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急性胸痛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

2017-11-13倪兆霞郜根娣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43期
关键词:沟通模式胸痛急诊科

倪兆霞,郜根娣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医院南院急诊科),江苏 盐城 224001)

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急性胸痛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

倪兆霞,郜根娣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医院南院急诊科),江苏 盐城 224001)

目的探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急性胸痛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122例为对照组,并凭经验分诊;选取2016年1~12月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131例为观察组,按照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分诊法进行预检分诊。结果 观察组护士的分诊准确率、预见护理率、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分诊法提高了急性胸痛患者的分诊准确率,提升了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急性胸痛;预检分诊

急性胸痛是急诊患者中常见的就诊症状,有资料显示,以急性胸痛为主的患者占急诊内科疾病的5%~20%,占三级医院急诊量的20%~30%[1]。一旦在我院出现急性胸痛患者,首先必须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详细了解,进而及时进行抢救。现阶段,临床上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预检分诊过程中采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比较普遍[2],而且此模式也在美国航空业以及海军核潜艇领域中广泛使用,确保数据信息精确传输[3],现阶段我国很多医疗机构也在不断应用此沟通模式。我院自2016年以来将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应用于急性胸痛患者预检分诊中,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以胸痛急性发作为主要症状就诊的2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胸痛发作到就诊时间为30 min~2周,并排除精神类疾病及儿童(1~14岁)。将2015年1~12月就诊的122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78例,女44例,年龄20~88岁,平均年龄(56.3±5.4)岁;将2016年1~12月就诊的131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82例,女49例,年龄19~90岁,平均年龄(59.6±5.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入院患者都由我院急诊室护士进行预检分诊。

1.2 护士资料

我院急诊科护士年龄2 7~3 7岁,平均年龄(31.78±2.15)岁;工作时长9~15年,在急诊科工作时长为3年,均为本科学历。对两组分诊护士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具体培训内容:在2015年我院急诊科将实施具体的培训工作,收集关于SBAR沟通方法的详细资料,主要为相关知识及目前国内外临床应用、SBAR沟通方法的概念等,对护士们讲解具体的业务知识,并播放相关视频等,然后采用具体的典例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具体问题实施针对性的措施,再进行二次培训,并进行总结整理,最终采用考核的方式进行临床工作的应用。

1.2.2 按照SBAR沟通内容进行详细分类:目前状况,主要包含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具体症状;背景(Background),向患者了解发病原因、发病时间等;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疼痛性质及评分、体征、潜在风险、病情分级进行评估;建议(Recommendation),如建立静脉通道、心电图、留取血标本、通知胸痛中心会诊或进一步抢救监护等,和医生沟通首要解决的问题并向患者或家属解释,填写胸痛分诊单。对可疑高危胸痛(急性冠脉综合症、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患者马上进入绿色通道做详细的筛查工作,并且实施具体的护理措施(影像学检查合适的体位、吸氧、心理护理、心电监护、具体的预见护理措施等)

1.3 诊断评价标准

(1)分诊时间:从分诊护士接到患者时一直到对患者具体病情检查完毕;(2)分诊精准率:分诊护士的病情判断与主治医师的诊断结果相符;(3)对患者的胸痛情况进行有效识别:观察患者的具体病情状况,实施有效的急救措施;(4)预见护理措施实施率:医生诊治前护士主动给予患者预见护理措施的比例,如实施适宜卧位、吸氧、心电监护、心电图、有效的镇痛护理及心理护理等措施;(5)通过对患者进行分诊,提升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分诊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分诊情况比较

