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真隐诀》版本与文本情况探析
2017-11-13丁灵敏
丁灵敏
摘要: 《登真隐诀》是梁陶弘景采摭前代道书中的诸真传诀及各家养生术而成的一部修仙、成仙的秘籍,属道教较早的修真法诀的综合性道书。在明代《正统道藏》成书之前,由于《登真隐诀》流传不广且鲜为人知,原来二十五卷本只剩下三卷本,这些残卷今存于洞玄部玉诀类。本文就此书的历史流传情况、文本内容以及学术界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简要概括和梳理,以期待更多人对此书的关注。
关键词: 《登真隐诀》 版本 文本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2-0087-02
《登真隐诀》是一部专论上清派养生登仙之方术秘诀的道书,为梁陶弘景所撰集。它全面整理和注释真人诰 口 受 中的要言秘诀,条梳修真之法和登真之径。现《正统道藏》(以下简称《道藏》)存《登真隐诀》三卷。此书大字录经,小字为注。通读全书,知此书亦诸真所授、杨许手书,由陶弘景集撰加注而成。
一、《正统道藏》之前的《登真隐诀》版本
《登真隐诀》的版本可能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版本推测:《真经修事》。
《登真隐诀》序云:昔在人间、已钞撰《真经修事》两卷。于时亦粗谓委密,严居务静。颇得恭洁。试就遵用、犹多阙略、今更反覆研精、表裹洞洽、预是真学之理、使了然无滞、一字一句、皆有字旨、或论有以入无、或据显而知隐、或推机而得宗、或引彼而明此、自非闲练经书、精涉道教者、率然览之、犹观海尔、必须详究委曲、乃当晓其所以、故道备七篇、义同高品、当闻古言、非知之难、其在行之、意非学之难、解学难也 。
由此可知,《登真隐诀》乃是在《真经修事》二卷的基础上完成的,但是此书不见流传,也不见任何书籍记载。
第二阶段:原卷为七篇,十七部分构成,内容不详。
陶弘景在《真诰·叙录》中所论,《登真隐诀》与《真诰》一样,有七篇。
仰寻道经,上清上品,事极高真之业,佛经《秒法莲花》,理会一乘之致,仙书《庄子内篇》,义穹玄任之境,此三道足以包括万象,体具幽明。而并各二十卷(应作“七卷”)者,当是璇玑七政,以齐八方故也。隐居所制《登真隐诀》,亦为七贯。今述《真诰》,复成七日,五七之数,物理备矣。
陶弘景说“七卷”,其实是“七篇”的意思。晁公武《郡齐读书后志》卷二著录《登真隐诀》二十五卷,并专门指出:“凡七篇,十七条。《隋志》云。”由晁说可以确定,《登真隐诀》原本由七篇、十七部分构成,但此七篇的篇名,十七部分的标目,今天能够确切探知者仅有数条,至于具体内容,不可知者居其大半。
第三阶段:三秩,分为二十四卷或二十五卷。
陶弘景从子陶翊在齐末所撰《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简称:“本起录”)中提到“《登真隐诀》三秩”,并注释说:“二十四卷,此一诀皆是修行上真道经要妙秘事,不以出世。”“ 不以出世”可见《登真隐诀》在齐末流传不广,鲜为人知,因此《登真隐诀》原始版本十分罕见。
虽然陶诩并没有见到陶弘景的所有作品,但是陶诩是陶弘景的侄子,并且《本起录》写于陶弘景在世之时,可信度还是挺高的,比较接近实际。加上自序,或可为二十五卷。
第四阶段:宋代以后不断佚失,明代《正统道藏》收集残卷,编为三卷。
历代书目著录卷数
从上可知,此书宋代尚完整,到元明间亡佚,于是《道藏》收集残篇,将其整理为三卷。
二、《登真隐诀》文本情况
不管是原来的篇幅有多少,我们也很难从浩繁冗杂的道经数目中将其恢复原貌,但是从目前仅有的三卷本来说,其中文本的内容还是值得研究的。
这里排列整卷目录如下:
(一)上卷文本
玄洲上卿苏君传诀、真符——“太极帝君真符”、宝章——“太极帝君宝章”。
九宫——凡头有九宫、明堂、洞房。
说明:(1)凡头有九宫。分别是“明堂宫”“洞房宫 “丹田宫”“流珠宫”“玉帝宫”“天庭宫”“极真宫”“玄丹宫”“太皇宫”九个。(2)主要叙述章节在明堂宫和洞房宫。(3)论佩符思神之法,有书写佩带太极帝君真符、太极帝君宝章、存思人首九宫真神等法术,主要来说明“守一”的重要意义 。
(二)中卷文本
其中引用了下列的《经》、“法”:《丹景经》《丹景道精经》《太洞真经》《消磨经》《石景赤字经》《太上天关三经》《紫度炎光经》《丹字紫书三五顺行经》《太上九变十化易新经》 ;
“导引的法”“存神法”“北帝杀鬼法”“东华仙人衣服日月之象上法”“太空洞仙人南岳红君内侧的尺寸”“衣服日月芒法”“高原来君太本源内情景法” “东华玉石皇后衣服雾法”。
说明:中卷则是各种修用口诀,道士修道起居之法,记朝拜、摄养、施用、起居之道三十七事,诛却精魔、防遏鬼试之道六事,服御、吐纳、存注、烟霞之道九事,众真授诀三则,共计五十二条,正文内容全部見于《真诰》。
(三)下卷文本
诵黄庭经法、入静、章符、请官。
说明:(1)卷下有诵《黄庭经》法以及张天师授魏夫人法,还有入静烧香礼拜、书符上章、请天官兵将驱鬼消灾等法术的记载。(2)卷下引用了很多古道经,所以“隐诀”是参考各种各样的旧道书而编纂成的。这里可见《登真隐诀》不是陶弘景的著作,而是引用旧道的经典,并对这些经典加以解释。
三、《登真隐诀》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由于《登真隐诀》的流传不广,原来二十五卷本只剩下三卷本,存于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登真隐诀》仅三卷,盖系残书,很多学者有心恢复《登真隐诀》的原貌来研究其基本情况,但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很多人都作罢。于是现存的关于《登真隐诀》的研究成果为之甚少,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零散的文献和论文中找出对《登真隐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endprint
