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高质量地推进“优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工作
2017-11-13邓文金
邓文金
“优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作为福建省“十二五”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之一,自列入建设规划以来,即受到我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闽南师范大学原校长李进金教授多次找试点工作具体负责人了解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商讨试点工作思路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管领导肖庆伟副校长多次参与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研究培养方案及实施方案,并带领工作组深入到有关政府部门,多方了解情况,使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也多次深入到试点工作依托单位,了解试点工作开展情况,探讨改革思路及培养方式创新等问题,帮助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实际问题。福建省教育电视台根据省教育厅及省教改办的安排和要求,多次到我校进行“优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改革项目专题采访,并拍制成电视专题片在教育电视台播放。我校学生也十分关注该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校内团属刊物《龙江青年》学生记者专题采访试点项目负责人,发表《承闽南之经典,育今朝之俊杰》的长篇专访,体现了我校学生对学习、研究闽南文化的兴趣与热情,以及对本试点项目的关注与期待。由于学校领导重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关注与支持,本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本文概要介绍和总结本试点项目的做法与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本试点项目实施的背景
(一)闽南文化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闽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中原文化南移与闽越文化多层交融和层层积淀而成的。不同时期的文化遗产在闽南地区荟萃,同时又远播台湾及海外其它地方,因而闽南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性、鲜明的地域性和开放性、包容性、丰富性等特点。闽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两岸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早在2006年元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视察福建时就明确指出:“80%以上的台湾居民祖籍福建,闽南话也是台湾的主要方言,闽南文化深深地扎根在台湾民众精神生活中,福建要运用这些丰富资源,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2011年3月国务院批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处在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与台湾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台湾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大部分传自海峡西岸经济区,闽南文化在台湾地区有广泛影响”。因此,福建要“深入开展两岸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方面交流互动。推动宗亲文化、宗教、民间信仰的交流,推进闽台族谱对接,吸引更多的台湾同胞来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第一个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在其《规划纲要》中也指出:“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闽南文化是维系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强两岸经贸联系、直接‘三通’、旅游双向对接、农业全面合作、文化深入交流、载体平台建设,形成更紧密、更直接、更深入、更全面的良好互动局面,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尤为重要的是,2015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政协民革、台盟、台联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台湾除了原住民,大陆去台的以闽南地区为主,讲的就是闽南话,血缘相亲,文源相同。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显然,闽南文化在深化两岸交流,增强两岸人民文化认同意识,促进海西建设,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特殊价值。
(二)传承闽南文化,促进人才培养是闽南师范大学的主要办学特色
闽南师范大学所在地漳州市具有丰厚的闽南文化资源。据统计,漳州市目前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处——福建土楼,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34个点,涉台文物点306处(居全国首位),馆藏文物20000多件,是福建省文物大市。漳州市还拥有木版年画、芗剧、布袋木偶、锦歌、东山歌册、木偶头雕刻等1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有各种民俗文化团队900多支,有10大类1000多种民间工艺品种,还拥有博物馆、芗剧艺术中心、南音、锦歌、漳浦剪纸艺术中心等一大批闽南文化特色艺术场馆。
充分利用和发掘闽南优秀文化资源以促进人才培养,是我校长期坚持并积极践行的办学理念。2000年,学校明确提出“以师为本,以本为本,立足闽南,面向福建,以培养教育人才为主,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以闽南文化凝炼学科专业方向,把闽南文化引进教学实践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闽南文化成为学校取之不尽,凸显地方特色的重要办学资源。
(三)构建高端研究平台,保证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质量
