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刘氏家族文学中有关“杜甫草堂诗”的创作

2017-11-13

杜甫研究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工部刘氏草堂

马 旭

作者

:马旭,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610003。

论刘氏家族文学中有关“杜甫草堂诗”的创作

马 旭

清中叶至民初时期,成都刘沅家族成员创作了十首有关杜甫草堂的诗。这些诗歌或描写清代杜甫草堂风貌的变化,或表达对杜甫的敬爱,赞扬杜甫的人格、个性和思想,对其不幸表示同情。通过对这类诗歌的分析,有助于了解杜甫草堂在清代的变化、清代蜀人对杜甫的崇拜以及刘氏家族文学的传承情况。

刘氏家族文学 杜甫草堂诗 崇杜情结

本文所称“刘氏家族”系指清代时期迁居至成都纯化街的刘沅家族。刘氏祖籍湖北麻城,明末迁蜀,初居眉山,后迁温江,康熙时定居双流云栖里,嘉庆年间由刘沅迁居成都纯化街。历经数代,子孙繁衍。刘氏家族以耕读传家,其文学造诣颇高。从清乾嘉到宣统的一百多年间,刘氏一门三支连绵数代,产生了以刘濖(1766-1837)、刘沅(1768-1855)、刘梖文(1842-1914)、刘松文(1827-?)、刘咸荥(1857-1949)、刘咸燡(1876-1947)、刘咸焌(1870-1935)、刘咸炘(1896-1932)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学者,留下了诸多诗文。刘氏家族中以刘沅、刘咸炘二人的学术成就最为卓著。刘沅所著《十三经恒解》有四部被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可见其儒学造诣之深。刘咸炘所撰《推十书》,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四部。张孟劬先生称之为“目光四射,如球走盘,自成一家之学。”蒙文通谓:“其识骎骎度骝骅前,为一代之雄,数百年来一人而已。”

在刘氏家族诗集中,笔者发现与杜甫草堂有关的诗作共有十首,分别是刘濖《成都十四咏》之《工部草堂》、《元宵日游草堂》(二首),刘沅《上元日同彭井南刺史卓海帆太史张渔璜汪少海两孝廉家兄雨庄游少陵草堂》(二首)、《友人赋工部草堂戏赠》(二首)、《少陵草堂题壁》,刘咸荥《草堂怀古》、刘咸炘《游草堂》。这些诗作保留着大量清代中晚期至民国年间有关杜甫草堂的信息,对于我们了解杜甫草堂的变迁,刘氏家族文学的传承以及刘氏家族对杜甫的敬仰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加以诠次如下。

一、诗作中对杜甫草堂场景的描写

“杜甫草堂诗”的创作既是刘氏家族文学宣扬乡帮文化的体现,又是家族文学创作现场情景的再现。刘氏家族在嘉庆年间迁徙至成都纯化街,此后世代均居住在成都,家族成员中除刘濖任郁林州知州外,其余均继承家业,在家族书塾中任教。刘氏家族创办尚友书塾、敬业书院,在清中叶至民国初年影响广泛。其家族成员长期居住在成都,成都特有的地域环境必然对刘氏家族文学造成影响。就文学创作内容来看,刘氏家族诗歌创作中多以乡帮文化为主题,或记载蜀地名胜古迹;或描写民风民俗;亦或赞扬蜀中名人。概言之,刘氏家族文学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巴蜀文学有着紧密联系。

所谓家族文学中的现场情景,是指“家族文学生产过程中的创作现场,是与‘家—族—宗’相关联的‘小现场’,是家族作家涵育文学、创作文学的‘具体场景’,包含着创作者亲身在场的酣畅体验,感性色彩丰富的情境细节,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鲜活样态。”杜甫草堂即是刘氏家族文学创作现场情景之一,刘氏以杜甫草堂为创作背景的诗歌为我们展现了清中叶至民初草堂之貌,同时在这类诗歌中亦可见清朝对草堂修缮的实证。

