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协同发展产业体系

2017-11-13顾乃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协同体系经济

顾乃华, 唐 荣

(暨南大学 产业经济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在我国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强调需求侧向供给侧改革转变的当下,及时变更经济增长模式、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贾康和苏京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有效克服经济下行困难,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关节(黄汉权和任继球)。对于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报告列出了六大重点任务,本文重点分析如何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协同发展产业体系。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和有效的经济体制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双翼”,也是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着力点和重头戏。十九大报告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坚决维护“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坚持供给侧改革的主导地位,实现经济增长在质量、效率及动力三方面的革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努力构建有利于实现科技、金融、人力及实体经济互利共赢的产业体系。这精练阐述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方向,也指明了与之相适应的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内涵。本文由此出发,进一步分析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内涵和意义、思路和重点,以及任务措施。

一、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内涵和意义

(一)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内涵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包括四个元素,即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黄汉权指出,这是一个新的提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要素的角度分析产业体系;二是针对我国“重虚轻实”的经济问题,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三是重视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及人力资本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这四元素之间形成如下逻辑关系:实体经济为躯干,科技创新为筋骨,现代金融为血液,人力资源为中枢,唯有实现四者的有序协作,才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强调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视角,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产业内核。当前在我国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形成交织的阶段,技术变革、新分工模式在众多产业带来全球价值链革命,重组了这些产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以及改变了价值利益分配机制。这要求我国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和重要抓手,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以创新为主导地位发展模式的形成。在创新驱动全球产业链再配置加速的新阶段,支撑创新企业孵化成长和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与以往相比有着非常大的改变,产业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打造一个有机融合、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链、生态圈,是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和提升产业价值链水平的长效机制。坚持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与人力资源的协作,才能一方面在微观企业层面提高公司间的本地结网能力,另一方面在中观产业层面充分发挥集群内知识溢出效应,最后在宏观经济层面提高生产效率。可见,构建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协同发展产业体系,就是要以现代产业文明为引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构建价值链高端化、组织结构高度活跃、制造与服务高度融合、空间布局一体化为基本特点的产业新体系。

(二)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意义

推动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是新时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中之重,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体经济的必由之路。《中国制造2025》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尽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制造业发展逐渐完善,设备建设逐渐齐全,但我国远不及“制造业强国”的发展要求,探寻经济发展新模式以实现跳跃式增长的任务迫切而艰难。在此背景下,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就是要顺应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的发展形势,以及直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发展环境,通过推进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攻克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实现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可见,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对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而言,至少具有如下三方面意义。

第一,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必然选择。推进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在更先进的技术和发展方式基础上全面提升实体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唯有本着产业发展的先进性勇于“直道超车”,极力实现制造业体系的先进、开放、协和与集约等性状,才能提高实体经济产业附加值,增强实体经济的产业竞争力与影响力。2010年,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超越美国成为制造业排头兵(王垚、年猛)。当前世界主要工业品500多种,中国以220多种近乎一半的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目前制造业已成为稳固我国经济增长实力并实现本国与全球经济增长协同共进的关键动力。然而相较于实体经济变革增长模式的基本要求,制造业增长模式还具有资源利用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信息化水平不够等问题(李峰),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便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第二,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当前我国步入新常态的经济发展趋势,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如人口红利消失、资源优势骤减、环境约束加强等系列问题,过去基于要素投入扩大经济规模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不再适用于当前经济形势与经济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迫在眉睫。据统计,我国近二十个制造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低于79%,而近七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不足70%,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且该问题已从传统行业扩散到光伏、风电等新兴行业。另外,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高成本”问题,使得制造业出口优势出现过早过快下降的趋势。据波士顿咨询集团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的制造成本已近乎于美国,若以美国制造成本为基准100,那么我国制造成本与美国仅相差4个百分点,指数为96。对比2004年与2014年制造业的成本结构,该报告认为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高成本问题归咎于三个原因:一是人口红利消失,劳动成本上涨。单位劳动成本从2004年至2014年涨幅接近190个百分点,时薪从4.35美元上升到12.47美元。二是汇率变动,十年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上升了35%。三是能源成本提高,电价从2004年的7美分每千瓦时上升至2014年的11美分每千瓦时,而天然气成本则从每百万英热单位5.8美元上升到13.7美元,涨幅达138%。在资源环境约束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余量已经所剩无几。据环保部2015年公报统计,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在480个开展降水监测的城市(区、县)中,酸雨城市比例为22.5%,酸雨频率平均为14.0%;在全国5 118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为优良级的监测点比例仅为9.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改变过度依赖资源和生产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模式,扭转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的问题。只有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持续增强科技进步对实体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才能有效实现从“资源消耗→制造产品→污染加重”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总之,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实现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第三,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知识与循环经济的到来致使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趋势具有两点特性:一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成为国际产业与资本流向的核心,而发展中国家逐渐具有较强的产业依赖性;二是信息化逐步提高制造业的产业附加值,趋近价值链上下两端。具备高附加值制造业的国家或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在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相较于发达经济体,我国制造业先进技术的缺乏和高端装备生产能力的不足致使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发达国家,缺乏独立完备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李天舒;张凌怡和陈玉文);工业信息化程度不足;产业开放度较低,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规划能力欠缺。因此,要想提升我国实体经济自身竞争力与影响力,更好地参与全球高端竞争,务必遵循国际产业发展规律,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加速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二、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思路和重点