闽南文化研究是我校的学术传统。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漳籍学者黄仲琴教授、叶国庆教授就开始关注并研究闽南文化问题。20世纪六十年代起,福建第二师范学院(漳州师范学院前身)黄典诚、陈炳昭等先生踵武其后,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闽南方言及掌故,出版了《闽南方言》等著作,为闽南文化研究奠定了学科基础,闽南文化研究逐渐成为我校的学术传统。1996年,我校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了闽南文化研究所(2003年更名为闽台文化研究所),整合全校优质资源,共同致力于闽南文化的研究。随后,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闽南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两岸关系理论漳州研究基地”、福建省科技创新团队“闽南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团队在我校相继建立。2012年6月18日,为适应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及两岸文化交流发展的需要,在国台办、全国台联、台盟中央及福建省政府的关心指导下,闽南师范大学隆重召开闽南文化研究院成立大会。该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我校闽南文化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2014年6月,福建省首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闽南文化研究中心”在我校成立。2016年4月,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依托,成立了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以上述平台为依托,近五年来我校承担了一批国家及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发表、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主办了十余次重要学术会议。此外,我校还主办海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刊物《闽台文化研究》(前身为《闽台文化交流》),该刊物是目前福建省唯一一家闽台文化研究的重要刊物,从2003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出版52期,刊发文章1100余篇,作者中大多是海峡两岸知名的专家学者。我校《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自1991年起,开设“闽南文化研究专栏”,发表了大批有关闽台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该专栏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学报“特色专栏”。前述研究平台的建立及学术期刊的创办为我校培养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本试点项目的主要举措和做法
本试点项目自2011年4月启动以来,历时6年多,总结6年多来的工作,我们的主要举措和做法主要有:
(一)将本项目试点工作与硕士学位点及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申报紧密结合起来
“优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启动以来,恰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关于开展授予博士学位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及依托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的良机,我们正确处理该项目试点工作的开展与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及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申报的关系,全面梳理学校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办学资源、学科专业布局及发展现状,果断作出发挥优势,凸显特色,集中全校优质资源申报“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及“闽南文化与家族社会”“闽南民俗文化与民间文艺”二个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的决策。该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2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2013年正式招生 至今已连续招生5年,在校博士生27人,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二个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也于2012年获批,至今已连续6年招生。通过开展本科层次的“优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工作及高层次闽南文化硕士、博士点的建设工作,我们初步构建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也明确了学校走内涵发展、特色办学之路的重要性。该项成果2014年获得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二)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组建闽南文化教学团队
学校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闽南文化研究中心”为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在闽南文化研究领域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团队。目前该团队有教授24名,副教授18名,博士32名,其中“闽南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团队”入选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该教学团队能够保证本项目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闽南文化特色课程体系
根据“优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计划”试点项目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扎实的人文学科基础理论、掌握汉语言文学、历史学、闽南文化以及基础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能从事闽南文化研究、宣传及闽台文化交流、闽南文化生态保护、闽南文化资源开发管理、闽南文化教学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设置了由5门必修课程和23门任选课程组成的闽南文化课程体系,其中学生须完成必修课程10学分,任选课程12学分,该课程体系在国内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上是一个创新之举。
(四)编写出版一批闽南文化特色教材
为提高本项目人才培养质量,规范教材建设,教务处出台相关特色教材建设指导意见,各相关学院和闽南文化研究院均制订教材建设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在校、院(系)及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先后出版的闽南文化特色教材有:《闽南历史文化概说》《福建历史文化读本》《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综论》《闽南民间诸神探寻》《闽南民间美术》《漳台经贸关系》《漳州人与台湾开发》《漳台民间信仰》《漳台关系史》《闽台民间舞蹈研究》等,同时编辑出版《闽南涉台族谱汇编》《台海文献汇刊》《台湾族谱汇编》等大型民间文献资料汇编,上述教材和资料汇编或为专业必修课、任选课教材,或为学生学习参考资料,受到师生欢迎,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闽南文化知识视野,提升了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质量。
(五)强化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为确保本项目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充分利用地处闽南的区位优势,在厦漳泉三市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在泉州闽台缘博物馆、海外交通博物馆、漳州林语堂纪念馆、青礁慈济宫、白礁慈济宫、漳州市博物馆、东山关帝庙等单位建立了20个专业实践基地,至今已十余次组织试点班学生到上述基地进行考察和实践,撰写田野考察报告近300篇,这些田野考察成果已结集为《田野新苗》,分9卷出版。
