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人热衷谈论道德,对社会不是好事

2017-11-13曹林

蓝盾 2017年10期
关键词:记录仪单车景区

曹林

谈道德,是人的一種本能,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思想资源中,道德元素往往占着压倒性的多数。所以面对很多新闻和现象时,人们会本能地想到道德――看到街上有人乱扔垃圾,会归咎于道德缺失;看到老人公共场所让人反感的言行,会从道德层面归咎于老人变坏和坏人变老;看到共享单车被偷,会感慨道德沦丧人心不古;看到有人遇险而路人表现冷漠,会痛心疾首于道德的倒退。

人人热衷谈道德,事事停留于道德批判层面,对一个社会不是好事,反而是阻止一个社会思想进步、文明提升和制度变革的障碍。这么说,并不是说道德不重要,更不是说不要道德,而是说,很多问题都不是道德问题。不是道德能解决的,却总停留于肤浅而愤怒的道德批判层面,忽略了可解决的真问题。

比如,近来有关老人坏的新闻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年轻人主导的新媒体舆论又在吊打老人,充满年龄歧视地大谈“老人变坏、坏人变老”。不可否认,老人中确有缺德之人,也确有缺德之人变老了,但不应该变成指向一个群体的舆论暴力。我特别留心了近来一些受到舆论诟病的“坏老人新闻”,很多都源于知识缺乏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无知。比如这条新闻,广西南宁两老人在地铁安检口拒不配合安检,还冲撞安检员――是又遇到蛮横不讲理的坏老人了吗?不是,是因为他们觉得安检手探扫描后会有核辐射,怕自己买的包子吃不了。这不就是无知吗?

谈到共享单车被偷的问题,人们也习惯地会归咎于道德缺失。近来很多媒体都报道了悟空单车倒闭后又一家共享单车倒闭的消息,用的标题很有讽刺意味:“又一家共享单车倒闭,因为车被偷!光!了!”创业者受访时无奈地说:“单车投入后等待着他的,不是钱自动转进账户,而是大量丢失、被盗,投放了1000多辆车,最后宣布停运前,每天只有不到10辆车在使用,运营人员满街找都找不到车。”这么多车被盗,本来还很同情他,觉得那些人素质太差了。但看了他的自我反思后,觉得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管理问题。他说:“防盗措施做得不好。没有用到智能锁和GPS定位。没有装智能锁,主要是为了成本考虑,不然成本高了不止一倍,盈利就成问题了。”

在城市投入那么多共享单车,竟然不装智能锁,还没有GPS定位,这是在挑战人性吗?这些车放在哪里,可能都会被盗,不能指望人人都是君子,人都有魔鬼和天使的一面,只有在“无赖假设”的制度逻辑中把人当成无赖去防范,才会避免无赖的后果。这就是管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把一堆没有安装智能锁的共享单车投放到一个城市,车被偷了然后义愤填膺地批驳道德沦丧,只会沦为笑柄。

谈到景区乱扔垃圾,人们也会本能地归咎于缺乏文明素养。其实很多也并非道德问题,而源于管理缺失。我看过一篇报道,称某景区国庆黄金周后很刺眼的一个场景:美丽的景区,蓝天白云下垃圾成堆。换一个角度看,跟景区的垃圾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偌大的景区,没有几个可方便游人的垃圾桶。更重要的问题在,一个地点出现一点垃圾时,景区没有及时去清理,后来就形成“破窗效应”,很多游人走到这里看到地上都是垃圾,误以为这里就是扔垃圾的地儿,最终成了垃圾堆。不从制度安排着手,不从技术和管理上去防范和引导人性,空谈道德,对着抽象的“国人”“路人”“游人”进行激烈的道德讨伐,永远无解。

很多问题的解决之道,都不在道德,而在道德之外的技术和制度。今天很多让我们深受其益的技术创新和制度进步,都是以道德失灵为逻辑起点――不是寄望于道德自觉结出善果,而是用制度和技术去防范、规避人性之恶,从而提升文明。碰瓷的问题,道德说教解决不了,行车记录仪解决了。是的,如果人人讲道德的话,就不需要耗费“行车记录仪”这种成本了,但想要人人成为君子所要耗费的成本,比配一个行车记录仪昂贵多了。谴责电信诈骗有用吗?教骗子做人你有这个能耐吗?正义凛然却苍白无力。

(摘自《南都周刊》)endprint

猜你喜欢

记录仪单车景区
共享单车为什么在国外火不起来
Rough Ride
长假也救不回的景区破产
“摘牌”
做梦记录仪
单车三人
国庆节前157个景区将迎来降价
记录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