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放牧在黄海森林(外两篇)
2017-11-13丰古
丰古
心情放牧在黄海森林(外两篇)
丰古
不到东台,真不知道在黄海沿岸的滩涂上,还有一个广袤而迷人的森林。这块海边的滩涂湿地,是太平洋西岸唯一未被污染的圣地,是沿海最大的森林公园。作家赵峰旻这样描述她;“这些丰盈的生命,似一个个高维空间的来客,竞相登上黄海森林公园,这样一个选美的展台,它们极像莫奈笔下的一幅画。每一棵树,每一根草,甚至每一朵花,都随着光影的移动,变幻出一个个奇异的角度。”听诗友津津有味的渲染,心情被他们鼓噪得像第一次相亲,有些急不可耐。
在去公园的路上,老天下起了蒙蒙细雨。我喜欢雨天,喜欢在这样氛围里独步其身。雨点敲击万物的声音,是那样美妙,动人魂魄。它形成的浑厚交响,不时地撞击着人的灵魂,清洗着人的杂念。徜徉在这样天籁梵音之中,觉得自己的五脏六腑和每根血管,都被涤荡得清净如新,清澈如水,所有烦恼都了无踪影,心境变得格外宁静。
进了公园的第一道门,便体验到了水杉林的雄伟和壮观。高大成排的杉树,编织成的葱郁林海大道,仿若穿行于巍屹的绿色峡谷之中。见到水杉,感到格外亲切,六七十年代,我的家乡也广种杉树。在东海县委办工作时,办公室前后左右都是高大的水杉树。它作为落叶乔木,是我国特产的孑遗珍贵树种,也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稀有种类,被称为植物王国的“活化石”。
公园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各式交通工具,光是自行车就有四人、双人和单人的,有并排骑和纵向骑的,大家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喜好自行选择。我和我们文联办公室主任陈辰挑了一辆双人并排自行车,可以随骑随停,比较自由。
车入森林,回想起开始时盐城本土作家对这片森林的描述,觉得显然既具象又是抽象的。因为,这片林子不但有莫奈的和风细雨,温婉与恬适,而且还有毕加索的轻柔含蓄,扭曲与繁复。在森林里,先是一片年过半百高大的杉树林,苍劲挺拔,像竖写的诗行;半红半绿的叶子,层次分明,像美丽的散文。前边是一片杨树林,树叶已经基本掉光,粗壮的树干和枝丫直指苍穹,仿佛是跟上帝对话。再往前走就是银杏林了,树上的叶子已经黄透,叶脉清晰;地上也是金黄一片,漂亮至极。那淡淡的浅黄中带着淡淡的忧郁,却平添了几份无法形容的韵味,让人却步而望。我们掏出相机,留下这美丽的自然风光,也留下心灵的明快和依恋。
在微醉中,我们来到空中走廊。只见十几米高木制栈桥,悬于空中,像一条游龙缠绕于杉林的腰间。随着台阶的不断升高,自己似乎变成了杉树的一员,渐渐地挺拔起来,精神起来,高贵起来,有点飘然若仙了。在朦胧的烟雨中,徜徉在杉的发间,树叶随风飘动,呈现在眼前的红和绿,加上身上的蓝,我想这三元色将配搭成趣,会幻化出无穷无尽的色彩,来感染这个季节,感染这座城市,感染所有人的眼睛。
走下天桥不远,一块写着“知青林场”的招牌,绊住了我的眼神,它让我回到了四十多年前。那时,我们刚刚高中毕业,都是风华正茂、英姿飒爽的大姑娘、小伙子,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伟大号召,毅然决然地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下乡锻炼的地方是东海县花生原种场,周边是石湖林场,也有几万亩森林,因为是丘陵山区,土地贫瘠,树种多为刺槐和各种松树,也种植杉树,长势不是很好却也郁郁葱葱,我们经常去树林里散步、读书、玩耍、嬉戏……就在我沉浸于回忆的时候,著名诗人姜桦拍拍我的肩膀,告诉我,“20世纪60年代,苏州的无锡的4000多知青,来到这高盐、多碱、少水、缺路的盐碱滩上进行垦荒,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造就了这四万多亩的林海,给我们留下了这宝贵的财富。”是啊,我们得感谢那些知青,正是他们用艰苦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浇灌出这片辽阔的森林。那浓浓淡淡的色彩,那轻轻浅浅的风声,给人一种自由和清静。这里,安置了不一样的风景,你会捕捉到不一样的感动;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和嘈杂,让人自由自在的飞翔;这里,雾霾早已远走他乡,可以清呼浅吸;这里,废弃了快节奏的悸动,真正让生活慢下来。一个特殊年代里,一代人的汗水浇灌出今天这样一处安放灵魂的处所、寄托精神的家园,而他们的精神已成为一段记忆载入史册。
