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根植老区培育本土化人才
——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与建设为例
2017-11-13范先超夏学文
范先超,夏学文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产教融合根植老区培育本土化人才
——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与建设为例
范先超,夏学文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适应老区经济发展急需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老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己任,立足区位特点和学校实际,围绕“对接产业需求,推动专业特色发展”“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校企协同发展”“实施‘十百千万’,培养老区急需人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发展;专业设置与建设;十百千万;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与社会需求相衔接的纽带,是高职院校得以展示自己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关系到高职教育发展的出路及方向[1]。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地处革命老区湖北省黄冈市,坚持对接服务老区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的思路,强化专业建设与特色打造,实施产教融合教育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适应老区经济发展急需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技术技能人才,为老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一、对接产业需求,推动专业特色发展
黄冈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现辖七县二市三区,即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浠水县、蕲春县、黄梅县、团风县、武穴市、麻城市、黄州区、龙感湖管理区和黄冈经济开发区。
(一)黄冈产业特点
黄冈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同时也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初步构建了以现代工业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纽带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了以食品饮料、建筑建材、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为主体,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优势产业蓬勃发展的产业格局[2]。
1.食品饮料
全市食品饮料规模企业 218家,包括食品饮料产业、粮食深加工产业、林特果深加工产业、畜禽水产品加工产业、茶叶产业、板栗产业等。随着湖北黄冈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红安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湖北上好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的不断壮大,中粮粮油工业(黄冈)有限公司、黄冈东坡粮油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中汇米业有限公司等龙头粮油加工企业建成与壮大,业已形成具有黄冈特色的食品饮料工业集群,黄冈将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
2.建筑建材
黄冈是中国“窑炉之乡”“建筑之乡”“中部钢结构产业基地”,着力培育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成品化装修、信息化管理”为特色的钢结构、窑炉制造、装配产品、装饰装修等建筑现代化产业集群,积极打造千亿建筑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武穴市石灰石、黄梅县页岩、蕲春陶土、麻城市石材等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地理位置好、产品覆盖广的优势,不断推进水泥、石膏、陶瓷、石材等生产加工企业提档升级,形成了黄冈特色的建材产业集群。现有建筑建材规模企业 373家,年产值达461亿元。
3.机械电子
黄冈推动“黄冈制造”向“黄冈创造”转变,不断地提高麻城、浠水、蕲春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规模和发展质量;以黄州武穴华海船舶、鄂海造船、建达船舶为重点,巩固和发展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船等主流船型及液化天然气船、绿色环保船、海洋工作船等特种船型;以黄冈高新技术产业园、散花产业园为依托,强力推进数控机床、复合加工机床、行星减速机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基本形成了机械、船舶制造、汽车零部件和铝材等机械电子产业群。现有机械电子规模企业 259家,实现年产值超过230亿元,其中通用设备制造47亿元、专用设备制造32亿元、汽车零部件制造57亿元、船舶制造30亿元等。
4.纺织服装
包括棉纺、丝绸、服装和专用纺织等产业。以黄州、团风、龙感湖、黄梅为集聚区,以黄冈稳健工业园、深港纺织、和泰纺织、新昌纺织、美春服装、嘉威制衣为龙头,打造以原料生产、服装纺织、染整、产业用丝绸等现代服装产业体系,建设 300万平方米出口医用敷料项目、300万套出口服装项目、70万锭纺织项目,形成了棉纺、高档面料及服装加工为一体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现有纺织服装规模企业209家,实现年产值超过250亿元。
5.医药化工
包括中药加工、生物制药、农用化工、精细化工、造纸工业等。广济药业是世界最大的核黄素生产基地之一,李时珍医药集团是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北省医药工业十强,湖北龙翔药业是中国兽用原料药十强生产企业、湖北省最大的兽用原料药生产企业,湖北迅达药业、湖北中牧安达药业、黄冈市天然药业、黄冈稳健医疗等企业也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形成了集医药生产、销售、服务等门类齐全的医药产业集群。以祥云集团、浠水福瑞德、黄梅联兴化工为龙头,依托黄冈化工产业园,积极承接武汉化工产业转移,重点推进武汉有机、青江化工、远大化工、格源化工、黄冈晨鸣林浆纤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形成了精细化工产业集群。现有医药化工规模企业 136家,完成年产值超过 310亿元,其中医药制造 130亿元、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180亿元。
6.文化旅游
黄冈拥有2000多年的建制历史,孕育了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如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爱国诗人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资本论》中译者王亚南等弛名中外;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发生了“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史事件,诞生了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和包惠僧)、两位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200多名开国将帅(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等);黄冈自然风光秀丽,大别山连绵境内数百里,主峰天堂寨集奇、险、幽于一体,龙感湖是全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黄冈历代名贤咸至,胜迹如云,李白、杜牧、王禹偁等为此吟咏千古名篇,苏轼在此成就其文学巅峰;黄冈是黄梅戏的发源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景文化旅游胜地。全市现有国家AAAA级风景区8家、国家AAA级风景区12家、国家AA级风景区 8家。文化旅游产业将成为全市经济战略支柱产业,2016年文化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50亿元,预计到 2020年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收入突破 200亿元。
7.商贸物流
黄冈依托长江经济带临港产业群,大力发展水运物流产业,与武汉自贸区的对接,建成了武穴港、蕲春管窑港、黄冈唐家渡、团风罗霍洲、浠水散花、黄梅中部商贸等 6个港口物流园;打造大别山农产品现代物流综合示范区,建设武汉东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安必达冷链物流园、大别山农特产品物流等,预计到2020年,黄冈物流总额超过520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超过150亿元。
8.电子商务
适应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需求,黄冈市结合物流园区、商业设施建设,搭建了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平台和配送网络。在蕲春县建立药品电子商务总部基地,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依托黄商集团建设大别山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构建全省城乡一体化商务综合服务平台;规划建设 500亩左右的快递物流产业园,形成电子商务产业与航空快递物流聚集区等。
(二)对接产业调整专业设置
