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者散文拓开的文学新境域
——读李宗刚的《行走于文学边缘》

2017-11-13曹明海

文艺论坛 2017年18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学者学术

○ 曹明海

学者散文拓开的文学新境域

——读李宗刚的《行走于文学边缘》

○ 曹明海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领域中,李宗刚一直致力于建构自己的“新式教育与五四文学的发生”的新场域,学术成果颇丰。近年来,他相继出版了《中国当代文学史论》《中国现代文学史论》《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等学术著作,编选了《炮声与弦歌》《杨振声文献史料汇编》《杨振声研究资料选编》等研究资料,显透着文学研究的大气和做学问的扎实。而且,让笔者感到有点惊异的是,他在学术研究和散文写作的交叉地带,“行走于文学边缘”,以“学者散文”的特有真诚和富有意味的语用洒脱,传达文学研究生活中跃动的心灵声息,拓开了一种“学者散文”的文学新境域。

一、用真诚的内心感触,透视学术研究的真义

所谓“学者散文”,是与通常所说的学术论文相对而言的。在学术领域,我们读到的大都是学术论文,就是那些形而上的抽象性理论探讨,或者是让外行人不好理解和接受的新的概念和术语、理论与观点,别有创见的学术思想与理性智慧。而在这里所说的“学者散文”,与此不同,它是在学术研究和散文写作之间拓开并营构的文学新境域。简单地说,是一种叙议学术生活的文体。李宗刚的《行走于文学边缘》就是这样一种“学术散文化”“散文学术化”的交叉性复合构成的文体。他的这种“学者散文”是用特别真诚的内心感触,透视学术研究的真义,即写的是对学术的真诚和体认。

散文是真诚的艺术,是一种性情化的文体。倾诉真情、坦露心迹,抒发感触,以深切的感悟,去透视学术研究生活的本相,昭示学术研究的真义,揭示文学研究的底蕴,是李宗刚“学者散文”写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和美质。无论是对大学教授人生姿势的解读、对学者名家文化情怀的体味,还是对“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对“抗战小说的历史长河的疏浚”,以及对“如果狼来了”的三种文化模型、对如何“解构与建构既有自我和新的自我”的阐释,都无不是由内心真诚的感触而发,抒写内心的触动和感悟,昭示学术研究领域学人的情怀和生活状态,揭示学术研究背后潜存的能够温暖人心、启迪思想的真义。这就是说,李宗刚的“学者散文”写作,实际上是以率直的真诚和超越学术的情感和心灵视角,去烛照学术研究生活的深层、传达学术研究的足音,诠释种种不同的学术研究现象和学人生活状态,透露着一种对学术研究中人、事的热切关怀和真诚的凝视、解读与沉思,给人一种观照学术思考的直接感。可以说,李宗刚身在学术研究中,他能直面学术,投注于文学研究的场域里,不是以一己个体的小圈子来发私情、说空话、论偏见,而是在融合学术群体生活意识与学术现实本相的基础上透视学术生活的底蕴,真诚地崇尚学术,揭示学术研究的苦恼和欢乐。毫无疑问,李宗刚的“学者散文”写作,是对学术研究生活和学术人生真、善、美境界的真诚探求,也是对他学术理想和人生追求的一种真实写照。

“学者散文”的写作,实际上是对文学研究和学术生活的拥抱和深省,是以真诚的心灵感触楔入学术研究的深层,透视学术生活的特有状态,揭示学术研究的本真价值,切入投注在学术研究生活中的学者们的深层意识和学术心态,描述和刻画他们做学术研究的生活风姿。李宗刚的“学者散文”写作,在每个篇章的字里行间都跃动着这种真诚写实的意象和动情写意的品格。他敞开真诚心灵的天窗,把内心的触角探入学术生活的现实,描述沉思于学术研究的学者生活,叩问他们的学术思考,抒写他们“昨日的生活”报告,描述站在传统文化立场上虚构的乌托邦世界,以及踏入历史边缘的诗意叙说等等,以多彩的学术生活和深厚的学术人生内容为对象,用炽热的真诚、赤心和热词,去昭示我们有着学术生存困惑而又深潜着创造力的学术生活场域,书写学者生活和学术人生所富有的内涵和美质。