1.研究现状
(1)目前,国内对于《登真隐诀》的研究几近为零,但是对于《登真隐诀》的作者陶弘景的研究却很多,多集中在哲学与宗教、美学思想及文学影响等领域。
(2)《登真隐诀》经文在流传中,辗转传抄,鲁鱼亥豕,讹误较多,因此出现了很多文章对其进行精校详注,主要是涉及其中的词汇训释、文献考据和校勘以及语言方面的研究。
词语训释方面,周作明《“道教典籍选刊”与道教古籍整理》(2012) 中給出了对道教典籍进行整理时应该要注意的方法和建议,《〈登真隐诀辑校〉商补》(2013)中则将中华书局新近推出的《登真隐诀辑校》做了精校详注。《〈登真隐诀辑校〉与早期道经整理》(2014)阐述了该书所反映出的早期道经整理方法。《“道教典籍选刊”之〈真诰〉与〈登真隐诀辑校〉》(2015),通过“道教典籍选刊”对《真诰》和《登真隐诀》的校理总结出成熟而行之有效的道经整理方法及门径。可见关于词语训释方面主要是对其做了校注,并指出讹误。
文献考据和校勘方面,饶宗颐《论敦煌残本登真隐诀(P.2732)》(1979)通过详细地考证,认为大渊忍尔所著《敦煌道经目录》中收录的P.2732将此卷归为真迹经,与真诰序录颇为抵牾,饶氏指出了此残卷与真诰的互见之处。方亚平《试论陶宏景的“登真隐诀”(上)》(2002)与《试论陶宏景的“登真隐诀”(下)》(2002)通过调查《登真隐诀》所引用的经典来分析了《登真隐诀》的卷数问题,断定出原文是比现存本三卷要多的结论。周作明《试论早期上清经的传抄及其整理》(2011),他提出东晋中叶至隋前上清派所尊奉的上清经是我们研究早期道教及魏晋六朝社会的重要经籍。然而,由于这些经文在流传中,辗转传抄,鲁鱼亥豕,讹误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价值的发挥。在将经文制成可靠的电子语料时,周教授对经文间的相互征引和讹误情况有了较为具体的认识,他就早期道教典籍整理的重要性、繁重程度及整理方法有了一些看法,里面提到了关于《登真隐诀》的传抄征引情况列表。可见文献的考据方面由于年代的久远以及零星的残卷,《登真隐诀》并没有得到重视,很多问题也只是作者提出的猜测,以至于校勘方面所产生的讹误也较多。
语言研究方面,主要是语音,夏先忠,俞理明(2012)《从陶弘景诗文用韵看〈登真隐诀〉作者及成书年代》中,作者以陶弘景所有韵文为研究对象,把《登真隐诀》中的用韵和陶诗文用韵进行比照,探讨了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认为《登真隐诀》的成书年代应为晋代,其作者并非陶弘景,只能说《登真隐诀》是陶弘景收集整理而成的。
以上是零散化的期刊论文、专著方面,任继愈主编、钟肇鹏副编《道藏提要》(1991)对《登真隐诀》上中下的内容作了简要的介绍,并提出了其疑似残卷的问题。程乐松:《即神即心:真人之诰与陶弘景的信仰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三部分《登真隐诀》的辑佚及其与《真诰》之关系中详细地说明了《登真隐诀》的版本及其散佚和篇章结构,对于了解《登真隐诀》也是很有用的材料。任继愈《中国道教史》(1990)、卿希泰《中国道教史》(修订本)(1996)、傅勤家《中国道教史》(2005)都对陶弘景和《登真隐诀》作了简要的介绍,但是都没有关于语言方面的考察,只是很浅显地对内容和篇章进行了描述,没有更多深入的研究。
国外方面关于《登真隐诀》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日本、法国和美国。日本学者大渊忍尔《道教及其经典》(1997)年对《登真隐诀》的著作年代也进行了详尽的考释和研究。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2001)李庆译第二编补论三:《千二百官仪》的思想和形成中,通过《登真隐诀》(《道藏》421)卷下的“入静”和“请官”中载有的《千二百官仪》若干引文为线索,来考察《千二百官仪》的内容。国外方面的研究都在讨论《登真隐诀》的年代以及卷数问题,有的也借助《登真隐诀》去考察其他文章, 但是深入的语言研究几乎没有。
2.研究展望
(1)《登真隐诀》的语言尚有研究余地。
(2)《登真隐诀》版本及卷数疑问尚有待解决。
(3) 建设《登真隐诀》电子语料库。
综上所述,有关《登真隐诀》的研究尤其是纯粹的语言词汇的研究,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但是从《登真隐诀》的流传、卷数、文本内容来看,我们发现还是有很多疑点存在,可供我们细细发掘与钻研,期待本文的研究,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陈国符.道藏源流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
[3]方亚平.试论陶宏景的“登真隐诀”(上)[J].上海道教,2002.
[4]方亚平.试论陶宏景的“登真隐诀”(下)[J].上海道教,2002.
[5]陶弘景.登真隐诀辑校[M].王家葵辑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
[6]小林正.六朝道教史研究[M].李庆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7]王家葵.陶弘景丛考[M].济南:齐鲁书社,2003.
责任编辑: 于 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