足,并且加以改正,保证了运动员技术动作的规范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训练量是竞走50km项目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2)单次课的训练量及负荷强度是竞走50km项目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
(3)合理地安排训练强度的负荷比例是竞走比赛的制胜因素。
(4)爬山、跑步机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技术动作规范性。
(二)建议
在提高训练量、单次课训练负荷的同时,要加以科学化的监控手段,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训练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杨明,佟彤等.国家竞走青年队冬训训练负荷特点研究[J].成都體育学院学报,2015,41(1):1-6.
[2]胡好.我国20km优秀竞走运动员年度训练结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17-19.
[3]许世岩,郭洪波.竞走赛前穿梭式高原训练中周期模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2):68-69.
[4]王林,孙自金.解析国家竞走队外教达米拉诺训练模式和专项训练负荷结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0):105-109.
[5]张庆文.从我国竞走队训练析耐力项群的负荷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31):54-58.
责任编辑: 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