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个性化护理在急诊颅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7-11-13杨中影
李 会,章 进*,杨中影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江苏 徐州 221000)
手术室个性化护理在急诊颅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李 会,章 进*,杨中影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江苏 徐州 221000)
目的观察手术室个性化护理在急诊颅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17日~2017年3月17日我院收治的100例急诊颅脑出血手术患者,将其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观察组(采用手术室个性化护理),各50例。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及存活率。结果 观察组急诊颅脑出血手术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00%,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存活率为2.00%,优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诊颅脑出血手术患者采取手术室个性化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且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手术室个性化护理;急诊颅脑出血手术;护理满意度
颅脑出血为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颅内畸形、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等所致。且该疾病具有发病急、发病率高等特点,多发于老年人群,且死亡率较高[1]。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老龄化,从而导致我国急诊颅脑出血手术患者的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因此,对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2]。本文对本院2014~2017年收治的急诊颅脑出血手术患者展开研究,寻求适宜的护理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17日~2017年3月17日在我院治疗急诊颅脑出血手术患者10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29~82岁,平均年龄(55.54±1.45)岁。对照组男43例,女22例;年龄30~82岁,平均年龄(56.32±1.55)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实施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抽血化验、心电图检查及吸氧操作等。
观察组实施手术室个性化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不了解,且加之对其对本次治疗的不安,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并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对于患者的疑虑进行耐心解答,并引导患者说出内心的疑虑,再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态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由此缓解其不良情绪[3]。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告知患者负面情绪对疾病的影响,易导致其造成大出血等,使其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2)手术护理:在术前,应将急诊颅脑出血手术各项设备准备完善,术前对患者进行各项常规检查;在实施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观察其有无任何异常情况,协助医生做好各项操作措施,避免意外情况发生;术后由护理人员护送患者回病房。
(3)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立即询问病情并及时做好抢救工作,并询问患者服药史及既往史,对其生命体征、肢体活动及意识进行密切观察,护理人员应及时对其实施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抽血化验、心电监护及吸氧等常规操作,并为患者提供绿色通道,使其度过危险期[4]。
(4)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情况及程度定时为其开展健康知识讲堂,讲堂时间为1 h,内容主要包括:颅脑出血的发病机制、注意事项、预后情况及治疗方法等。使其能够对自身疾病有准确的了解,并指导如何进行自我监测,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分值为0~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并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存活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躯体功能(9 5.6 9±1.1 2)分、心理功能(96.69±1.45)分、社会功能(97.32±1.45)分、物质生活(98.33±1.47)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物质生活观察组 50 95.69±1.12 96.69±1.45 97.32±1.45 98.33±1.47对照组 50 75.64±1.02 74.23±1.14 75.46±1.02 76.33±1.12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00%,优于对照组的78.00%(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2.3 存活率
观察组存活率为2.00%,优于对照组的20.00%(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存活率比较(n,%)
3 讨 论
颅脑出血在临床上发病率十分高,其发病率高达11.29%。由于该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起病急、病情危急等特点,因此,给予有效的急救措施对降低临床死亡率具有重要作用[5]。手术室个性化护理为临床上新型的护理方式,主要是针对患者在手术围手术期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使患者能够度过围手术期。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患者实施手术室个性化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对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6]。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主要是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态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使其能够缓解不良情绪,以最佳的心态面对疾病,并告知其不良情绪对自身疾病的危害,使其改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是在患者入院后给予其一系列常规检查,使其能够恢复生命体征的平稳,提高存活率;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并通过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安全手册等方式给予患者一系列安全教育,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充分了解,提高护理满意度。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躯体功能(95.69±1.12)分、心理功能(96.69±1.45)分、社会功能(97.32±1.45)分、物质生活(98.33±1.47)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00%,优于对照组的78.00%(P<0.05);观察组存活率为2.00%,优于对照组的20.00%(P<0.05)。
综上所述,将手术室个性化护理应用于急诊颅脑出血手术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护理满意度较高,还能有效降低其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与探究。
[1]王金兰,陈玉霞,彭红霞,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26(21):13-14.
[2]李春霞,谢春雷,李爱文,等.早期活动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6,46(1):37-39.
[3]盛庆瑜.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28(17):29-30.
[4]霍云云,刘 华,师雪娇,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10):75-77.
[5]王 卫.集束化护理对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z2):308-309.
[6]贺春燕,梁 娟,张 娟,等.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微创锥颅血肿清除术的应用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04-806.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43.74.02
章 进
本文编辑:张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