继续前行,在露天的木制舞台上,正在举行“黄海森林诗会”。先是年轻漂亮的女镇长致欢迎辞,那致辞本身就是一首不分行的诗:“这个森林公园里,有杉树、榉树、乌桕等植物628种。这片林海,林水相依,桥岛相连,驿站步道,曲径通幽。春天芳草宜人,林花嫣然,彩蝶翩翩;夏天绿树成荫,牛羊灵动,彩蝶蹁跹;秋天杉叶如火,银杏若金,野菇遍地;冬天白雪皑皑,蒹葭苍苍,若隐若现。这里的空气负离子每平方厘含量米达到3800多个,最高值达到13000多个,是天然的大氧吧……”
“神奇东台‘森’呼吸,黄海明珠‘林’距离。”如此诗意的开场,不需要任何伴奏,诗人们情绪激昂,争先恐后,开始放飞自己。背后的“百鸟园”,一只只鸟儿放开歌喉,为这片神圣的林子添香、造势……
难忘的盘信苗寨
中国的苗寨,最有名气的当属西江千户苗寨,作为媒体炒作的娇娃,如果你不知道,真可谓孤陋寡闻了。我们组织书画家采风,却选择了铜仁市松桃县的苗寨。
蒙蒙细雨,为我们的行程平添了几分情趣。到了满家苗寨。刚进寨,一个小男孩站在自家的门口,突然把裤子脱了下来,裸露出小鸡鸡,甚是可爱,引来大家一阵笑声,心想他是在鸟我们呢。在市文联龙桥岩主席的引导下,来到寨子中心的一个小广场,早在那里等候的村主任,热情地迎接我们。他介绍说,“这个村距盘信镇政府5公里,四周被苗王城、地荣村、后寨村及新桥村所环绕。村子被一条山溪分为满家寨和罗家冲两部分,全村共有300余户人家,土著居民均为苗族,主要以吴、龙、石等大姓为主。”
向东眺望,半山腰独具特色的“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吊脚楼”分平地楼和斜坡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到了山上俯视,整个寨子的房屋,一色小青瓦,飞檐翘角,造型奇特,式样多变是所有木屋建筑特色。设计合理,自然和谐,看上去非常安适温馨。傍山而立的百年老屋,全用木板一块块搭建而成,历经风吹雨淋年轮碾磨,显得古旧斑驳,幽亮光泽中散发出岁月的厚重。木屋陈旧而不破败,可见当初选用的木材是何等精良。特别是那精心雕琢的门窗,刀刻下的人物花草,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不得不令人感叹苗人祖先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匠心。
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的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河水穿寨而过。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人,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的周边开辟出了一片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
徜徉在烟雨中,行走在苗寨楼群间,山寨的静谧,让人安心舒适。看那炊烟袅袅,没有汽笛轰鸣,没有人声嘈杂。环抱的青山是静的,寨边的小河是静的,鳞次栉比的老屋是静的。花静静地开,草静静地长。偶有苗民牵着牛从我们身边走过,人的形态是静的,连牛的眼神也是静的。这样的静,湮灭了建寨以来的多少风风雨雨;这样的静,见证了苗寨千百年的岁月沧桑。