3 讨 论

危重症胸痛患者的急诊救治是急诊科的重要任务,我国急诊通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绿色通道”制度,并成立了胸痛中心,保证了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且急诊预检分诊主要是按照患者的具体病情状况进行顺序的医疗服务,根本目的是针对患者的实际病情状况进治疗。而且出现急性胸痛疾病的主要病因特别复杂,病情变化快,危险程度高,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肺栓赛、主动脉夹层、心包炎等严重的疾病,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接受治疗,就会严重危及患者生命,所以,对急性胸痛的患者必须高速诊断与鉴别,与此同时对患者的详细病情状况进行评判与处理。现阶段,很多国家都在应用SBAR沟通模式,不仅用于医患之间的相互沟通,而且还用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次研究中,探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急性胸痛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效果,将这种沟通模式制成表格应用在分诊过程中。结果显示,采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分诊,分诊时间、分诊准确率、识别高危患者、预见护理措施、医护患满意度等明显高于普通分诊模式分诊的患者。

3.1 有利于规范急性胸痛预检分诊流程,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保证患者的安全。

患者入院时的5~10 min,即“白金10 min”为急诊预检分诊最佳时间[6]。在此时间段内使急性胸痛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高效的治疗是急诊分诊工作的根本任务。本次研究主要是对《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分诊表》进行分析,高效的对急诊的高危患者进行治疗与诊断,并且对患者采用及时的干预,实施心电图检查及监护,积极的对急性心肌梗的患者进行识别,给予最佳的抢救措施,减少急救等待时间,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增强抢救率,为急诊分诊的具体规范标准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3.2 避免分诊时护士的主观性和盲目性,提高了分诊护士的综合能力,提高分诊准确率

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主要就是对患者的体征状况、病史、伴随症状、评分标准等进行全面的评判与诊断,其为一种全方位的评估手段,从本质上改变护士人员在分诊过程中的惯性思维与主观经验方式,进而避免护士分诊时误诊或漏诊,提高分诊准确率。

3.3 通过SBAR标准沟通模式分诊,能够尽快有效识别高危胸痛患者

SBAR标准沟通模式分诊法为分诊护理工作提供了参考标准,让急诊分诊工作科学、标准、合理的进行,全面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经过《SBAR标准沟通模式分诊表》统一规范急诊预检分诊的具体工作内容,相应的分诊护士只要对照具体的表格内容,就能对患者的病情发展状况进行识别与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诊断时间,与此同时增强分诊准确率。

3.4 分诊护士通过SBAR标准沟通模式分诊法,能全方位、整体的对患者资料进行整体与统计

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帮助患者解决关键问题,对其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如心电监护、吸氧、心电图、建立静脉通道、心理护理等,给予患者最佳的抢救措施,减少急救等待时间,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增强抢救率及护理率。SBAR标准沟通模式分诊法的使用,增强了我院急诊护士的综合应对问题的能力与意识,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并且降低其死亡率。

3.5 采用SBAR标准沟通模式分诊法,可提高医护能力及工作效率,减少异常情况的发生,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此法的使用有效节省了问诊时间,提高了分诊准确率,能够在短时间内查找出不同患病程度的患者,并且给予及时的治疗措施,护士的积极服务明显减少了患者与家属的紧张感,进而得到家属及患者的广泛认可,提高满意度。

综上所述,SBAR标准沟通模式分诊法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预测,明显提高分诊准确率,确保其护理疗效,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发生,SBAR标准沟通模式分诊法在分诊过程中的应用价值较高,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侯文可,朱秀彪,郭江林,等.规范胸痛急救流程对高危患者确诊时间、辅助检查应用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8):1014-1016.

[2]沈蕴之,蒋 红,黄 莺,等.个体化现况-背景-评估-建议沟通模式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6):688-692.

[3]张蓓蓓,张 艳,韩二环,等.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进展[J].全科护理杂志,2016,14(16):1646-1648.

R47

B

ISSN.2096-2479.2017.43.163.02

本文编辑:张 钰

猜你喜欢

沟通模式胸痛急诊科
SBAR沟通模式在宫颈癌放疗患者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有些胸痛会猝死
炫速双源CT在自由心率胸痛三联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妇科护理中家庭式沟通模式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抑郁症患者与不明原因胸痛的关联性探讨
你了解自己的沟通模式吗?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你了解自己的沟通模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