(一)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思路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是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出发点和总体方向。为此,在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须坚持如下三个原则。

第一,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服务和社会协同。强调市场对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推动力量,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使企业成为协同发展和整合、提升产业链的核心主体。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施政府权责清单管理,明确政府责任范围和职能边界,适应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发展规律,搭建良好的支撑平台,营造有力的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环境。鼓励行业、协会等组织发展,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对政府创新政策指导与讲解、行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先进技能培训等作用。

第二,坚持拓展产业链、完善供应链和提升价值链。围绕主导产业关键缺失环节,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由流程升级向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转轨。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和集成技术,建立全球供应链,强化对整个产业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的有效控制,推动制造环节与服务环节互动融合。依托庞大的内需市场,鼓励本土企业反向收购跨国企业的营销、网络和品牌,推动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的攀升。

第三,坚持供给侧创新、需求侧导向和人才为本。既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升供给质量为核心,努力构建与产业发展环境特征、产业发展需求和城市功能相协调的产业体系。同时也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通过供给创新满足和创造新的需求,增强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将人才作为建设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核心资源,壮大人才队伍,提高职业素养,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能动性,尤其重视企业家精神的鼓励与支持,激励更多市场主体主动坚持创新,同时注重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弘扬,努力形成知识技能储备丰富、积极能动性强的劳动大军。

(二)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重点

从行业角度看,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须增量、存量“两手抓”。既要以“四新经济”为重点,促进增量优质,实现实业与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通过寻求新增长点提升供给质量与中高端消费,提高人力资本积累与创新实力,实现低碳发展与经济共享。同时,也要以技术改造为核心促进存量优化,要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具体而言,实体经济发展应积极贯彻“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求,推动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和绿色化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的“三个转变”。其中,制造业高端化的含义包括如下几方面:加紧改造传统产业技术结构,加强新兴产业扶持力度;围绕价值链升级,增加对研发创新的支持,重视塑造中国品牌,形成“中国制造”、“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品牌影响力;围绕市场链升级,落实“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发展策略,鼓励市场个体进入国际市场,更好地连接国际产业分工。制造业智能化的含义包括:鼓励工业化与信息化协同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通信及精密传感等先进技术,以提升制造业研发创新能力,实现制造企业生产与管理的智能化;重视物联网技术、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普及,实现制造工厂的智能化与数字化。制造产业服务化指的是,鼓励制造企业实现从单纯供应产品向供应整体解决方案及系统集成方向转变,延长企业服务价值链;重视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及经济共享,支持企业投资O2O、移动电子商务等发展模式,实现业态及商业模式的创新。制造产业绿色化的含义包括:鼓励集约型生产方式的应用,实现经济增长的绿色化与低碳化;强调经济循环发展的重要性,确保生产环节的节能环保要求得到贯彻落实,坚决去除落后的生产工艺或流程。

三、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任务措施

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有赖于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以形成合力。在中央层面,应注重通过顶层设计推动制、实体经济发展全国一盘棋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本着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坚持重点突出、统筹兼顾的原则,践行多种重大工程。极力发展与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紧密关联的产业领域,强调核心技术的开发与掌控,不断改进与完善产业链。