雨停了,画家们在山脚下支起画架,开始写生。一群大人带着活泼可爱的儿童,在几位画家身后静静地观赏。明亮先生眼光独特,几笔勾勒,栩栩如生的轮廓尽在眼前。一个身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说,“你们看,他画的就是我们家哎。”这时,又有雨飘零,在场的苗人自动地撑起雨伞,为画家们遮风挡雨。
画家们写完生,书家们采完风,石主任把我们带到一个半山腰的老寨子。寨门前的桌子上摆着迎宾酒,穿上节日盛装的苗家姑娘们和小伙们,站在寨门的过道上,迎接远方的客人。到了门前,不喝三碗酒是进不了寨子的,作为采风团长只能认啦。
进了寨子,拼起来的30多米的长桌已摆上了碗筷,想必是长桌宴了。传说,很早以前有亲朋好友翻山越岭来到寨子里,由于寨子里人太多,很难做到去每家每户做客拜访,寨子人家又很想表达自己的热情好客。因此,主事的苗王就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即每家每户都亲自做上各家拿手好菜,每家的餐桌统一摆放到寨子里开阔的地方,按顺序一路摆下去,就形成了今天与众不同的长桌宴。龙主席介绍说,长桌宴是苗族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通常用于接亲嫁女、满月酒以及村寨联谊宴饮活动。左边是主人座位,右边是客人座位,主客相对,敬酒劝饮并对酒高歌。我已经三碗酒下肚,听他这么一说,感到有些紧张。
我们在长桌的一边坐下后,30多位身着苗族盛装的苗家姑娘,依次坐在我们的对面。精美的头饰,漂亮的挂件,都是用白银手工打制,图案优美,工艺精湛,加上手工织锦和蜡染制作的各色衣衫,充分展现了苗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姑娘们在银饰和服饰的映衬下,越发显得朴实典雅,青春靓丽。
宴席开始,首先龙主席致欢迎辞,我也是对他们的盛情赞不绝口。三碗之后,石主任开始献歌,是他自己创作的“美丽的苗寨”。龙主席介绍说,石主任是80后的村干部,在大学里学的声乐专业,还上过中央电视台。刚开唱就赢得了大家一片掌声和欢呼声。龙主席朗诵了自己的诗歌《母亲》之后,开始拉歌,我们一行没有人出头,为不让主人失望,我朗诵了新创作的一首诗《一朵花,渗透着浪漫》,话音未落,苗家姑娘已经把米酒端到了面前,龙主席随伏在我耳朵上说,“苗家姑娘就喜欢你这样戴眼镜的。”听后,让人心慌,更让人高兴,痛快地接过姑娘手中的酒,一饮而尽……
酒过三巡,身着盛装的苗家阿妹,端着自酿的米酒开始唱歌敬酒。她们唱的歌一句也听不懂,好在龙主席是苗族人,不断地给我翻译,“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你喜欢也要喝,不喜欢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都要喝……”;“阿妹已经看上你,阿哥请你留下来……”等等。当温柔动听的苗歌唱起,美丽可人的苗妹端着香甜的米酒走到你面前时,谁都无法拒绝,只有一碗又一碗狂饮的份。在这样令人激动的气氛中,就连从不沾酒的书协主席何连海,也情不自禁地喝了半碗。
苗寨的长桌宴,不仅能满足人们舌尖上的快感,视觉上的享受,心情上的愉悦,它还可以让人陶醉在浓郁的民族风俗中。长桌宴,吃的是一种热闹,吃的是一种氛围,吃的更是一种情感……
山清水秀的松桃盘信,高低起伏的青石路径,古朴凝重的苗家院落,朴实无华的苗族人民,美若天仙的苗家少女。一字摆开的长桌,苗家特有的美食,碗里漫溢的酒香,悦耳煽情的苗歌,加上蒙蒙细雨,顿觉有种天人合一的快感。这种原生态的体验,这种美妙和感动,使人终生难忘。
“魔鬼城”拣玛瑙
听到魔鬼城这个字眼,总让人感到心惊肉跳。下午,我们的目的地就是奇台魔鬼城。
新疆的八月,气温很高,热得使人喘不过气来,但蓝天和白云离我很近,又让人心情舒畅。我们坐着越野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路上车辆稀少,两旁是望不到边的戈壁滩,滩上偶有一簇簇红柳和不知名的野草,给人一种广袤而又荒冷的感觉。
戈壁滩是单调的、广袤的,又是厚重的。人在这种环境中游走,看到那些未曾见到过的东西,对于生活在南方海边的人来说,有一种好奇,一种心灵的渴求,一种全新的体验。
