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小儿白血病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观察
2017-11-13薛晓燕
薛晓燕
(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科,上海 200040)
心理护理干预对小儿白血病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观察
薛晓燕
(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科,上海 200040)
目的观察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小儿白血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小儿白血病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使用常规护理方法和心理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护理,分析护理前后对患者心理状况以及治疗依存性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后,心理状态评分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依存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小儿白血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情绪,同时帮助患者提高治疗依存性。
心理护理干预;小儿白血病;心理状况;依存性
白血病是儿童肿瘤疾病中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该病发病较快,患者发生该病后死亡率较高,治愈率低,且需要耗费较高的治疗费用,因此给患者及患者家属都带来了极大的治疗负担[1]。在治疗小儿白血病期间为患者实施必要的护理干预能够极大提升治疗效果。本文深入分析探讨了心理护理干预对小儿白血病患者心理状况以及治疗依存性的影响,现总结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小儿白血病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7.15±0.95)岁;观察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7.34±0.8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实时观察患者病情发展情况,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同时提倡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观察组:心理护理干预护理模式,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健康宣教:选择适合患者的教育方式来进行白血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包括利用漫画资料、动画资料等,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专业性的语言给患者及患者家属造成进一步的困惑。(2)心理疏导:由于患者年龄较小,且化疗、骨髓移植等白血病治疗方法容易给患者造成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所以在治疗阶段护理人员要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可以通过向患者讲故事、和患者做游戏的方式,疏导患者的注意力,从而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悲观等不良情绪[2]。(3)病房护理:为患者设置专门的儿童治疗病房,可在病房内悬挂挂图、粘贴壁画等,提高患者对治疗环境的亲切感。(4)探病护理:白血病患者治疗时间较长,为了缓解患者治疗期间的烦闷,每周可安排患者家属、朋友等进行定期的探病访问。此外,医院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安排患者进行必要的集体心理护理和疏导,来对患者及患者家属形成激励刺激作用,使其能够更加乐观的面对治疗。
1.3 观察指标
用抑郁(SDS)焦虑(SAS)自评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精神状态越差,负面情绪越多,反之则表明患者的心理状态越佳。并记录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治疗依存性情况,计算治疗依存率[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说明观察组患者负面情绪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情况比较(±s,分)
组别 n SAS SD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43 41.23±4.57 30.19±2.48 27.56±4.49 18.54±1.37对照组 43 42.51±4.32 36.74±2.19 26.94±4.73 22.36±2.49 t-1.3347 12.9818 0.6233 8.8139 P-0.1856 0.0000 0.5347 0.0000
2.2 两组患者治疗依存率比较
观察组中依存治疗的患者有41例,依存率为95.3%,对照组中依存治疗的患者有31例,依存率为72.1%,(x2=8.5317,P=0.0034),观察组依存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儿童白血病是发生与人体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发病病因尚不明确,是一种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的疾病。虽然该病的死亡率较高,但是只要能够及时的发现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儿童白血病就具有较大的临床治愈希望。化疗、骨髓移植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对患者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容易诱发患者不良情绪的出现,这又会对治疗造成一定的影响[4]。为了提高治疗效率,有必要实施一定的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干预模式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疾病护理而忽视患者情绪心理护理的局面,充分的意识到了心理因素对疾病治疗过程的影响。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更加强调对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的疏导。在心理护理干预下,患者能够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治疗,也就极大降低了心理因素对治疗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在小儿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可有效疏导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对治疗过程的依存性。
[1]羊云霞.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护理体会[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16,14(4):244,243.
[2]杨 慧,艾智慧,张 琰,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儿童白血病化疗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5):731-733.
[3]申 佳,杨 瀚.综合防治措施对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治疗小儿白血病不良反应的预防作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6(5):718-720,
[4]姚小芳,马淑珍.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小儿白血病骨穿和腰穿依从性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4,27(9):148-150.
R473.72
B
ISSN.2096-2479.2017.43.118.02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