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菜四大趋势
2017-11-13和菜头
和菜头
我感觉今天中国的家常菜有四个比较大的变化趋势。一是从乡村土菜向城市家常菜的转变,二是从城市家常菜向餐馆菜式的转变,三是家传菜式的复兴和继承,四是外来菜式的入侵。
第一个趋势非常容易分辨。没有刀功,不讲究器皿,强调菜的分量,突出肉食的重要性,这都是乡村生活的遗迹。这种家常菜粗犷、质朴,喜欢用盆或者大碗来盛,随时有一种喜气洋洋过年的感觉。但是,和旧时真正的农家过年饭相比,又要稍微精致一些,食材也要更为讲究,分量也没有那么恐怖了。
好吃吗?也许。不过可以确认一点,对于在城市里定居的人来说,这不是一种正常的膳食习惯。乡村土菜的丰盛,是和农民的生活规律相符合的。一年到头的大部分日子里,人们依靠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为生,弥补重体力劳动的消耗。只有在春节或者婚丧嫁娶的场合,才会密集摄入脂肪和肉类。因此,才会以量取胜,以肉食为美。长此以往,其实会令人摄入过多的油脂和盐,增加了身体的负担。
第二个趋势的本质,是人们想要过上更好一点的生活,却求学无门,所以向餐馆求教借鉴。所以,我在微博上的家常菜图片里,经常看到滥用葱花和香菜的情况——无论什么菜,不管有没有道理,都撒上一把。完全和味道没关系,而是因为餐馆就是那么做的。在调料上,则表现为芝麻和干辣椒的滥用。
人们没有弄清楚一个事实:餐馆里的美味,其基本逻辑其实就是浪费。一颗小白菜,只有菜心那么一点点会为大厨取用;满满一锅油,只是用来炸松鼠鳜鱼,绝对不会考虑重复用到其他菜上。家常菜怎么学得了餐厅?就算不计较食材和物料的浪费,餐厅里大厨用的灶眼也和家里的不一样。别人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喷火升温,大厨颠两下勺就能完成的事情,换了自己家的小锅小灶,可能需要5分钟,而且食材已经出水变色了。
所以,餐厅的美食其实不是家常菜学习的方向。家常菜有其独特的烹饪技巧,能从餐厅借鉴的东西有限,更何况许多人学到的都只是撒葱花撒芝麻那样的表面文章。
第三个趋势不如前两个那样明显,不过已经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了。家常菜其实算得上是家学,一个大家族如果传承有序,主人持家有道,那么三代人累积下来,就会有自己家的家宴风格。吃什么不单和传统有关,而且关系到节令、器皿、搭配、刀功以及特定的烹饪方式。外人只需要看一眼,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这家人有厨房里的传承,每一样菜都有自己的来处,而且和餐厅的菜式并无多少关联。
由于在历史上经历过绝对匮乏和绝对平均的一段时间,这样的家传菜一度消失,所有人都忙于果腹而已。但是,在数百张照片里,我还是惊喜地发现了这种家传家常菜复兴的迹象。
第四个趋势增长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白领、家庭主妇,放弃了中餐,转而学习西餐。无论是牛扒、通心粉、蛋糕还是各种烘焙食品,都已经非常流行。相对于中餐在烹饪技巧上的复杂和含糊,西餐拥有明显的优势,可以严格按照食谱操作,让人分外有成就感。与此同时,准备一顿中餐需要消耗大量时间,需要处理的食材种类繁多,流程漫长,效率远不如西餐,这大概也是人们学习西餐的一个理由。
在我看来,第四个趋势和第二个趋势很相似。如果我们认为菜品有某种标准的话,中餐厅的菜肴是一种标准,而西餐厅的菜肴同样代表了一种标准。无论人们追求能在自己家厨房里做出中餐厅大菜,还是能用自家烤箱烤出蛋糕和饼干,模仿国外中產阶级家庭日常生活,都代表了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渴望。虽然两方都做得并不那么令人满意,但还是令人感动,因为人们还在追求更为美好的生活,并且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
毕竟,我们并不是为了活着而吃,我们吃是为了感受到我们活着。
(摘自“槽边往事微信公众号” 图/游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