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的“走出去”与“走进去”
——从电影《长城》说说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017-11-13邓为

长江文艺评论 2017年1期
关键词:长城文化

◎邓为

中国文化的“走出去”与“走进去”

——从电影《长城》说说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邓为

《长城》是中美合拍的第一部“重工业电影”,讲述了欧洲雇佣军威廉与同伴佩罗来中国盗取火药,意外闯入宋代无影禁军世代镇守的长城,见证了中国军人与怪兽饕餮的生死决战。威廉被中国战士的勇敢、信任与无私感动,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战斗。《长城》虽然融入了很多鲜明的中国元素,但是讲述了一个老套的好莱坞故事,有人认为肤浅、庸俗,有人认为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宝贵尝试……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观众,笔者希望通过客观分析《长城》之得失,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经验与启示。

一、《长城》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益尝试

在西方观众眼中,中国仍然是他们好奇但知之不多的神秘东方。法国畅销书《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认为中国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不为西方人所知的国家。国际著名导演马尔科姆·克拉克也曾感慨:“说西方国家的人对中国感兴趣太轻描淡写了,他们对中国是痴迷。他们很担心中国的崛起,但是他们痴迷于这个有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国家。”

尽管我们在积极探索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路,但中国的文化产品、特别是电影仍然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虽然得益于严格的进口配额和审查制,大陆市场每年只能进口十部美国大片,但美国电影仍然占中国票房半壁江山,我们至今仍是电影生产的弱国。可是,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只有本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才能有效抵御外国产品。

因此,导演张艺谋多次强调:《长城》是借水行船,希望能够学习美国文化工业的生产逻辑与营销模式,并探索把中国文化符号适度融入大片,“如果观众们能通过《长城》知道中国军人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精神,品牌就建立起来,道路也就通畅了。我认为这个品牌,将来产生的文化输出的意义不可低估。”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城》试行中国文化接入好莱坞工业之路,是有开创意义的。

美国大片为什么能在全球市场成功?因为美国人致力于为全世界拍电影,美国生产的世界性的、全球化的电影远远多于美国化的电影。《花木兰》《狮子王》《功夫熊猫》等一批“被标准化的多元化”产品在全球高效传播。

《长城》毫不讳言是学习美国电影商业法则,希望能借鉴好莱坞完成工业体系上标准大片的生产经验,打造一部面向世界的商业娱乐片。

有专家指出,《长城》在中国电影的生产制作历程上可能会助推两种观念变革。其一是制片人中心制观念的建立。“制片人中心制”观念是电影工业观念的核心之一。在这种制片机制中,制片人贯穿于整个影片从策划创意、编剧导演、生产制作、宣发营销、后产品开发的所有环节。其二是导演生产观念。现代电影生产的经济因素和技术性要求越来越高,制作因素、团队协作性越来越强,作为导演,需要的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才能和电影专业能力,甚至也要懂市场、投资、商业和技术,懂得中西文化策略。

面对《黑客帝国》的创新思维、《阿凡达》的技术革命,我们从故事设置到特效制作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长城》本着“师夷长技”的学习与尝试,定位于爆米花电影,在情节设置上做减法,表现整体而去个人化,力求故事简明、节奏流畅、场面精彩,笔者观后认为这一点是成功的。同时,电影传递的是关于信任与牺牲的价值观,符合好莱坞商业影片的生产理念——依托人类的基本情感,配以恢宏场面和震撼视听,既要突出中国特色但又不能构成文化接受障碍,这样才是可以被类型化的、超越具体文化的全球电影。当然,《长城》在全球市场是否成功,还有待今后票房的检验。

同时,《长城》也在影片中,把充满象征意义的中国民族符号用到了极致:巍峨的万里长城、脱胎于《山海经》中的怪兽饕餮,高亢秦腔吼出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孔明灯的军事运用、火药与指南针发挥的关键作用、以“五禽戏”来命名五军、表现传统中国兵法的排兵布阵、提出中国干支纪年法的60一甲子轮回……而且,中国不仅仅是一个背景舞台,影片反复强调信任与牺牲的主旋律,弘扬了集体主义与家国精神,力求通过电影传播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念。

如果按照爱德华·霍尔对于“文化”的定义:文化就是传播,传播即为文化。在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资本资源,充分运用世界通行的话语体系,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国家文化品牌和产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引领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该说,以国际化的重工业电影叙事传递中国文化与价值关怀,通过一部电影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智慧与强大,的确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益尝试。

如果《长城》的探索,能积累中国文化产品全球高效传播之经验,就为以后有更多的中国元素打开了进军好莱坞之门,中国文化软实力也能够借助好莱坞平台更好输出。所以,《长城》所承载的意义远不止一部电影的票房,它更是意味着中美电影一种合作的新模式,意味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途径。

二、《长城》能“走出去”不等于中国文化能“走进去”

近年来,中国积极探索各类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如:孔子学院、“欢乐春节”活动、系列国家形象宣传片、《舌尖上的中国》……可是,文化传播不是简单的“你说我听”、“你给我看”,而会受到受众主观因素以及媒介呈现的影响,对外文化传播中意义与表征、身份与认同、差异与共性很难有现存的通用解决方案。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不易,要“走进去”真正被国外受众接受、能够达到塑造良好国家形象与国民形象的传播效果,就更加困难。