明末清初的战乱,使杜甫草堂建筑、园林遭到严重破坏。清初开始恢复重建,川湖总督蔡毓荣和四川巡抚罗森均撰写碑记记录重建草堂之事。乾隆四十三年(1778),刑部侍郎杜玉林以杜甫后裔身份培修草堂,嘉庆十七年(1812),四川总督常明扩建草堂,规模较大,增房舍、筑界墙、植花木、凿池塘,同时修缮工部祠。工部祠堂修缮完成后,杨芳灿(1754-1816)“请以宋渭南伯陆子放翁配飨”,其原因记录在《重修杜少陵草堂以陆放翁配飨记》中:

先生与放翁,则皆寓公也。放翁寓蜀久,其依范至能也,犹先生之依严季鹰也。其为参议官也,犹先生之检校工部外员郎也。其迹同,及其去蜀也,不能忘蜀,署其稿曰《剑南》。轻衫短帽,夜夜眉州,见之诗什,形之梦寐。其至于爱君忧国,每饭不忘,发而为诗,忠愤郁结,其大节亦无不同。斯举也,放翁之幸也,亦少陵先生之愿也。

杨芳灿以陆游配祀杜甫的理由有三:一是他们都是爱国诗人,“心迹之同也”;二是陆游尊杜学杜,并开创了剑南诗派;三是他们都并非蜀人,但都寓流蜀中,并且都“去蜀而不能忘蜀”。陆游得以配祀杜甫,其塑像立于杜甫像东侧,即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工部祠样貌。刘氏家族“杜甫草堂诗”中也记载了陆游配祀杜甫之事,但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刘沅诗《友人赋工部草堂戏赠》二首:

如君堪赋草堂诗,只恐新词是旧词。点染风光都豁肖,艰难身世可全知。依然水竹临江渚,难比河山是盛时。我类谪仙常阁笔,岂缘崔颢减才思。(其一)

百花潭上竟无花,依旧门开傍水涯。此地已成诗世界,秋声仍走古江沙。几人风雅怀忠爱,千载文章灿物华。除却青莲谁把臂,休将斗酒讶浮夸。(其二)

(注:时葺草堂以放翁配享,窃谓放翁非子美敌,诗人客蜀亦不止放翁。青莲蜀人,与子美契交,诗亦同工,草堂在蜀,应同俎豆,何乃遗之。岂泥山东太白之言,或病其耽酒欤。)

诗人通过游览草堂而联想到杜甫艰难困苦的身世,表达了对杜甫身世的同情。诗作中描写了草堂地理位置,记载草堂在清代成为文人骚客作诗的胜地。“此地已成诗世界,秋声仍走古江沙”这种场面应该和清代兴盛的“人日游草堂”习俗有关。农历正月初七即为“人日”,成都“人日游草堂”的习俗起于晚唐,与杜甫和高适之间的友情有关。高适在公元761年“人日”这天怀念杜甫作诗《人日寄杜二拾遗》,其中有“人日题诗寄草堂”句。公元770年,杜甫离蜀在湘江船上,重读高适这首诗,一时百感交集,不胜悲戚,有感而作《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两位诗人之间深情的友谊打动了后人,人们特地选择“人日”这天到杜甫草堂游览以示纪念。“人日游草堂”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且在清代时最为盛行。清代四川学政何绍基为草堂撰写一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可见,到清代“人日游草堂”不仅只是游览草堂之景,并且游览之人要创作诗歌以此纪念。因此,刘沅所见之草堂“已成诗世界”。

这首诗的注文记录了清嘉庆年间修缮草堂,配祀放翁的历史事实。但在注文中,刘沅对工部草堂配祀放翁之事提出了异议。他认为青莲更适合配祀子美,原因有二:一是青莲本为蜀人,草堂在蜀,故“应同俎豆”;二是青莲与子美为同一时期诗人,且为契交,诗又同工,故青莲与子美更配。因此,刘沅在这首诗歌中,不仅表达了对杜甫的敬仰之情,而且对李白也是赞美有加:“几人风雅怀忠爱,千载文章灿物华。除却青莲谁把臂,休将斗酒讶浮夸。”刘沅作为蜀人自然对蜀地诗人李白多有几分情怀,加之,唐代诗人中唯杜甫、李白诗歌才华最高,因此,刘沅认为以李白配祀杜甫最为合理。刘沅的这翻理解又直接影响了他的孙子刘咸炘对“配祀放翁”之事的看法。