一路上,书法家武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关于戈壁滩、魔鬼城的知识。
大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将军戈壁原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湖岸生长着茂盛的植物,水中栖息繁衍着乌尔禾剑龙、蛇颈龙、恐龙、准噶尔翼龙和其他远古动物,是一片水族欢聚的“天堂”。后来,经过两次大的地壳运动,湖泊变成了间夹着砂岩和泥板岩的陆地瀚海,地质学上称它为“戈壁台地”,是一个十分神奇而又迷人的地方,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将军戈壁,蕴藏着各种各样的天然玛瑙、戈壁玉等宝石。每一块宝石都经历了亿万年的沧桑,它吸取了天地的灵气,日月的精华,经烈火的锤炼、大海的洗礼,沙石磨砺成型,堪称大地的舍利子。宝石还聚集了大量的宇宙能量,拥有神秘的力量,能量不断释放,形成气场,改善所在位置的风水。玛瑙中含有铁、锌、铬、锰等多种微量元素,长期使用有益健康,可以消除紧张烦躁的情绪,松弛神经,缓解压力,使人有更旺盛的精力应对挑战,提高做事效率。
到了奇台魔鬼城,天空还是那么湛蓝,让人心醉神怡;空气还是那样新鲜,让你忍不住深呼吸。那如烈焰腾空的是火烧山,那如红毡铺地的是红柳的火阵,那绿意如春的是梭梭林。更让你赏心悦目的是如梦如幻的海市蜃楼,远远望去,一泓春水,微波荡漾,沙丘小树点缀其间,幻化成亭台楼阁,虚无缥缈,偶见身影闪动,如闲云野鹤,好一个仙境。
如梦如幻的景致,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把它和魔鬼二字联系在一起。武老师说:“别看它白天是那么温顺,那么安静,到了有大风的夜里,就能真正领略到它魔鬼的一面。这里的风,往往来得非常突然,有时明月当空,风清月丽,说不定就会骤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这时,就会听到整个“魔鬼城”一片鬼哭狼嚎,有的声如洪钟,若恼若怒;有的细如妇泣,悲悲凄凄;还有的尖声怪叫,让人毛骨悚然。在风高月黑之夜,孤身大漠,听到这些令人心惊胆战的声音,绝对会有一种身置魔域的感觉。”
越野车沿着干涸的河床前行,没有什么太大的颠簸。突然间发现两不远处有很多黄色土丘,很像墓地,随问武老师,他说,“是盗窃硅化木人挖出来的土包。”我说,“怎么没人管呢?”他回答,“亚洲最大的硅化木群,轰动全国的恐龙沟,被称为化石之库的石钱滩都在这里,和魔鬼城并称将军戈壁‘四大奇迹’。因为离市区很远,警力不足,那些人搞游击战,很难对付。”
早些时候,捡石头都是些退休和机关人员,他们利用节假日到野外一边捡石头,一边呼吸清新空气,既锻炼身体、修养身心,还会有意外收获。后来,当地人看到有利可图也参与进来。近几年,到戈壁滩捡石头的人越来越多,近一点的地方,都被人地毯式地搜过多少遍,很难拣到好石头了,要想拣到好东西,就得去200多公里的戈壁深处。丰富多彩的石头资源,成就了新疆的拣石大军,拣石、玩石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在戈壁滩的深处停车。刚下车,一块与众不同、光滑油亮的黑石头夺了我的眼球,就弯腰拣了起来,送给武老师看,他说是黑皮玛瑙。顿时心花怒放,我对大家说,“我是第一个拣到玛瑙的!”大家在戈壁滩上搜索玛垴时,武老师说,“虽说满地都是石头,但是石头与石头是不一样的,你迎着太阳看,透明的就是玛瑙,很好分辨。”戈壁滩上的风很大,太阳很毒,但大家兴致很高,到了忘我的程度。因为我拣玛瑙太专心致志,他们喊我返回时,竟然没有听到,然后武老师使劲吹哨子,我才赶紧跑了回来。
拣了两个小时的石头,大家都有不小的收获。上车回程,车内热闹非凡,大家将各自拣来的玛瑙作展示,俨然成了一个相互比较和羡慕的宝石展示会。
魔鬼城,玛瑙滩,真的是个诱惑人地方。我们不但领略了将军戈壁的神奇,拣拾了许多与自己有缘的宝石,而且还体验了一下新疆“贵族达人”的生活,真的还想再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