高职教育的主要职责是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用老区精神办好高职教育,办好高职教育服务老区经济”的办学思想,按照“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将专业设置的重点指向黄冈市五大支柱产业群和主要优势产业群,与产业相关专业,有则做强,无则创办,淘汰与产业匹配度低的专业。近年来,学校依据产业发展需要,增设了食品加工技术、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物流工程技术等16个新专业,停办了金融、法律、文秘等11个与产业需求联系不紧密的专业。形成了专业与产业对接、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急需人才的专业格局,具体对接关系见表1。重点打造了畜牧兽医、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 6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药品生产技术、工程造价、会计等10个省级重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会计等 3个省级品牌专业,制冷与空调技术、电子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 4个省级特色专业。
表1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重点专业(群)与黄冈支柱、优势产业对接一览表
学校专业调整后,对应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类有 3个专业,在校生 272人,占总在校生人数的1.96%;对应第二产业的有土建类、装备制造类、药品制造类、食品工业类等 21个专业,在校生 4168人,占总在校生人数的 29.98%;对应第三产业的有财经商贸类、旅游类、文化艺术类、电子信息类、交通运输类等专业32个,在校生9463人,占总在校生人数的 68.06%。除第一产业专业数、在校生人数偏少外,整体结构与黄冈市三大产业结构需求基本吻合,同时也体现了黄冈市未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见表2)。
表2 学校调整后的专业与本市产业对应关系一览表
二、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校企协同发展
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三层合作、四方共建、互利多赢”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衔接配套,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
(一)构建“三层合作、四方共建、互利多赢”的校企合作机制
学校层面成立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学校参与的学校校企合作理事会,学院层面组建14个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专业层面依托重点专业成立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专业性学院,围绕招生就业、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技术研发、技能培训等,推进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创新平台,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二)组建、参与行业性职教集团,实现集团化办学
学校牵头组建了湖北省现代园艺职业教育集团,参与了湖北酒店管理职业教育集团、湖北林业职业教育集团、湖北护理职业教育集团、湖北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等职业教育集团。在各职业教育集团中,学校主动作为,共享了集团内各成员单位的职业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通过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创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三)改革内部管理,主动适应校企合作
建立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改革学校内部运行制度是深入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一是对接产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制度,实现重点特色专业群与区域重点产业对接融合。二是2011年,学校经过充分调查论证,整合归并原有院系之间重复开设的专业或相近专业,停办不适于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依据区域新兴产业申报新专业,调整二级教学学院设置,形成了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职业群对接系、行业对接教学学院的教学单位设置格局。三是与企业联合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重要教学文件校企共同论证》等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明确了校企合作过程利益体间的责、权、利,保证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
通过以上措施,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和协同发展。
三、实施“十百千万”,培养老区急需人才
学校以服务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与十县对接、与百村共建、与千企合作、促万户致富),为老区培养培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了老区经济社会发展[4]。
(一)与十县对接,依托产业建专业
黄冈市辖的十个县(市、区)产业结构区域性明显,如武穴市以依托广济药业集团重点发展生物制药产业、蕲春县依托李时珍药业集团重点发展中医药产业、团风县依托中部钢结构基地重点发展建筑建材产业、红安县依托中国第一将军县重点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等。学校根据各县(市、区)产业发展特点分别与十个县( 市、区) 签订共建协议,根据县域产业调整、转型、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了学校特色专业群与区域重点产业对接融合的模式,为各县( 市、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技术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持。各县( 市、区) 为学校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场所及就业岗位,有效地促进了专业和县(市、区)协同发展。
(二)与百村共建,培养农村急需人才
学校与黄冈市内 102个村签订校村共建协议,为共建村培养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学校是依托“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程定点培养单位,根据黄冈市农村发展现状,开设了园林技术、动物医学、畜牧兽医等3个专业,在共建村招收农民,就读“一村一名大学生班”。累计培养了403名合格的农民大学生。他们毕业返乡后,50%担任了农村基层干部,31.8%开始了创业活动,不仅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也成为了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三)与千企合作,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根据区域内企业人才需求,与区域内行业企业合作开办定向班、订单班,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区域内企业留得住、用得着的人才;派教师入千企,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技术服务,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四年来,累计培训企业员工 5000余名;派学生到企业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合作企业优先挑选毕业生就业,解决了企业短期用工和长期用人的问题;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企业选派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主动接收学校专任教师顶岗锻炼,既解决了学校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兼职教师数量不够和专任教师技能不强等问题。
(四)促万户致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
学校采取在职业余培训与学历职业教育相结合,通过教师与农户、企业职工对接机制,一名教师带一片,农村、企业需要什么,就送上什么技术;依托阳光工作,开展蔬菜高产栽培技术、茶叶加工技术、牲畜养殖技术等专题培训和农民创业人才培训等,每年为农村、企业培训农民、职工超过20000人次。受训的农民、职工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有的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有的找到了更好的就业岗位,实现了脱贫、致富,有效地推进了黄冈市全面建成小康的步伐。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作用,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相比,任重而道远。
[1]陈年友,王梓林.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研究 [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26-30.
[2]2016年 黄冈统计年鉴 [EB/OL].中国统计信息网:HTTP://www.tjcn.org/tjnj/17hb/35238.html.
[3]2016年黄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黄冈日报,2017-03(2).
[4]夏学文.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服务老区经济社会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32-37.
G719.21
A
1672-1047(2017)05-0012-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7.05.04
* 收搞日期:2017-09-20
范先超,男,湖北武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责任编辑:王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