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面人性的复杂

2017-11-13闻云飞

杂文月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小秋仓房桑葚

□闻云飞

直面人性的复杂

□闻云飞

作为一名报纸副刊编辑,节日要向作家名人约稿。今年母亲节前夕,我便向肖复兴先生约母亲节稿件。约稿邮件发出几天后,肖先生给我发来他的母亲节专稿。文章写得很棒,讲了一个母亲为孩子付出了青春,鲜明地烘托出母爱主题。但我权衡再三,给退稿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另一篇在我报《今晚报》副刊发表过的文章《紫桑葚,白桑葚》。此文塑造这样一个反面人物小秋:“文革”之前,小秋姑娘和父母租住大院小仓房。小秋幼师毕业,被分配到幼儿园。她跟一个拖油瓶的离异男人,火速恋爱结婚——且未婚先孕。两年后,小秋又离婚,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到小仓房。因嫌房小,她趁“文革”的乱劲儿,将小仓房旁的两棵桑葚树砍了,往外扩房。不久,她又跟幼儿园的司机结婚。婚后,夫妇二人将房东老太赶出正房,鸠占鹊巢。“文革”结束,社会秩序恢复,房东老太又回到正房。小秋又跟第二任丈夫离婚了。小秋一家又搬回小仓房,住得臊眉嗒眼的。

肖先生帮忙写的母亲节稿件,主人公也是小秋,故事背景及情节跟上文差不多,但主要内容却是给小秋“洗白”的。文中提到小秋跟第一任丈夫离婚的原因:他们的孩子有自闭症,丈夫容不下这个孩子,只对自己的孩子好。后来,她砍桑树扩建小仓房,也是为多点空间跟孩子相处,陪伴孩子。小秋二次离婚,亦因男人对孩子不好。由此,她怕结婚了,怕孩子适应不了一个新家庭,再受刺激。所以,从三十多岁带着孩子一直到七老八十,小秋都没再婚。在这篇文章中,小秋成了一个为孩子舍弃自己幸福的伟大母亲。

两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是同一个人小秋。但两篇文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却有云泥之别。一个是在动荡年代损人利己、未婚先孕的反面形象;一个是光辉的母亲形象——为了有自闭症的孩子,不惜与男人离婚,几十年如一日,一直陪伴孩子,把孩子的病治好,让孩子成人成材,牺牲自己的青春与幸福。可以说,这篇母亲节的稿件,激荡着浓浓的母爱,散发出满满的正能量。

我看到这篇文章后,第一感觉是:有了此前被抹黑的小秋,忽然又来了个光辉形象,读者能接受吗?毫无疑问,如果人们顺藤摸瓜,发现在母爱主题下金光闪闪的人物形象,原来有那么阴暗的过往,会感觉自己的情感被欺骗了。

同样一个主人公,前后人物形象却判若两人。这样的人,似乎只合出现在小说及影视作品中;在现实中出现时,是让人难以亲近和接受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都会从自己情感脾性出发,接交同类,远离异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族群的人在一起时,会有一种稳定和愉悦感;因其生活习惯、世界观及价值观大体一致,所以就会抱团取暖、有所共鸣。

此中最小的“族群”,即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是国人几千年所认同和追求的价值旨归。因为家庭关系中,除了夫妻双方的爱情关系,其他家庭成员都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亲情关系——这种关系是先天的,所以耳鬓厮磨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爱,往往是无条件的。尤其是子女对父母的爱,在古时甚至有“为亲者讳”的说法。父母对于自己的丑事,也很少向儿女提及。总之:父母的形象,必须光鲜亮丽,以让子孙后代顶礼膜拜。这种观念,传到今天,已成为烙印般的思维定式:父母的形象在儿女心中永远是伟大光鲜的——哪怕没有什么壮举,人品上也不能有半点瑕疵。

然而,我们的父母首先是一个人。是人,就会彰显出复杂的人性。人性的阴暗与光辉,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如影随形,乃是共生,难以割裂。

由此,我想到,我们平常所感受到的父母的形象,其实是不真实的,是过滤了人性中的灰暗与不堪的。以此类推,就会发现:我们看到的许多人与事,其实是被遮蔽的,是在潜意识中不自觉地将完整的人性割裂开来的。这种遮蔽与割裂,让我们既认不清这个世界,也看不清自己的模样。

我们在看待一个人时,往往从其社会角色去看——这个人在单位是不是一个好员工,在家里是不是一个好父亲好儿子等等。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现象,比如广场舞,以及最近出现的暴走团。一说起来,许多人会现出鄙夷的神色。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提法:那些跳舞的、暴走的一个个具体的人,是谁?他们是我们的父母,是孩子的爷爷奶奶。这样一来,立马就会有人说:老人多锻炼锻炼,身体好;身体好了,让我们少操心,相当于给我们年轻人减负担。

你看,是不是马上换了一副嘴脸,换了一个标准和参照体系?这是为什么呢?细细想来,可能就是如上所说的:还没认清人性,没有认清自己与他人本来的模样,就盲目追逐文明。这样的文明,注定是虚无缥缈的。它只能针对某些现象时,作为一个抽象名词存在;而难以落实到现实生活中——一落实到个体身上,我们马上就将道德标准换成情感标准。而我们的情感所控范围内,所认知的人性,大都是积极向上的。我们的内心深处,不允许人性复杂。

但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只有你看到其幽暗,并且去直面和了解它,然后才能有所改观,才可能向亮光处前行。

所以,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既不去抹黑谁,也不刻意去洗白什么,认清黑白无常后,努力向着亮处靠近。还原到关于小秋的那两篇文章之中,就是将其糅合成一篇:母爱不会因为你作的恶而少一分光,你的业障也不会因为母爱而消掉。是鬼入坟,是神入庙。那样,才更有感染力。因为,人性本就是复杂的。表现出复杂的人性,才能写出真实的人生。真实,不容回避;真实,就是力量。

孤山夜雨荐自《中华读书报》2017年8月23日

猜你喜欢

小秋仓房桑葚
田字型不同方位仓房传热情况对比分析
花花草草带来的治愈
桑葚
用桑葚干解酒,靠谱吗
复杂地质条件下过仓房式开采技术研究分析
脱贫攻坚重庆在行动
——青年记者“走转改”水墨画般的村庄书写着别样的春色
摘桑葚
脸盲症室友小秋
古代航空故事——降落伞和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