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诊断及预防
2017-11-13姜秀文隋晓红
姜秀文 隋晓红
(吉林省吉林市妇产医院新生儿科,吉林 吉林 132000)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诊断及预防
姜秀文 隋晓红
(吉林省吉林市妇产医院新生儿科,吉林 吉林 132000)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诊断及预防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新生儿的资料。按母亲治疗情况随机分成非正规治疗组、正规治疗组及未治疗组,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结果104例患儿中,确诊先天性梅毒患儿21例。正规治疗组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率最低,其次为非正规治疗组,未治疗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率最高。新生儿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肝脾肿大、水肿、病理性黄疸、贫血、骨损害等。结论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诊断需母亲病史结合梅毒血清学检查。正规治疗母亲梅毒是预防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关键。
先天性梅毒;新生儿;早期诊断;预防
先天性梅毒(congenitalsyphilis)是母亲的梅毒螺旋体经胎盘传播而传染给胎儿,其发病情况受母亲梅毒疾病程度及是否系统治疗影响,目前,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已逐年呈上升趋势,可在成长各个时期发病,如能早期诊断先天性梅毒及规范治疗,将明显改善预后[1]。现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出生的TPPA阳性的新生儿资料分析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①新生儿: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出生TPPA阳性的新生儿。其中男55例,女49例。先天性梅毒诊断标准为检测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阳性同时婴儿有明显的梅毒临床体征;或患儿并未有梅毒临床体征RPR滴度高于母亲RPR滴度的4倍以上;疑似梅毒的诊断标准是未有梅毒临床体征,但RPR阳性且滴度低于母亲RPR滴度的4倍;单纯TPPA阳性为RPR阴性且婴儿无梅毒临床表现。②母亲:记录患儿母亲的梅毒发病经过、严重程度及诊疗过程,分成母亲非正规治疗组:治疗过但药物的剂量或疗程不足;正规治疗组: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连续3周,每周肌内注射1次;未治疗组:未进行治疗 。
1.2 方法:记录所有TPPA阳性的患儿的临床症状,并行血常规、脑脊液、生化、四肢长骨X线片等检查。确诊及疑诊的患儿均给予青霉素10~15万U/(kg•d),静脉滴注,脑脊液正常者疗程为2周,有神经梅毒者,疗程为3周。对单纯TPPA阳性者临床给予婴儿预防性的药物治疗,苄星青霉素5万U/kg,肌内注射1次。比较三组患儿的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体征及发病严重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新生儿发病及母亲治疗情况:104例母亲中正规治疗54例,非正规治疗15例,未治疗35例。正规治疗组先天性梅毒发病率明显低于另外两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未治疗组与非正规治疗组的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其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χ2=0.55,P>0.05)。三组的疑诊病例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与新生儿母亲的治疗情况关系,见表1。
表1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与母亲治疗情况
2.2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及分析见表2。
表2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n=30)
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母亲正规治疗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正规治疗组及未治疗组,因此系统、规范、足量、正规的治疗母亲的梅毒是减少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关键。妊娠期梅毒80%~90%多无临床表现,为潜伏期梅毒,应及早做血清学检查[2]。研究表明,在孕早期,梅毒螺旋体就可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3],因此,产妇一旦确诊为梅毒患者,必须进行青霉素系统、规范、足量、正规的治疗。如果药物剂量不足、疗程短、中途停药,会大大影响治疗的效果。本资料表明,未治疗组与非正规治疗组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母亲血中梅毒抗体均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并且在新生儿的体内持续很长时间,因此如果检测新生儿梅毒抗体阳性,并不能确定此抗体是母体的抗体还是新生儿感染而来[4]。需定期监测RPR滴度2年,以明确婴儿是否是先天性梅毒。检测的梅毒特异性抗体可通过记忆细胞不断产生,甚至终生检查均阳性,因此,不能用梅毒特异性抗体作为治愈及疗效的指标。疑似梅毒也应该按照梅毒给予新生儿正规、系统的治疗。单纯TPPA检测阳性也应给与新生儿预防性治疗[5]。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50%以上出生时无症状,临床表现也是复杂多样的。能仅根据血清学来诊断。
综上,孕前加强对产妇健康宣教及梅毒筛查,如确诊应进行系统、规范、足量、正规的治疗。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早期诊断并不是很容易,需结合母亲发病经过、严重程度、诊疗过程、临床体征、母亲及新生儿的梅毒血清学及后期的随访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1] 孙正香,彭小明,陈敏,等.先天性梅毒73例诊断与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2):1552.
[2] 高昂.新生儿先天性梅毒预防及早期诊断探讨[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5):300-302.
[3] 庞琳,曾慧慧,何明.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新生儿梅毒血清学的变化特点及转归[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0,13(4):282-285.
[4] 杨建兰,郎亦波.不同血清学诊断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的结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5):90-91.
[5] 庞琳.先天性梅毒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2):75-77.
R759.1+51
B
1671-8194(2017)29-00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