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雅俗共赏落地开花
——沈虹光女士访谈录

2017-11-13黄雅婷沈虹光

长江文艺评论 2017年1期
关键词:落地湖北省创作

◎黄雅婷 沈虹光

雅俗共赏落地开花

——沈虹光女士访谈录

◎黄雅婷 沈虹光

一、典雅细腻的女编剧

黄雅婷:

沈老师,您好!很荣幸能够有机会来采访您,您是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也是湖北戏剧界的老前辈,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好作品。您的戏剧不仅在国内反复排演,在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至今仍在上演。作为中国优秀剧作家,您曾说过希望被称为“老编剧”,如何理解呢?

沈虹光:

剧作家是尊称,平时被称为编剧。洪深到哈佛学戏剧时,他的导师在他学业结束时说:“我教给你的就是如何编剧,但是要成为一个剧作家,就要靠你自己了。”这句话特别好。我觉得我只是一个编剧,虽然做了一些成绩,但这些都是观众、周围朋友给的一种鼓励。也因为这样,我确实有了点名气,别人喊我剧作家,我不否认,但是对于我自己而言,我是一个老编剧。观众爱看我的戏,这是对我最好的肯定。

黄雅婷:

作为一名女编剧,您觉得性别对于剧本创作,或者文艺创作有什么优势呢?

沈虹光:

应该是女性比男性更细腻,也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吧。我想,即使我只是一个家庭妇女,就把我所见所闻的事情真实地写下来,也会是一部作品。我将选择能令我自在、尽兴的形式来表达,它会给我带来精神的愉悦。

黄雅婷:

我发现您的戏剧都有一个特点,人物很少,场景设置简单,但是情节引人入胜。您曾在创作谈《我的写作与学习》中提到过这些写作经验。怎么理解您的“写戏要‘经济’”?

沈虹光:

那篇创作谈提到的“动作三要素”、“穷棒子精神”、“拣到了金钥匙”、“写戏要‘经济’”、“写戏要落地”等,这些是我写作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些方法。从1988年写《搭积木》开始,我的剧本人物都变得很少,场景也设计得很简单,有钱制作更好,没钱搁几个道具也能演。我为了省钱而减少了人物、减少场景,这几乎成了习惯。当时戏剧环境不是很好,物质生活更贫困些的单位,就是剧团。剧本写出来后,还要想办法筹钱,排演等。这些都很麻烦,并且很多演员都去挣劳务拍电视,不来演戏。这样的话,我就干脆在剧本中少安排几个人物,集中写好每个人。这样剧团的演出成本低,方便导演与工作人员运作,演员的戏集中也就更精彩。当时想着让每个演员都能够有戏演,都能出好戏。这个时候写作的人物、场景都很简单。所以,现实环境始终影响和限制着我的创作。他们有些人说我的戏是无场次的,其实我并没有按照什么幕或者场次割开写,而是将我想写的都写出来,也不管怎么分,奔向高潮,一波又一波。这样观众喜欢,也就能保证剧团生存。

黄雅婷:

余秋雨曾经评价您“善于从普通平凡的人生中发掘诗意,对苦恼而又滑稽的人生深怀善意,表现出对于人的关切和对未来的向往。”您觉得他的评价准确么?和谐是您的一种创作目的么?

沈虹光:

可以这么说吧。我只是很喜欢和谐。和谐应该是我创作那些戏的目的之一,不过这些都是因为现实环境,紧张与和解都是现实冲突中伴随而来的。人都是自私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是不和谐的多,激烈冲突的多些。很多时候面对这样现实的社会,我就希望大家能一团和气,和谐就是我想表达的。我希望观众能了解我的内心,我是善意的,是希望人与人能和谐相处的。所以,这也算是我理想主义的一种表现。现实中实现不了的,我希望通过我的剧本能够实现。

二、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感受

黄雅婷:

沈老师,您的剧本《同船过渡》被公认为上世纪90年代小剧场戏剧的代表作,并入选《中国戏剧百年精华》,影响深远。这部剧的素材来源于您当时的“团结户”生活经历。2016年《同船过渡》又重排上演了,我找过胡庆树那版看过,真的很经典。您认为《同船过渡》成为戏剧经典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

沈虹光:

我很高兴你还看过,这个剧只是写日常生活中平常人的事情,没有当下社会需要的轰动性大事件,2016年能够又重新排演,我很高兴。王雷与邱玲的这版前段时间去安徽演出,1600人的大剧场,听他们说都坐满了,在当地很受欢迎。《同船过渡》这个戏最初在1994年排演出来,当时第一版是胡庆树扮演老船长,肖慧芳扮演方奶奶。那时候的演出阵容都是最好的,我们都是很用心在排这个戏。从第一版到现在重排都二十多年了,观众还是喜欢看,我也在想为什么?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市场经济浪潮涌起,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我那时候的生活环境给我了写作冲动,“团结户”同住一个屋檐下却像陌生人,个人想着自己的方便。所以,我想写个戏,表达内心的这种感受。“同船过渡五百年修”,这是我非常喜欢的老话,再一个我有点理想主义吧,希望能够缓和那种相处中的紧张、不和谐,这就是《同船过渡》了。这个戏出来以后也确实打动了很多人,主要是我的戏都是写日常生活,跟大家隔得近,你看当下社会也有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观众在看戏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真切。日本的东演剧团也是经常重排演出这个剧本,很受当地观众欢迎。

黄雅婷:

《临时病房》是您根据自己住院经历而创作的,您也曾经说过这个剧本在排练的时候,曾经让演女保姆的演员感动落泪,在汉口江滩演出时,农民工也是跟着哭跟着笑。您觉得这个戏最能打动人的是什么呢?

沈虹光:

对,那个时候刚好创作了《临时病房》,自己住院体验到了钱对不同人的感受与生活遭遇。写作就是要表达作家自己的那点感受,就像《等待戈多》中的戈多一样,都不知道在等什么,一直等一直等。其实,等就是一种坚持,作家通过戈多的等待表现自己的那种状态、思想。我也一样通过写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我对于这些事情的看法。所以,那点对生活的感觉就是我的底线。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应该是打动观众的重要原因吧。

黄雅婷:

您的《搭积木》也是很经典的一部戏,我很好奇为什么要把主角名设为“他”与“她”呢?

沈虹光:

《搭积木》最初是电视剧本,后来改成话剧。当时在外地上演的时候,很多朋友都来看,而且特别喜欢。记得他们剧院的人,都会互相打趣说“来啊来啊,个人领自己那一份儿。你是哪一份儿,你看看。”《搭积木》中的“他”与“她”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观众在看的时候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所以当时的观众反映很好。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人物情感,真实的矛盾冲突,这些都是具体的,但是又是普遍的,这样一对比,就让戏剧性产生了。观众看到的时候,就会想自己究竟是哪一个,就会有共鸣。

三、创作要“落地”

黄雅婷:

沈老师,最近看到您担任顾问的大型黄梅戏《余三胜轶事》于2016年6月18日至20日进京展演获得美誉。有个说法是您为余三胜“站台”?

沈虹光:

2012年我退居二线以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创作或者去地方采风。散文与随笔的写作占了大多数,地方戏与民间文艺也是在继续关注。确实有很多朋友说我是为余三胜“站台”,其实原因很简单。第一,这个剧是罗田县委、县政府想要宣传一代京剧大师余三胜。因为本身这是个穷县,没有多少知名度,所以需要“站台”。第二,余三胜被誉为京剧祖师爷,他确实做得不错,戏很不错,罗田县黄梅戏剧团也做得不错,但他们艺术上有本事,却不为人知,值得宣传。第三,这个剧参评湖北第八届黄梅戏艺术节获得好评与许多奖项,进京获得赞誉,对于湖北文化建设具有正面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作为湖北文艺界的老人为湖北民间文艺的发展出一份力,义不容辞。

黄雅婷:

您除了积极宣传推广民间文艺,也身体力行到地方采风,创作了大量民间文艺的散文、随笔。比如人物回忆与评价类的《胡庆树的“周萍”》《老乡王正》《青衣刘青珍》等,出访海外的回忆《非洲短简》《狮城日记》等,湖北地方戏史志《沔阳影人》《美玲与麻城东路花鼓》《天人李雅樵》《宣城的戏》《远安花鼓的小日子》《阳新采茶戏和秦香莲》等。您既写剧本又写散文、随笔,哪一种是您当下最喜欢的呢?

沈虹光:

2012年我出版了散文集《落地》,出这本书应该是机缘巧合。之前我写过不少的介绍或者发掘地方戏的小文章,我写的这些文章后来很多朋友看过,大家也觉得有意思,很多自己家乡的东西他们都不知道。这些文章大概有几十篇,后来越来越多,就干脆出本集子。写剧本,对我年轻的时候来说很有意思,有戏剧性,编故事要费脑子,所以常常熬夜写剧本。我自己写起来也不费劲,感觉对我来说很简单,顺其自然的事儿。但是年纪慢慢大了,我当下更多是写散文、随笔,写我的生活经验,感受。因为我喜欢没有束缚地写些什么,不用受到限制,也不用建构什么冲突。我的精神气质,我的情感表述全都在里面。所以,以当下的身心状况,我更喜欢写些散文。它们离我更近,也更真实。

黄雅婷:

您也说写戏要落地,在您看来,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您觉得一个好编剧怎么才能“落地”?

