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包车”的来龙去脉

2017-11-13李大伟

特别文摘 2017年17期
关键词:照会黄包车拉车

李大伟

黄包车是黄的,但不姓黄。1913年,英租界工部局为了与私人包车区别,便于辨识,规定所有作为公共交通的人力车都必须漆以黄色。在它之前,1899年,私人的人力包车都漆以黑色。真正的黄包车,应该是黑色的,但黑有非法、地下、见不得人的含义,比如黑户口、黑孩子、黑道。私家包车虽然“黑”,但不能简称“黑包车”。名贵轿车往往是黑色的,也不能简称“黑车”,黑车是殡仪馆运尸车。

黄包车是日本发明的,又叫东洋车,两个车轮置后,前面是车把。

大街小巷进出自如,便宜、便利,盈利前景很好,但欧美国家拒绝引进,因为人力拉车,将人当牛马。在华的法国商人米拉以“手推车”名义申请,引入中国。1873年,法租界与英租界商议,同意开业。

其实黄包车不是推车,是拉车。车柄很长,这样可以与坐客保持一定距离,身上的汗味、一不小心放的屁也不至于波及坐客。同時,它也便于车夫凭借车把的不同位置,借力、用力。比如下桥,惯性很大,车速很快,车夫往往跳起来,两腋夹且压着车把末端,整个身子有时会悬荡起来,脚尖点地,飞也似的碎步小跑,还不住高喝:“十一路来哉!”两条腿垂直、平行,活脱脱的一个“11”数字。如果屁股后坐着一外国胖子,车把翘起,车夫根据车速快慢、路段宽窄,在车把的前、中、后,或夹或捏或拖,将生活中的物理力学运用得恰到好处。

黄包车最大的变化,不是车型,而是车轮。早期是箍铁木轮,1910年起,英租界鉴于铁箍轮有损路面,吊销所有铁轮车的执照,强行推广橡胶轮车。橡胶轮胎先是实心轮胎,后来出现充气轮胎。

作为上海主要公共交通工具,过去的黄包车与现在的出租车惊人地相似。黑色包车不得用于公共运输,否则就是拉“黑车”,好比现在的晚上,杨浦大桥浦西段桥下泊的车,十有八九是可以砍价的私家车。黄包车都隶属于公司,车夫租用。每辆车都有照会,照会是搪瓷的,违章即被巡捕“撬照会”,现在叫“扣照”,没有照会就不能运营,其间的租车费用由租车夫承担。照会还有大照会、小照会之分,大照会可以通行英、法租界与华界,小照会只能通行于法租界与华界,不能进入英租界,英租界就是以南京路为轴线的市中心。

坐黄包车的洋人,语言不通,以脚踹屁股为信号,踹左左转,踹右右转。更混蛋的,用手杖敲背就是加快,简直把人当会说话的牛马。

在闹猛地段,黄包车左转右拐,见缝插针,轻而易举地超越汽车,还可以穿弄堂、抄近路,价廉物美,一般市民都坐得起,相当于现在的摩的。独轮车淘汰了,马车淘汰了,黄包车久久未倒。它真正的克星不是先进的出租轿车,而是近亲改良的三轮车,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终于被淘汰,黄包车驶入上海历史的典册夹页中,成为不朽的木乃伊、上海老掌故。

(摘自《新民晚报》 图/游飞扬)

猜你喜欢

照会黄包车拉车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如何处理“争端”*
普京签署法令废止《开放天空条约》
试论《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形式研究的意义
拉黄包车
印度:黄包车也要装GPS
抬头看路 埋头拉车
找不同
成功=埋头拉车+抬头看路
黄包车夫
黄包车,北京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