在地方层面,着眼妨碍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发挥制度优势,建立灵活高效的实施机制,动员各方面力量精准发力,构建支撑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生态。具体任务措施包括如下几方面。

第一,重构实体经济价值链。紧跟领导企业发展步伐,持续改进并完善专业化协作配套体系。在生产与市场环节一贯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以促进“中国创造”产品市场的形成与扩张。加强科技体制革新力度,贯通设计、生产、消费环节,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产业链体系的构建应注重领导企业的引导及中小企业的协同合作。在“抓大”上,坚持以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为核心,以大企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规模经济为重点,充分发挥领导企业的带领作用,实现现代产业分工体系的加速形成。在“促小”和“育微”上,坚持“梯度化培育、差异化支持”原则,坚持以“专精特新配”为方向,以“产业—企业—产品(技术)市场”为主线,实现中小微企业转型成长。

第二,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协作,建立合作研究所或产业研究院、产业经济服务与培训中心、竞争性情报系统、产业发展信息库等联盟组织。重视开展以企业为核心的委托研发、联合实验、创立合资企业、建立科技园区等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逐步展开对科技服务机制的革新,利用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平台共享、重点跨越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形式,围绕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中资源突破一批重点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战略产品。吸引国内外企业、高校院所和创新团队开展创新研究,加快科技研发的对外开放程度,打造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带动提升科技研发整体水平。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国际产能的机遇,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自建、合作、参股、并购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整合生产资源及产业价值链。立足本地区的产业资源,推动创新资源对接,建立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加强创新合作,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其组织技术创新合作、创新平台建设、技术转移扩散、人才联合培养等功能,重点打造一批运作规范、绩效良好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第三,创新实体经济多元融资模式。围绕载体提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项目开发以及中小企业融资等内容,鼓励并支持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模式,积极推出特色融资产品,促进银企合作和产融对接。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创新型、成长型制造企业更多的资金支持,有效促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构建小额贷款融资服务平台,着力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借贷难问题。依托政府引导基金,联合银行类金融机构、知名创投机构和社会闲置资本等以参股方式共同发起设立创业投资企业,从而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

第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构建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形成一支自主研发能力强、知识储备高、科技操控能力好的高层级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改进并完善高级人才工作环境,极力在知识交流、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满足他们的需求。重视政府、企业、学校三大机构对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的构建,以不断优化并拓展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巩固企业家与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创新型企业家队伍的不断扩大。依托职业技工学校强化企业技能性员工培育、培训工作,推动职业技术学校等院校和工业园区的互动合作。积极引导企业基于行业发展现状,结合各自发展要求,分阶段拟定企业人才招聘计划;积极加强与高等院校间的联系,采取“企业定单+定点培训+定向输送”等方式,巩固并扩大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有条件的地方可考虑构建专门的教育实训园区,通过引进先进的培训理念与资源,养成一批能有效适应并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技术研发与管理人才。

第五,打造高水平的产业发展环境。一是要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极力打造具有高效市场机制、灵活市场主体及适度宏观调控的经济体制,进一步弱化目录指导、市场准入、项目与供地审批、贷款核准等政府干预措施。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清理政府审批权限,加强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赋予市场主体更充分的自由。推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及其配套监管制度的完善,以相关制度和外部环境为保障,加大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的力度,发挥信用监管的作用,提高商事登记和市场监管的公信力,规范市场行为。要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以信息化手段改进政府运作流程,以互联网思维促进政府服务效率提升和职能作风转变。推进政务服务效能提升,推动行政无为问责、绩效面谈等制度常态化。建立工作流程信息化动态监管、任务督办等工作平台,探索建立行政行为调整、纠错机制。二是积极倡导和促进公平竞争。高效整合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实现产业政策公平性与竞争性审核的标准化。建立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及侵权处罚机制,巩固行政执法与司法间的联系,强调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的重要性,及时改进并完善知识产权维权体系。建立健全市场统一的监管体系,及时革新垄断行业价格,实现市场公开公正。要平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及时调整或清除具有所有制歧视的政策规程,做到在工商登记、项目与土地审批、投资补贴与贷款、税费征收、供水供电、人才引进等方面对国民实行同等待遇。

猜你喜欢

协同体系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京津冀协同发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经济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