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离校期间“失范行为”的问题及对策
2017-11-13尹小华张军涛
尹小华+张军涛
摘要: 大学毕业生即将离校的那段时间,是他们学业上获得成果的丰收时期,也是他们同窗友谊、师生恩情的怀恋与离别时期,但同时也是各类“失范行为”的爆发时期——如通宵唱歌、聚众闹事、打架斗殴等。如果对此类行为不加以正确疏导和管理,将会引发更严重的安全事件或群体事件。
关键词: 毕业 失范行为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2-0151-02
一、案例经过——“发疯”的毕业散伙饭
2014届毕业生张某,在校期间成绩较好,虽然家境困难,但性格开朗乐观,老师和同学们对她的评价都很好。在6月的班级散伙饭中,张某喝了点啤酒后,情绪突然失控,现场多次流露出轻生自杀的念头。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后,班主任立即组织几位女生进行现场劝慰。同时,一方面立即向院领导和学校心理中心的老师汇报此事,寻求心理突发状况的专家意见;在专家仔细地问询之下,她要好的同学才道出了实情:恋爱期间,不慎怀孕,但是近期感情却受到挫折,再加上半年前,最爱她的父亲又刚刚去世,三重压力下,一度乐观坚强的张某再也支撑不下去,在散伙饭上,突然发狂,几近崩溃。
在了解矛盾的根源后,根据院领导和心理中心老师的意见,班主任老师一方面紧急跟她家人联系,希望家人尽快到校协助处理;一方面联系张某的男朋友,希望寻求他的支持。最后,在多方面的介入下,才有效缓解张某的心理危机。
二、案例原因分析
该案例属于典型的毕业生离校前的“失范行为”——平时乐观积极的乖学生,临近毕业陡然发疯发狂不能自拔。这例“失范行为”既有学生个人的主观因素,也有深刻的社会和家庭的客观原因。具体原因如下:
(1)感情问题处理不当,是此次事件的直接原因。校园的爱情是美好的,但如果遇到就业的考验,很多会是无疾而终。此案例中的张某,遇到了同事万某并产生了感情。但两人均是刚走向社会的贫困大学生,两个贫困家庭的物质压力使他们之间的感情开始产生隔阂,加上张某情绪急躁,易冲动,在家庭压力之下,不善于处理自己的感情问题,频频因琐事和男友发生争吵,最终自己信赖和坚守的感情也成为自己情感的巨大压力。
(2)性格存在一定偏执,不善于沟通与交流是事件的主要原因。虽然该生来自于特殊的单亲家庭,但该生坚强自立有余,与人沟通交流不足,性格有点好强自闭。父亲去世前夕,该生独自承担了照顾父亲的重担,但该生很少向同学朋友倾诉,家庭困难也很少找老师反映;实习期间的感情经历在遭到家人反对后,并不是委婉地与家人沟通交流,争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而是愤恨地拒绝与家人联系,固执地怀上身孕。
(3)家人的冷漠,也是此案例的重要原因。张某家庭情况较为特殊,她非常喜爱自己的父亲,但与其他家人感情较淡。在成都实习期间,她与自己的同事万某产生了感情,但遭到了哥哥的极力反对,哥哥希望她能中断这段刚开始的恋情,立即回老家襄阳工作结婚,这样可以照顾年迈多病的妈妈。在得知妹妹固执地怀上身孕的时候,愤怒的哥哥电话里辱骂自己的妹妹,还声称断绝与妹妹的关系。亲情的断绝与家人的冷漠使张某非常心痛与绝望。
三、案例的启示:教训和经验
(一)教训
(1)实习期间的学生成为教育盲区,埋下了安全隐患。由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学生安全事故,一旦发生,伤害永远无法弥补,所以防止此类事故的最好办法就是提前预警、提前介入、有效阻止。但每到大四下学期,学生会分散到全国各地求职就业,联系方式也频频更换,几乎处于“管理空档期”,按照现有工作机制,很难对学生的相关情况以及心理状况有充分详细的了解,更谈不上及时介入和帮扶。