读李宗刚的“学者散文”会发现,他的每个文本的语用空间、每个篇章的语义构成中,都流淌着对学术的挚切情感,充溢着对学术的真诚崇尚。无论是对学术生活美质的透视,还是对学术研究环境的描述,都透射着一种真诚的光辉,字字句句都写满了真诚的情意。如《对张守富人生姿势的一种解读》《大学教授昨日的生活》《诺贝尔文学奖钟情什么》《人生的“三度”》等等,都无不跃动着真诚的声息,透露着学术生活的底蕴。可以说,在这些作品中,李宗刚一丝不苟地发掘着学术生活中的善与美,挚诚率真地和我们交流着关涉学术研究、学者生活的切身体悟,强烈的学术研究责任感和时代学术使命,紧紧地包围着他,使他绝不轻易放过每一个揭示学术生活善与美的机会。一位“文化本原的叩问者”,一个“执着追求的支点”,一片“植根于文化的沃土”,一种“情到深处理自现”,一场“生命的舞姿”和“让生命充分而自由地燃烧”,当今学术研究生活的多彩美致,在李宗刚的散文视野里,都变成了五光十色的思想,透射出学术生活的闪光。对学术研究和学者生活的切身观察,善于追问,敏于思考,是李宗刚“学者散文”写作的一个特有品质。在他的每个作品里所表现的对学术生活的沉思和默想虽然是零散的、片段性的,但却不是随意性的流露和臆说,他具有自己内心真诚的倾向和重心——所有的意向表达和思想生成都维系着当代学术研究和学者生活处境,都关系着当代学术研究的现实和发展,是一种真诚率直的现实主义理性精神。特别是李宗刚在写作中那些流淌着真诚感情的文字底下,往往融注着一种时代的声息,这就使学术精神得以高扬。

二、不遮掩生命个性,传达学术的生命哲思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在李宗刚“学者散文”写作中,无论是面对学术研究的各种难题,还是身受现实生活的具体困扰,他从不掩饰自我生命个性,总是敞亮生命的舞姿,传达学术生命的真切声音。这一鲜明的特点,当然是来自他的“内心真诚”,无疑也是一种自我生命个性意识和主体心灵纯真的开放。实际上,是在主体个性生命意识定点上进行学术生活和有关人、事现象的透视,着力写在自我个性生命意识里所闪现出来的各种感触、生命的颤动。读来使我们感到在各种学术生活和社会人、事现象的背后,流淌着一种露着生命个性的纯情,一种自我的生命个性释放的能量。如《生命的舞姿》《生命的展开形式是美丽的》《让生命充分而自由地燃烧》《陀螺的魅力》《生命的叩问》《永不歇息的收获者》等等,这些篇章都以动情的智慧议论、纯情的生命表白、真情的个性阐说,既撩人情思又发人深省。他显然不是掩饰生命个性的空洞说教,而是袒露着真切的生命舞姿——那是一种随着生命自由律动的舞姿。这就是说,作者笔下的“生命的舞姿”“陀螺的魅力”也好,“离别生命的港湾”“行走在滑梯上的人生”也罢,实际上都是自由生命个性的展示,生命个性舞姿的展现。应该说,李宗刚“学者散文”的这种自我生命个性的开放,特别是毫无遮蔽性与掩饰性的这个特点,使他的“学者散文”构成了一种富有阅读感召力的美质。

如果说李宗刚的“学者散文”感召你的首先是这种使你无法抗拒的生命个性对内心的拨动,那么在沉思中就会发现,作者对生命个性的流露里还传达着哲思的影子,透射着理性的光点。哲思和理性是真诚个性和生命的升华和深化。李宗刚的“学者散文”写作,自然富有学者的思考轨迹和理性特质。他与其他的散文作家一样,写的是他自己的学术经历与生活体验。但是,他对学术人生、生活体验而独到的思索,使人能够透过学者生活和学术人生的表面投向真切的内在,而这种“学者散文”内涵的真和美或许就在这里。