《长城》上映后为人垢病的最大槽点,就是认为电影没有讲出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仅仅呈现了中国文化元素,而缺少对元素背后的内容进行触动灵魂和内心的挖掘,而仅凭一些东方色彩的符号,是很难承载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进世界这一重任的。

只有精彩的故事才能打动人,这个道理适合全世界所有的观众。可惜,与大制作、大投入相比,《长城》触及了为家为国的牺牲、抵抗贪婪的节制、最可宝贵的信任等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又有普世认同的宏大命题,但缺少深入思考与探讨,缺少生动细节的刻画。因此,虽然大腕云集,但人物形象仍显单薄、故事讲得不够精彩,没有从情感上俘获中国观众,估计也很难通过这部电影让中国文化真正“走进”西方观众心中。

“西方国家的观众喜欢这样,他们希望更深入地看到一个人的生活、性格、问题以及他如何解决问题。如果中国想制作能在西方获得成功的纪录片,他们需要去理解中国电影和西方电影的差别”。

同样是体现牺牲与奉献这一主题,与《长城》同档期的美国大片《血战钢锯岭》作为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就更加令人信服地交代了支撑主角军医做出牺牲的是什么——他对上帝的信仰,而且故事叙述精彩,人物形象鲜明,也得到中国观众的好评。

对比之下,《长城》的确缺少能够承载宏大叙事和文化符号的精彩故事与丰满人物,而这是最需正视和思考的差距。

最近,印度的阿米尔·汉导演的《摔跤吧!爸爸》虽然尚未在中国市场公映,却已经在互联网上疯传,豆瓣评分9.6,据说在印度上映时,全体观众自发起立,向国歌致敬。

和张艺谋在中国影坛的国师地位一样,阿米尔·汉也被称为印度的国宝。他的系列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我的神啊》都在中国市场广受好评。这些电影既主题鲜明、能够直面于印度当前的社会现实问题,又故事精彩,的确是全程无尿点,能够牢牢地抓住观众的心。

什么是可以在全球“不胫而走”的好故事?被公认为是世界银幕剧作教学第一大师的美国罗伯特·麦基认为,人性是第一标准。他在著作《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写道:“原型故事的讲述手法能揭示属于人性真谛的冲突,使之得以从一个文化到另一个文化不胫而走”。“原型故事挖掘出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然后以一种独一无二的、具有文化特征的表现手法对它进行装饰”。“陈规俗套的故事不会流传开来,而原型故事却不胫而走。诸多电影高手为我们提供了我们渴求的双锋际遇。首先,使我们发现了一个我们不知道的世界。其次,一旦进入了这个奇异的世界,我们又发现了我们自己。在这些人物及其冲突的深处,我们找到了我们自己的人性”。

讲故事是门手艺活,只有真正的好故事,才能跨越国界走进人心。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讲一个好的故事方面,中国电影还必须虚心向世界学习。

三、从《长城》出发,满怀信心地讲好中国故事

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必须面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这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习总书记曾经动情地讲,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随着中国自身实力的增长和在国际舞台上日趋活跃,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有对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不解,有对中国悠久历史的好奇。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就是要回应这些关切、解答这些好奇。但是,世界这么大,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目标受众,中国故事应该怎么讲,才能让中国文化真正走进听众的心中?

“世界上最能征服人的品牌都是白色的。最强有力的淡色品牌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知识、文化和政治产品”。从印度的“宝莱坞”到日本的“卡通”,从阿拉伯的斋月电视剧到韩国的青春偶像生产线,世界各国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传播自己的文化。这些国家的成功模式都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知易行难。在全球文化产业工业化生产的时候,我们是向国际上原封不动地发行我们民族特色的产品?还是力图改变自己的产品以适应世界大众的品味?我们是学习复杂、随意、不统一,但很日本的寿司文化?还是借鉴全球标准化的美国麦当劳文化?我们的文化产品,是成为普通话版的美国娱乐模式?还是保留中国独特的水墨韵味?也许,这正是电影《长城》的困惑,也是其探索的价值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有“和而不同”的大智慧,今日中国之迅速崛起已经站上了世界的大舞台,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愿意从《长城》出发,有不断探索的勇气、有不断改进的诚意、世界必将听到我们的声音,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必能走出国门、走进世界。

邓为:湖北省委宣传部

注释:

[1][5]【英】马尔科姆·克拉克谈《舌尖上的中国》及中国纪录片,《人物》2014年第6期。

[2]引自《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9日,第12版文化版。

[3]引自2016年12月26日《中国艺术报》刊载《张艺谋向国际市场交出的“合格作业”》作者:陈旭光。

[4]Hall.EdwardT:Thesilencelanguage.NewYork: Doubleday.1959.

[6]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第201页。

[7]【美】乔舒亚·库珀·雷默:《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猜你喜欢

长城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长城脚下的“双奥”之城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箭扣长城,惊险绝美
谁远谁近?
登长城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长城,长城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