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阅读指津

2017-11-13邓永祥刘晓艳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7年7期
关键词:将帅卫青资治通鉴

邓永祥+刘晓艳

司马光用了19年的心血编写完成《资治通鉴》,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无论是在史学史,还是在文学史上,《资治通鉴》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司马迁的《史记》并称“史学双璧”。

卫青是汉朝第一位打败匈奴的将军,史学界普遍认为,卫青是中国古代大规模骑兵集团作战思想的创始人,也是汉朝对匈战争的奠基人,卫青参加并指挥了七次反击匈奴的大战。在这些极其艰苦的战斗中,他作战英勇顽强,身先士卒,遇敌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并且善于利用机动灵活的策略,取得了很大的战果。卫青官拜大司马、大将军直到去世,他一生中与匈奴进行过多次大规模决战,而且从来没有打过败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司马光用心良苦,通过探究卫青从来没有打败仗这一奇迹的原因,来提醒宋英宗及后世的皇帝应该如何治国,如何选拔和考核带兵打仗的统帅。其独特的视角和明确的写作目的值得后世研究。

其一,把抗击匈奴的战争放在现实的平面上,用诸多将领的失败衬托卫青取胜的战略价值和卫青的核心战斗力。这种叙述安排达到了设置悬念,引人深思的效果。如“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卫青至龙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孙贺无所得,公孙敖为胡所败,亡七千骑,李广亦为胡所败。”司马迁总结了卫青取胜的原因:“青虽出于奴虏,然善骑射,材力绝人,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乐为用,有将帅材。”接着作者又补充“天下由此服上之知人”。可见,帝王知人善任至关重要。其实司马光是想告诫宋英宗,选将帅不一定看出身,优秀的将帅除了武艺高强,更要懂得礼节,关心士卒,宽容恩惠。这是克敌制胜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

其二,淡化卫青在战斗中的勇武、指挥艺术和战争的惨烈,浓墨重彩的描绘卫青大胜后的表现。描写戰斗仅廖廖数语,卫青“得右贤裨王十馀人,众男女万五千馀人,畜数十百万,于是引兵还”。重点叙述战后细节以及卫青和汉武帝战后的言行,看似无关紧要的繁琐文字,实则反映了司马光的历史观。汉武帝加封卫青八千七百户食邑,封他三个儿子为列侯。一向遵命朝廷的卫青坚决辞谢,“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上列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这些忠心耿耿的言语道出了卫青大公无私,实事求是的品质,也透露了他百战百胜的秘笈——劝士力战,决不贪天功为己功。汉武帝随后加封了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等将领。这次战役取胜后十位将领得到了汉武帝的封侯奖励。文章对这个部分叙述不厌其烦,充分显示了司马光选材独特的视角。汉武帝不吝惜奖励战功卓著的诸多将帅,司马光也不吝惜文字来描述奖励的过程和细节,展示了司马光卓越的治国理想和政治才华。司马光特别重视以德治国,认为“德”是一切素养的先决条件,上至帝王,下至将帅和文武百官都应该修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以德治国的政治理想。作为后世历代帝王的必修教科书,《资治通鉴》当之无愧。

其三,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品质和性格,彰显智慧和谋略。对于苏建丢弃人马,周霸认为:“可斩,以明将军之威。”军正闳、长史安曰:“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双方据理力争,各执一词。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卫青大公无私,摒弃个人得失,权衡利弊,与诸大将推心置腹的说:“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擅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卫青思路清晰,智慧高超,能抓住矛盾的症结点,遇事深谋远虑,处事举重若轻。由此可见,臣子遇事冷静不专权,君臣相互尊重,相互树立威信是使国家持久强盛又一重要条件。这段史实对后世有着非同一般的启发效应。既教育了皇帝,也教育了大臣。

总之,在阅读《资治通鉴》时,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自己的历史观,以善为法,以恶为戒;阅读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既是获取知识,充盈思想,提升智慧,陶冶身心的过程,也是一种美妙的精神享受。endprint

猜你喜欢

将帅卫青资治通鉴
一代名将卫青:从奴隶到当朝驸马
一代名将卫青:从奴隶到当朝驸马
胡三省苦心作注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泽东翻碎了的书
《资治通鉴》差点被毁版
卫青胸中的冰与火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
《为将帅书写辉煌》出版
将帅协谋——毛泽东组织指挥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