“学者散文”具有学者善于思考的显著特点。李宗刚的学者散文思考是多方面的,能给人以多重多层的理性沉思和哲学启示。如《生命的展开形式是美丽的》中的哲理文字:“时间是残酷的,同时又是美丽的,她的展开区间尽管受着时间的限定,但以怎样的形式展开却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我们可以让生命展开得更有价值,使她在该播种的时候播种,在该耕耘的时候耕耘,在该结果的时候结果,在该落叶的时候落叶,如此一个几乎可以称得上完美的、尽可能不留遗憾的生命展开形式,实在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这种生命展开的美丽思考,是投注于学术研究的学者体验的生命智慧,也是常人应体认的人生哲学。

对于学术生命的追求,李宗刚在《陀螺的魅力》中也作了哲学的诠释:“陀螺的生命在于旋转,陀螺的魅力也在于旋转。”旋转的陀螺,“能够迅疾地借助外力,飞速地旋转起来,在飞速地旋转中,越来越执着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流动不居的存在,一个具有勃勃生机的存在,一个挟持着昂扬向上精神的存在。”在对陀螺的生命和魅力作如此理性分析的同时,作者进一步指出:“陀螺的旋转,得力于它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聚焦于那个点上。在那个点上,它找寻到了自己作为陀螺存在的最终归宿。它拒绝了来自各方面的诱惑,执着地把有限的能量都汇总到那个定点上,就是这样一个定点,为它的旋转找寻到了最为坚实的支撑。”应该说,这是对陀螺生命旋转及其魅力的哲学思考与诠释——作为学者,李宗刚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自然也经历过生命的磨难,体验过生命的沉重,也绽放生命旋转的美丽,体悟生命追求的真义。所以,这种对生命的诠释,其实是一种自我体验生成的生命智慧。尤其是他对学术生命的理性考察、哲学的透视,没有虚化的掩饰,摆出以往“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所谓“圣贤祖训”——那是对生命的违背,对人性的压抑。他也没有故作潇洒地写些生命和人生的轻闲文字。

对于学术生命的叩问,也是李宗刚为之投注思索的重笔文字:“人只要活着,不就表明了那生命的火把还依然在时光的隧道里摇曳吗?不就是宣示着生命依然地会产生情感和思绪吗?然而,这样的一种人生至高至纯的境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抵达的。”显然,作者从理性的视点来审视生命,认为生命便是一个过程,一个有着开端又有着终点的过程。在生命短暂的岁月里,人们完成了对人类文化精神的完美对接和传递,并为这种文化精神之光的熠熠生辉而叠加上了他们的生命之光。显然,这就是“学者散文”抒写给我们的诗的哲理。或许,这就是李宗刚的“学者散文”对生命叩问的真义和发出的感喟吧。

三、坚守学术研究场域,也行走于文学边缘

在文学研究的圈子里,像李宗刚一样,既是一个学术成绩显著,又是一个常在时间的缝隙中写散文的人,这是不多见的。记得罗素说过,人类成就中最显著的东西大部分都包含有某种投入和沉醉的成分。李宗刚能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取得这么大的学术成就,可以说,是他投入其中、沉醉其中的结果。而他在学术研究之余,又写了这么多流淌着真诚、负载着理思的“学者散文”。

或许,李宗刚的“学者散文”与他的学术研究领域的成就相比,只能说是一个“行走于文学边缘”的散文写作者,只是一种“闲情”。但这种“闲情”已经融入他的血液和命脉,并被一种更高的生命存在召唤和推动着,使得散文写作和学术研究成为精神与生命的投注。正是在这种精神和生命的投注中,我们看到了李宗刚“学者散文”如何闪烁着精神的光华并负载着心灵底层的积淀,在学术研究的时光中流淌成一条学术生活之美的河流。