刘咸炘诗《游草堂》:

数里纵横景易穷,偏劳收拾入诗中。桤林笼竹诚堪赏,大笔高名亦幸逢。地胜应难如杜曲,公游原未尽江东。后来却笑山阴客(放翁),止说成都酒色浓。

诗歌虽以“游草堂”为题,但诗句并未全面描写草堂之景,而是抓住草堂“桤林”“笼竹”的特色,渲染草堂幽静、典雅之美。诗歌重点是对杜甫的赞美,同时委婉指出放翁之诗不如杜诗,“后来却笑山阴客,止说成都酒色浓”。可见,刘咸炘对工部祠堂配飨放翁也是存有意见的。从刘沅、刘咸炘所创作的这两首“杜甫草堂诗”,我们可以了解到草堂在清代修缮的历史事实,亦可窥见草堂在清中叶至民初之貌;同时我们发现在家族文学创作中,文学产生的具体场景往往能够体现出家族成员诗性存在的方式,而关于场景的理解和看法,家族成员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的。

我们在刘氏家族“杜甫草堂诗”创作中,亦可见当年杜甫草堂盛景。杜甫草堂现在的景象是在弘治十三年(1500)和嘉庆十七年(1812)的两次较大规模修建中确立的。刘氏家族成员草堂诗创作为我们展现了嘉庆十七年前后杜甫草堂的风貌。刘濖诗《元宵日游草堂》其一:

一春好景惟今日,千古风骚止此祠。草阁已随尘世换,花溪未许俗人窥。难言天宝而还事,且读夔州以后诗。归卧可能酬夙志,几回青琐有余思。

刘沅诗《上元日同彭井南刺史卓海帆太史张渔璜汪少海两孝廉家兄雨庄游少陵草堂》其一:

这两首诗创作时间应在嘉庆元年(1796)以后,诗歌中提到草阁茅屋、浣花祠、柴门景象,而这三个景点亦是现在杜甫草堂著名景点之一。在诗人笔下一年春光好景尽在杜甫草堂中。通过对草堂景色的描写,诗人联想到天宝年间杜甫穷困潦倒时期移居草堂,表达出诗人对杜甫不幸身世的同情。

刘濖诗《成都十四咏》之《工部草堂》对杜甫草堂的描写:

《成都十四咏》是刘濖用诗歌讲述成都数千年的历史,从“盘古城基迹尚留”到“禹贡至今传玉垒”,从“碧树苍烟杜宇愁”到“金牛路辟复通秦”,变幻出蜀地千年的历史风云。这组诗吟咏了成都十四景,即盘古城、玉女津、麻姑洞、刘海井、二老阁、轩皇台、张仪楼、子云墨池、长卿琴台、工部草堂、君平卜肆、诸葛书台、薛涛吟楼、文翁石室。《工部草堂》这首诗吟咏了工部草堂景色的优美。首联化用杜诗“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怀锦水居止》其二),准确地点出杜甫草堂的地理位置,今日杜甫草堂正门匾联即为此诗。颔联则用杜甫的口吻道出忧国忧民之感,尾联则赞美杜甫诗歌文章闪耀天下,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杜甫的崇敬之情。

二、刘氏家族成员的崇杜情结

刘氏家族“杜甫草堂诗”创作从刘沅开始,到刘咸炘止,纵跨世系三代,历时一百多年,虽时间长,跨度大,但诗歌创作主题思想却惊人相似,即是对杜甫的崇拜。崇杜情结早在宋代就已形成,从江西诗派一直到清初顾炎武、黄宗羲,无不将杜诗作为膜拜对象。加之,杜甫在蜀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因此,刘氏作为蜀地望族自然有崇杜情结。此外刘氏家族成员的生活背景,以及成员之间诗歌创作思想的相互影响,也是刘氏家族崇杜情结的重要原因。

清嘉庆年间,刘氏家族“杜甫草堂诗”创作主要成员是刘濖、刘沅兄弟。刘沅兄弟手足情深,从小在家塾一同学习,后又同时入板桥寺随徐十樵读书,致力于科举之业。乾隆五十八年(1793)、乾隆六十年(1795)、嘉庆元年(1796)兄弟二人三次赴京参加会试,其兄刘濖在嘉庆元年中进士,而刘沅却三荐不售,回籍奉母。刘氏兄弟游草堂,留下诗作。刘濖诗《元宵日游草堂》其二:

刘沅诗《上元日同彭井南刺史卓海帆太史张渔璜汪少海两孝廉家兄雨庄游少陵草堂》其二:

刘沅诗《少陵草堂题壁》:

(少陵草堂题咏者多,未免贻弄斧般门之诮。然愚老矣,竟无一言,亦抱不安。爰题近体一首,塞责以博一噱,止唐并书,时年八十有七。)

诗歌序文部分已经说明清代文人热衷于为杜甫草堂题诗,刘沅在八十七岁高龄时,也为少陵草堂题诗。其题诗内容主要是赞美杜甫作诗辞采绝妙,歌颂杜甫为忧劳君国的圣人,同情杜甫仕途坎坷、弟妹分离的悲惨命运。

刘沅孙辈刘咸炘、刘咸荥等人创作的诗歌中,最能体现出崇杜情结的是刘咸荥的《草堂怀古》:

诗歌首联就已表现出诗人对杜甫的崇拜之情,接着诗人赞扬杜甫创作史诗具有浩荡乾坤之气。诗人在对草堂景色描写中为我们展现了民国初年的草堂冬景。这时的草堂经过清前期的修缮和清中叶的维护,已经具备了盛景之貌,梅花开遍亭园,香气浸人,初雪日照晴空,一江绿水流淌至今。徜徉于草堂间,诗人仿佛看见杜甫曳杖行走,草堂无不弥漫着杜诗之魂。

刘咸荥是刘沅较大的一个孙子,光绪二十三年(1897)拔贡生,曾任教于成都尊经书院,后任尚友书塾塾师。其门下弟子,较为出名的有郭沫若、李劼人、魏时珍、周太玄、李璜、王光祈。刘咸荥性情洒逸,故诗中说“浮生我亦放浪人”,而正是这种性情让他看到了杜甫另外一面的性格。在他看来杜甫寓居草堂则是乐道精神的表现,故“人谓先生多愁恼,我谓先生能乐道”,这也是他崇拜杜甫的原因之一。此外,这首诗还记述了蜀地清末民初的社会风气,“即今时事正纷纷,且喜蜀中犹自好”。蜀地较为封闭的独特地理环境,使得时风传入也比其他地方要慢上半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诗人笔下,我们才可见到清末民初草堂动人的美景。

刘氏家族“杜甫草堂诗”的创作,是刘氏家族文学现场情景的反映,正是杜甫草堂清风雅致的现场激发了刘氏家族成员的人文情感,他们用诗歌描绘草堂景色,歌颂杜甫事迹。同时,刘氏家族“杜甫草堂诗”创作主题──“崇杜情结”则具有感受家风、传扬家学的意义。在这类诗歌中有对草堂景色的描写;有对清初修缮草堂历史事实的记载;有对杜甫坎坷生世的回顾;更有对杜甫诗歌的赞誉,为我们了解杜甫草堂在清中叶至民初期间沿革状况以及清人崇杜情结的情况提供了可靠的文献资料。

注释

①蒙文通《评〈学史散篇〉》写道:“刘咸炘《史学述林》《文学述林》两著持论每出人意表,为治汉学者所不及,张孟劬先生所称为‘目光四射、如球走盘,自成一家之学者也’。”参见《蒙文通文集》(第三卷),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402页。

②蒙文通:《蒙文通文集》(第四卷),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108页。

③罗时进:《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④李玉宣等修,衷兴鉴等纂:《成都县志》卷十四,同治十二年刻本。

⑤碑文见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工部祠碑刻。

⑦杜甫撰,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039页。

⑧刘咸炘:《推十诗》,《推十书》(增补全本)戊辑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674页。

责任编辑

贾兵

猜你喜欢

工部刘氏草堂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乾隆帝杀鸡儆猴
遣怀
往顶上跑
拜谒杜甫草堂
后母
由对立走向友善
有心计的麻雀才能变凤凰
古代机构改革为什么难进行
蒲松龄之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