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不会说“谢谢你”
2017-11-13许石林
许石林
陕西关中方言是没有“谢谢”这两个字的,即没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面对面用陕西话说:“谢谢你!”
用陕西话说“谢谢你!”或者“多谢”,听上去分别如普通话的读音:“歇歇腻”和“朵歇”,很像是秦腔戏里的路遇情节或者才子佳人之间的应答。生活中这么说,显得很滑稽。更主要的是,显得很假。
陕西话“谢谢”这两个字,如普通话之“歇歇”发音,头一个谢字读一声,第二个读轻声,陕西人发这两个音,口腔鼻腔咽腔器官夯得不够瓷实,声音虚飘、轻巧,有违秦声之精神,因而不取。也许是要向对方表达谢意,应该用最瓷实的发音才显得诚恳,既然秦声没有相应的音,就慢慢地不说了。选择语言表达的过程,实际上是塑造地域性格或者说形成地域文化的过程。
陕西人不会说“谢谢你”,当然有表达谢意的方式——
男女婚嫁,礼成后,有隆重的谢媒仪式,别的桌是九个菜,给媒人席上十个菜,叫“十全”。新郎新娘举着酒杯,斟满,恭恭敬敬走到媒人面前,司仪高声喊:“谢媒哩!”媒人接过酒杯,自饮,也可以请人代饮。三杯过后,分别是新郎新娘的父母代表家人亲友谢媒。最后,媒人打趣儿:“媳妇娶过房,媒人撂(或者:撇)过墙!好好过你的日子吧!”
安葬老人,孝子们排着长队,听引孝子的人喊:“打(造)墓的、抬轿的:孝子在这儿给你们磕头哩!”“抬板的、掂锨的、吆車的、拉砖的:孝子给你们磕头哩!”在坟地安葬祭奠已毕,回到村里,孝子转街,见人聚集的地方也磕头答谢。回到家里,引孝子的对家里干活的喊:“前头的、后头的、搭锅的、烧火的:孝子给你们磕头哩!”“提笼子端盘的、抹桌子倒茶的,择葱的、剥蒜的……”这时候旁边有个人说:“还有我呢!”引孝子的一拍对方脑袋,接着高声喊:“还有这样胡球转的:孝子给你们磕头哩!”
我父亲懂医,每到逢年过节,方圆几十里总有人拿着点心盒子或者烟酒上门来,我们那儿把这叫看先生。看先生就是谢先生,但不说谢,说看。类似还有看匠人——请匠人盖房或者为老人做寿材,亲友要上门看匠人。看先生的来了,坐在那儿喝水聊天,几个小时或半天,不说一个谢字,甚至也不提我父亲曾经为他们家谁看病这件事儿,彼此却都清楚明白。
别人帮了忙,家里老人提醒:“你到谁那儿去坐一下嘛!”坐一下,即去感谢感谢他,看看他。
你给谁家的孩子介绍了一个对象,或者是帮忙找了个好学校、安排了一个工作,家长带着孩子上门来,顶多说一句:“今儿来,教娃把你看一哈(下)!”却不说沾谢字的话。
也有一个人当面向另一个人表示感谢的。一般越是感谢对方,话越少,面对要感谢的人,一个大男人会显得比平时笨,眼睛里充满纯真、憨厚的神色,甚至有点发傻、有点羞涩。往好处说,这是面对自己要感谢的人,陕西人会一下子回归到最诚朴实在的状态,越是漂亮的话,越显得虚滑,因而不屑。往不好处说,这就是一群不会掌握分寸、拙嘴笨舌的人,死板、一根筋。
不了解这个情况的人、没有在陕西那个环境里生活并了解这种性格的人,跟陕西人交往,很容易生出误会来。很多陕西人走出陕西到外地混,往往就因为这个,不容易混出名堂。当然,这些说的都是大概,不是绝对的,陕西人里面也有很会说话的。
幸亏有了普通话,才使陕西人跟外界交往有了表达谢意的通用语言,普通话的“谢”字,发音用劲儿,往下砸,很适合陕西人。
现在受新文化影响,城市人也开始用陕西话面对面、我对你、你对我直接说“谢谢”了,但都不自觉地加一个类似叮嘱式的附加音,如“谢谢你哦!”或者“谢了哦!”,“哦”前面须有极其短暂的停顿,这个音“哦”在此处读普通话之四声:傲。这个音要砸实在,是对前面虚飘的“谢谢”两个字的充实和补救,越重越诚恳。如果不停顿,连在一起说出来,就成了网友之间发嗲的意思了,恰与陕西方言相反。这一短暂若无的停顿,仿佛使你可以盯住对方看,“哦”有叮嘱之意。
陕西人的文化,或者说陕西人的性格,有一个深深的默契:“亲不言谢。”就是说,陕西人面对自己真要感谢的人,从感情上就自然地和你亲近了,甚至就当你是亲人了。越是亲近,就越自觉地不虚狡、不浮飘,不会说客套应酬的话,感情质朴得一下子回归到近乎混沌状态,舌头仿佛变厚了,陕西人说:“嘴翘得不会说。”翘,意思是像木板受了潮,翘得走了形,不听使唤。亲戚本家之间,是绝没有说谢谢的,你对自己的伯叔弟侄、娘婶姐妹、姥舅姑姨等等说谢谢,会把对方吓一跳,或者以为你有啥毛病呢。关系好的同学、朋友,也不言谢,甚至对老师,都不说谢谢。你一说谢谢,对方会感到失望甚至心痛,弄不好会招来一顿骂,因为他从这两个字中感到你和他的关系还不够亲,因为你还那么客气。这两个字,有时候反而把人与人的关系隔远了。
当然,也有对很亲近的人说谢谢的,但那必须是说成玩笑式的,即说了等于没说,一定要让对方觉得你是在以一种玩笑、顽皮的方式表达更亲近的意思与感情,切不可当真、正式地说谢谢。
面对亲人、亲近的人,谁嘴里头还花花地说客套话,陕西人说:“这人精乞得很!”或者说:“这人是个精乞串串。”语中带有明显的鄙夷。“精”、“乞”两个字连在一起,让人想起“精明地乞讨”这样的意思,以表面的精明对人,而另有他图,在陕西人看来无异于乞讨,因而鄙夷。
“亲不言谢”——判断一个陕西人是不是谢你、感激你,有个简单的办法:看这个人是不是面对你变得比平常笨了。
(摘自《文字是药做的》 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