此案例中的张某,实习期间所遭遇的亲情挫折和感情变故,学院管理者缺乏有效的渠道去了解和掌握,加上该生不善与同学交流以及刻意隐瞒,学院管理者更无法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2)与家长联系较少,突发情况下,没有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学生的成长成才,既离不开学校教育,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既需要学校及时介入,也离不开亲情的感化。此案例中,亲情的冷漠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张某的心理负担。当突发情况产生后,虽然学校管理者及时介入,但是没有明显效果,当张某急需亲情的关爱和温暖时,亲人却明显再次拒绝!这无疑给情绪失控的张某更大的伤痛。所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果没有形成合力,会严重影响突发事态的顺利解决。
(3)对普通同学的安全教育不够深入彻底,导致个别同学存在瞒而不报的情况。此案例中,虽然张某羞于将身孕一事告知同学和朋友,更没有告知老师,但还是告诉了自己的闺蜜同学,但该同学并没有予以重视,无法预料张某即将忍受不了心理重负而崩溃,所以也就张某怀孕一事当作秘密进行隐瞒,直到“散伙饭”上,张某情绪崩溃,闺蜜同学才道出实情。
如果对普通同学的安全教育落到实处,该同学有足够强的安全意识,在知道张某的异常情况后,为张某的安全着想,肯定会及时上报老師,老师及早介入和干预,虽然不一定会化解张某的所有困惑和矛盾,但也会避免张某“发疯发狂”这一失范行为的发生。
(二)经验
(1)院领导和心理专家及时介入,遏制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事情突然发生时,现场的班主任老师就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性,第一时间向院领导和心理中心的专家进行了详细的汇报。院领导得知情况后,对突发事态做了详细安排和周密部署:不仅立即中断正在进行的“毕业散伙饭”聚会,以免其他同学受到情绪感染;同时安排学生干部和党员同学对该生进行彻夜的安抚和照顾,力保该生家长来校前不发生任何意外;另外,紧急联系该生的家长和男朋友,立即到校协助处理。心理中心的专家也在第一时间给出了谈心建议,通过宽慰、理解式的谈心,极大地缓解了张某的消极情绪,避免了张某的心理危机进一步恶化。
正是由于院领导和心理专家的及时介入,现场班主任采取有效步骤,遏制了突发情况的进一步恶化,为后续的顺利解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基层学生骨干安全意识强,工作执行得力。突发事件的现场,既没有学生会成员,也没有团总支成员,只有该班的所有同学。事件发生后,在班主任老师的指挥下,该班的班干部和党员同学迅速组织起来,一方面立即终止宴会,劝告同学们返回寝室;另一方面立即对张某进行悉心劝慰,舒缓张某的情绪,同时还彻夜对张某进行照顾,以防极端情况发生。
正是学生骨干的得力协助,才使得班主任老师腾出时
间和精力咨询心理专家,联系张某的家人和男友,为事情的顺利解决提供了前提条件。
(3)后续的谈心举措到位,避免了“失范行为”由个体传染到群体。毕业生离校前的“失范行为”一个显著特征是:示范效应和从众心理的普遍存在。当一个普通学生做出酗酒闹事等反常行为,很容易在毕业生群体里引发“示范效应”,其他毕业生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去效仿这种“失范行为”,去乱扔乱砸,去通宵唱歌等,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在张某同学情绪失控之后,班主任老师按照学院领导安排,立即终止了聚会,劝告同学们返回寝室,避免了消极情绪的进一步传播。在圆满解决张某的事情后,班主任老师立即进行了所有同学的集体谈心以及个别同学的重点谈心工作,有效化解了同学们的负面情绪,避免了更多“失范行为”的发生。
四、结语
毕业生离校前夕的“失范行为”,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高校管理方面的客观原因,更有社会上和家庭等方面的客观原因。其中,除少数客观问题无法解决外,大多数问题可以通过有效的工作加以改进和提高,从而将“失范行为”给学生和学校带来的伤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坚持有效的学生信息反馈机制、家校双方沟通机制以及扎实有效的谈心机制相融合,对学生进行关爱、引导和教育,有效化解毕业生内心各类矛盾,引导毕业生安全、文明、有序离校。
责任编辑: 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