作为“学者散文”,李宗刚的写作题材并不是很宽阔的,多是从一事一情的学术生活片断入手。一个“追求支点”,一次“求学追踪”,一种“诗意叙说”,一场“生命舞姿”,都能使作者抒写开去,激起内心感情的涟漪。但是,这些“小题材”似乎并不真是小的,它们都在作者内心永恒光点的透视中,显现出一种“大气”和“境界”。这种永恒的光点就是对学术执着的投注,对生活热切的挚爱。作者所描述和追忆的人和事,都被放在一个宽阔的时代文化背景上。如执着追求的冯中一先生、文化本原的叩问者王富仁先生,以及对文学史另一种书写路径的探索、在感性上体味外教的文化等等。通过这些人和事,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个特定时代文化的脉搏律动,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当时学者的精神和命运。尽管作者所写的人和事,都不是什么“大事件”,而是和自己仅有一些交往情感,但作者又往往能够超越单纯的个人情感,透视有着深厚的学术文化生活的内在底蕴。

作者在《对张守富人生姿势的一种解读》中,就溶入了对传统文化的追思,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使一篇“人生姿势的解读”具有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使人读来深受启迪。在传统文化中,我们“追求自我人生姿势的较高境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样的文化价值导向中,人们把修身当作实现其社会价值的起点,而且还把治国平天下当作人的自我修养的一种外化形式”。所以,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的家园,是把修身当作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将“琴棋书画、吟诵对酬”当作修身的一种必经门径。“人们在‘琴棋书画、吟诵对酬’中,体味着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咀嚼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生旷达,彰显着自我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社会价值,透示着在独善其身的同时对‘平天下’的向往。”显然,李宗刚的“学者散文”,看起来是一些“小题材”,但小题材总能反映出大主题。这说明李宗刚的散文写作并非是饭后茶余的消遣,更不是花前月下的闲适,而是非常认真的、富有质感的文化沉思。

作为“学者散文”,李宗刚的散文写作不受任何格套的束缚,而是坚守自己的“一方田园”,立足于对学术、对生活、对人事的独立的体察、精细的透视、敏锐的感觉。由此,显现出“学者”的主体风度,把自我的主体意识及其相应的表达方式渗透于作为抒写对象的学术研究和学者生活的情境之中。

为坚守自己的这“一方田园”,李宗刚的散文写作特别注重自我独到的学术体察和精细生活感受。因为加强这种自我体察和感受力,往往能够消解学术生活和对某种人、事的纯客观描述,以免在写作中过多地充斥状物性、知识性、世俗性的成分,彰显“学者散文”的特有风骨和思辩本色。应该说,散文是感受的艺术,感受能力即散文富有创意的写作能力。一个人在处于遭受拳打脚踢,或在闹市中忙乱之际,对所听到和看到的感受,一定不如深夜独处异常清醒时多。李宗刚“学者散文”独到的体察和感受力,彰显出主体风度和思辩特色,很显然是得力于“学者”有意识地与纯客观的人、事现实拉开了距离。散文写作是主体性很强的活动,作者主体心灵的自由是审美价值升值的必要条件,而纯客观的人、事无疑与主体审美的自由存在着矛盾。在李宗刚的“学者散文”中,由于他的主体感受与客观的人、事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具有较大的超越性,因而有了更大的主体情感和思维的自由度,使这种“学者散文”更具一种灵动和思辩的特色。这一点,有不少篇章的叙写中都表现得非常明显。如《在执着追求的支点上》《崮山脚下的追思》《回眸那座文史楼》《为了一种文化的延续》等,这些篇章中都有强烈的主体性体察和敏锐的感受力描写,从而使这些被感受中的人、事对象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作者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反映客观的信息,而是利用客观信息的刺激调动起尽可能多的主观心灵的蓄存,并使之与主体心灵的深层融合。

总之,李宗刚的“学者散文”,有着很活跃的自我体察和精细的感受力。这种体察和感受力使他的笔很自如地超越日常学术生活和相关人、事的实用价值的心理定势,使之对客观人、事对象的描述“超然物外”,刻意追求着某种主体情感的深化,破译其中被遮掩的密码,把它推向深层性的情感境界。应该说,这就是李宗刚“学者散文”深度和力度之所在。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白云山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学者学术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期刊与当代学术研讨会暨《长江学术》发展论坛掠影
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以《红楼梦》新近失范研究为例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数字生活方式对高校教师学术研究之影响
程门立雪
当代艺术档案的认识与收录方法
大学者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