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得民心未必得天下

2017-11-13林欣浩

特别文摘 2017年11期
关键词:陈胜民心百姓

林欣浩

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役使民力过重。用老话说,这叫“失民心者失天下”。那么,首先扛起造反大旗的陈胜、吴广,又为什么能称霸一方呢?为什么偏偏是陈胜、吴广,而不是其他的造反者呢?是不是因为陈胜、吴广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不是。

我们看多了历史书,很容易会觉得造反这事其实不难。你看,书上都写了:某朝末年,民不聊生,某某英雄造反,成功了。另一朝末年,民不聊生,某某英雄造反,又成功了。這成功率还挺高的嘛!

其实,并不是只有“某朝末年”才有百姓造反,也不是只有“民不聊生”的时候才会有“英雄出世”。百姓造反什么时候都有,什么结果都有。

因为所谓的“民不聊生”“民心思变”都是史学家的事后之言,是站在后人的角度,先看到王朝灭亡的事实,再倒推出“民不聊生”的起因。身处历史之中的民间英雄们,他们可不知道自己正值可以大展宏图的“王朝末年”,还是国力尚足的“太平年间”。他们也顾不上考虑这件事,情势逼人,反了也就反了,能反出什么结果来,不试试谁也不知道。

绝大多数的结果,都是悲剧。

陈胜、吴广能掀起反秦的大旗,几乎席卷大秦的半壁江山,不能说一点儿过人之处都没有。但是,他们的能力并没有超过历史上那些只占了几个县城就被剿灭的流寇。

陈胜、吴广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字,是因为他们起事的时候正好赶上秦政权崩溃的临界点。假如他们没有赶上,也会有其他什么张三李四之流的赶上。到那个时候,被歌颂的就是张三或李四了。

所以,是历史创造了陈胜、吴广,而不是他们创造了历史。

对于陈胜、吴广的成就,常见的解释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我们知道有一句话叫“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儒家的史学观,认为人间万物的根本大道是“仁”,君王施仁政就可以“得民心”,“得民心”就“得天下”。君王施暴政则会“失民心”,“失民心”就会“失天下”。

这句话后半句没有问题,秦帝国的崩溃就是例子。

但是前半句有问题。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广大百姓的理念是“趋乐避苦”。在老百姓被逼到绝路的时候,“民心”的作用非常明显,决定了百姓们支持哪个政权。可是在尚有一丝活路的情况下,你再“得民心”,也很少有人愿意冒着被杀的风险放弃家园去跟你造反。百姓不在乎哪一方更正义,百姓只想苟活而已。

我们可能会有一种印象:大众总代表着进步,老百姓都是公正的道德审判员,自觉地站在道德水平高的那一边。

事实恐怕不全是这样。

否则,怎么会有鲁迅笔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麻木的中国人?

事实是,那时的大部分百姓未必有多高的道德觉悟,只有“趋乐避苦”的人性本能。正义的口号喊一喊可以。要我去牺牲?对不起,您去吧,我的命就一条,我可不去,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呀。

人的本性如此,不用避讳,也不用苛求。

编者注:此文原标题为《农民起义都是正义的吗?》

(摘自《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1》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图/王建峰)

猜你喜欢

陈胜民心百姓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党心民心
Transient air-water flow patterns in the vent tube in hydropower tailrace system simulated by 1-D-3-D coupling method *
百姓看家“风”
“驻”入民心“帮”出实效
让民心工程赢得民心
民心
Influence of flow field on stability of throttled surge tanks with standpipe*
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