沈虹光:

前段时间有人来拍短片,问我叫什么名字好,我当时想也没想说就叫“落地”吧。确实,落地是我现在很喜欢的一个词儿。生活的东西写进戏,又写成散文就很扎实。我的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当你看这个剧的时候,就好像看到自己生活中的真事儿,情感上很顺其自然的连通了,观众自然就喜欢看这样的戏。我口唱我心,当下好多人特别喜欢写大事件,他们觉得闹得轰轰烈烈的事儿就是创新。我觉得日常生活一直是我喜欢的,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的,写这样的生活反而让我有一种很踏实的感觉。所以,我想落地就是扎扎实实的生活,并感受这样的生活,不浮躁。当你心里踏实了,写出来的作品就会让观众看的心里很喜欢,这应该就是落地吧。

黄雅婷:

王先霈先生为您写散文集《落地》的序,其中对您的这本书评价为“半部湖北省地方人物志史”,这也成为很多学术专家对您这部书的共识。您怎么看这个“半部”?还有半部去哪了呢?

沈虹光:

这本书是王先霈先生给我写的序,他很喜欢我的这本书,因为有很多史料被挖掘出来了。湖北很多地方有自己的戏曲名角,或者比较有名的戏,以及不同的唱腔等。到了地方去听那些老百姓唱戏,那腔调真的很好听,我会觉得很美、很神奇。可能是我好奇心比较重,问题也比较多,总是喜欢一探究竟。所以,对于地方上的很多被人忽视的东西,我都用散文的形式把它写出来了。当然,也是因为它本身有意思,所以我就只是整理出来,给大伙儿看。很多朋友也喜欢看,觉得很有意思,对自己的家乡多了一份了解。“半部”的这个评价,以前本来就了解得少,无意识的关注这些,因为后来工作的关系就写了些地方戏的散文随笔,结果写出来后发现很有意思,慢慢地越来越多,就干脆拿出去出本文集吧。这个说法是对我的夸奖,我写的越多,就发现自己知道的越少。应该说我过去没有有意识地发掘它们,所以算是半部。

黄雅婷:武汉大学文学院

沈虹光:湖北省文化厅

附:

沈虹光小传

女,1948年生于江苏南通,著名剧作家,曾任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文化厅巡视员,湖北省人大常委、湖北省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

1960年考入湖北省话剧团学员班。

1972年开始从事剧本创作。

1979年陆续发表《春与秋》《“美人儿”》《散失》《大收煞》等中短篇小说,出版短篇小说集《“美人儿”》。

1982年,发表剧作《五(二)班日志》,湖北省话剧团首演,江苏、湖南、长春、甘肃等地许多城市公演,获全国优秀剧本奖(后更名为曹禺戏剧文学奖)。

1986年,发表剧作《寻找山泉》,湖北省话剧团首演,解放军艺术学院于北京公演,获全国优秀剧本奖(后更名为曹禺戏剧文学奖)。

1994年,发表剧作《同船过渡》,武汉人艺首演,于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巡演,1996年赴新加坡公演,获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节最佳编剧奖。《同船过渡》收入《中华戏剧百年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获中国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2004年,发表剧作《临时病房》,湖北省话剧团公演,获中国戏剧节小剧场演出包括编剧在内的六项大奖,并第四次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

《同船过渡》与《幸福的日子》《临时病房》一并被日本戏剧家翻译,于1998年东京首演,此后连续数年于日本各大城市公演达数百场,东京、北九州、神户等地剧团和大学至今仍不断上演这些剧目。日本戏剧家曾邀请上海话剧艺人中心、湖北省话剧院赴日演出《幸福的日子》《临时病房》,日本剧团东演也于中日建交三十周年携《同船过渡》《临时病房》来华参加艺术节,进行日中交流巡演。

2007年中国话剧艺术百年庆典,获“文化部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9年,新作《我的父母之乡》问世,福建人民艺术剧院公演并于次年参加全国优秀话剧展演。

2010年,根据其剧作《战成都》改编的京剧《1950初定成都》上演。

2012年,新作《寻常人家》发表于中国戏剧家协会刊物《剧本》。

2012年,出版散文集《落地》。

2014年,出版《沈虹光剧作选》。

2015年,出版散文集《壮士无言》《迓腔》。

近年深入荆楚,博访民间,撰文介绍湖北各地的民间文化艺术及其代表人物,于省内外多家重要报刊发表,广获好评。

多次应邀担任文华奖、曹禺戏剧奖评委和央视戏剧、小品大赛评委。

作为中国优秀戏剧家,多次应邀赴美、澳等国出席世界妇女戏剧家大会。

猜你喜欢

落地湖北省创作
Jazz
美联储加息终落地沪指冲高震荡走低
午后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难忘落地大摆钟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