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不灭的文体
——《中国散文诗百年经典》序
2017-11-13何建明
何建明
美的、不灭的文体——《中国散文诗百年经典》序
何建明
任何一个文体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和意义。毫无疑问,散文诗作为一个文体,它以自己独特的诗体美、散文的意境美和汉文字本身的韵律美,决定了它存在的价值。任何人都不可能忽视和忽略这一文体的高贵存在。
肇始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使我们今天大家熟悉的现代文学的序幕有了被拉开的可能。白话文的新体诗歌、新体小说等纷纷打破传统诗文格局,破韵律,废文言文,以更贴近生活的语言(白话文)创作。那种既有韵律美、又有新散文意境的中国式美文,也在此时应运而生。我们称之这样的文体叫“散文诗”。它亦诗、亦散文,诗的美与散文的美,融合一起,将一种全新的美文推至高峰,并独立形成文中山峰。
沈尹默、刘半农等从译介外国散文诗到尝试创作散文诗,进入文体自觉状态,皆在此期间完成。于是,也就有了鲁迅《野草》这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散文诗经典之作。散文诗因其形似散文,长期以来,许多人对其抱有文体偏见和误会,但它充满灵性的语言、闪烁着新知与睿见的思想以及“足以适应灵魂的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法国诗人波特莱尔),又让许多作家、诗人们为之痴迷不已,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散文诗创作中。一百来,中国散文诗文体,无论你承认它,还是有意忽略它,其一直处在叶茂根深的景象,并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它。那种体制下由几个“权威”将它排斥在一般意义上的文体之外的现象,早晚是要结束的。因为不懂和不会写散文诗的人怎能了解和认识散文诗呢?没有必要去期待这种多余的误解而造成的种种伤害。散文诗文体本身的强大与优美是天然的,不灭的。
值此中国散文诗一百周年之际,中外散文诗学会组织人力、财力编撰《中国散文诗百年经典》,我认为这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这是一项精细、浩大的工程,中外散文诗学会主席海梦、执行主席赵振元、副主席王幅明、宓月等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倘若没有对散文诗的强烈事业心和过人的魄力,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的。
《中国散文诗百年经典》是中国散文诗的一次大检阅,大梳理。书中共遴选了新文化运动以来200位作家(包括港台及部分海外华人作家)的散文诗精品力作700多章,采用编年体形式排列(以作者出生年月先后为序),每位作者都附有简介,其中,21世纪的作品占了五分之一以上,全面展现出中国散文诗100年间多民族几代作家在散文诗创作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散文诗一路走来的清晰脉络,可以看到文体自身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不断突破和推进。该选本至少具备了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代表性,入选的作品有不少是经过了时间淘洗的名家名篇,有一些新秀的作品虽然有待时间检验,但也属上乘佳作。这些披沙拣金遴选出来的作品,能让人充分感受到散文诗这一文体散发的独特魅力。二是系统性,能让读者在短时间内饱览百年散文诗的精华,能全面反映中国散文诗发展的概貌。三是多样性,入选的作品风格多样,且兼顾了少数民族作家以及港台和海外华人作家的散文诗创作。这样大格局的选本,无疑也为散文诗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最全面的学习和研究的范本。
在阅读精选出的这些美文篇章,令我既敬佩,又思考:是什么原因不但让众多名家倾心于散文诗,也让无数的年轻后辈致力于散文诗?
与分行新诗、散文、小说相比,中国散文诗一百年来走的路更为低回宛转,它从未热闹、喧嚣过,却以极强的生命力,气血充盈地向前走着。也许,没有比散文诗这一文体,更能抒写作家隐秘的心灵史、思想史了。散文诗是内敛的,它构建的是自我的“内宇宙”,探索灵魂的“真”与“深”,记录情感世界“独语苍茫”的时刻。最优秀的散文诗作家,都是驾驭文字的高手和深邃敏锐的思想家。
一百年,作为一个个体,几乎已经涵盖一生。但对散文诗来说,一百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相信,中国散文诗走过一百年后,必将迎来一个旺盛期、勃发期。散文诗在提高民族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将大有可为。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中国散文诗作家中未来将出现思想大家、文学大家。
现在,我们都在说要“讲好中国故事”。讲故事,就得有美的文字和美的情感与情景,散文诗,是讲好中国故事不可缺或的重要文体。我们一起举着它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