(六)创新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提高本项目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积极探索,创新培养方式,取得显著成效。
1.集体协作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成立试点班学生指导小组,成员均为闽南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导师是第一负责人,在学生培养中起主导作用,指导小组成员配合导师参与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学生博采众长,提高综合素质。
2.个性化培养。注重发挥学生个人才能和特长,在满足培养方案要求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对课程选择、科研实践及学位论文选题等进行不同的安排。
3.开放式培养。充分利用资源,实行“政产学研用”和“闽台高校联合培养”模式,学校有效整合省内各高校和有关部门的优势资源,聘请两岸相关高校专家学者参与培养,优化教师队伍,台湾高校师资占一定比例。同时鼓励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联合授课与合作指导,积极探索政府、高校、民间团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共同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和机制。
三、本试点项目的主要成效及社会反响
(一)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闽南文化课程体系
根据本项目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我们将教师科研成果融入课程内容,转化成教学资源,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闽南文化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全面反映闽南文化各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受到学生广泛欢迎。
(二)培养方式有较大创新
针对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采用集体协作、个性化、开放式等多元培养方式,遵循“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原则,充分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建立各种类型、各具特色的专业实践基地,构建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民间社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密切合作,海峡两岸高校专家和学生互动交流,实行两岸高校“双导师”制,共同培养闽南文化特色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
(三)激发了试点班学生学习研究闽南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经过6年多的试点工作,来自文学院、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商学院、历史系等院系7个专业的近200名学生,对学习和研究闽南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据调查了解,项目试点班有不少学生毕业后从事与闽南文化有关的政府管理工作或两岸文化交流、文化教育等工作,他们对闽南文化在海西建设和两岸交流中的作用充满期待。
(四)相关院校的反响
由于我校在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上取得重要成果,引起了国内诸多地方高校和台湾高校的关注,引发了开发区域文化资源,充实校本教育教学内容的思考。如闽粤赣同类高校相关院系以及台湾成功大学、金门大学领导和专家近年来频繁到我校考察交流,共同探讨地方文化特色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我校的做法对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特色人才培养、韩山师范学院潮汕文化特色人才培养、赣南师范大学客家文化特色人才培养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应用推广价值。
(五)专家评价与社会影响
本试点项目也得到了全国台联、闽南地区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有关专家的肯定与好评。全国台联会长、台盟中央副主席汪毅夫教授指出:“闽南文化的覆盖范围包括地处闽南的漳厦泉及台湾全岛和部分海外华人社区。闽南师范大学及其闽南文化研究院出色的工作,对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对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陈春声教授认为:“闽南师范大学近年来利用地处闽南的区位与文化资源优势,深入开展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的大方向正确,培养目标明晰,契合国家特殊需求,培养模式有重大创新,培养效果显著,在地方特色人才培养上居国内领先地位,他们的经验与做法对国内同类高校推进学科专业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与指导意义。”漳州市文化与出版局原局长郑志民也指出:“优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改革很有必要,能较好地满足当前对地方特色人才的迫切需求,对推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漳州市台办领导对本项目试点也给予肯定,多次指出:培养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人才,对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增强两岸人民文化认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很有意义。
综上所述,6年多来,我校在实施“优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过程中,改革思路清晰,工作扎实,措施得力,在资源整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提高了地方特色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凸显了我校闽南文化办学特色。当然,我们的改革和探索仅仅是一个开端,在地方文化育人课题上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和研究。今后,我们将在现有工作成绩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国家对台工作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在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意识入脑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力争把“优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建设成一个地方文化育人的示范点,推动闽南文化特色在我校相关专业育人环节中得到更好的体现,使我校闽南文化办学特色更加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