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诗的诞生和发展
2017-11-13李标晶
李标晶
散文诗研究
纪念中国散文诗一百周年特稿
中国散文诗的诞生和发展
李标晶
在纪念中国散文诗诞生100周年的时刻,受中外散文诗学会的委托,回顾中国散文诗的诞生和发展的历程,作为散文诗的研究者,我感到非常荣幸。我的回顾分三个部分:一、是中国散文诗的诞生;二是中国散文诗的百年进程;三是对中国散文诗发展的几点期待。
一、散文诗的诞生
中国散文诗是我国新文学文体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它的发生、发展和臻于成熟是和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同步行进的。散文诗作为一种文体类型在“五四”时期传人中国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同时又是文体内部运动的必然结果。
首先,“五四”以后的中国,具有产生和催化散文诗发展的条件。“五四”新文化运动,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对外来文化的迎纳气魄,它对世界文化采取的是整体性认同的态势。散文诗作为外国文学中的一种新的文体,引起新文学倡导者的注意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散文诗在中国的出现,也是文体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面对新的斗争、新的生活、新的思潮、新的感情,传统文学的语言形式和文体形式都不适应形势的要求,需要新的形式加以表现。新文学倡导者正是适应形势的要求而推进文学革命的。刘半农在《新青年》1917年5月号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文中提倡“增多诗体”,“于有韵之诗外,别增无韵之诗”,并介绍英国有“不限音节不限押韵之散文诗”。这可以说是第一次从外国输入了散文诗的概念。
“散文诗”这一体裁名称的出现与外国散文诗的译介相关。1915年7月《中华小说界》第2卷第7期登载了刘半农译的屠格涅夫的4首散文诗,这是外国散文诗作品的最早译介。而散文诗这一概念,则最早出现在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5期上。留学过法国的刘半农译了印度歌者拉坦·德维的《我行雪中》,称它是一篇“结撰精密的散文诗”。《我行雪中》发表后,《新青年》又发表了刘半农译的泰戈尔、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此后,在《新青年》《时事新报·学灯》《晨报副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报纸杂志,陆续发表了波特莱尔、王尔德、泰戈尔等人的散文诗译作。这些翻译介绍意在学习外国散文诗人的创作实践,寻求适合人们审美需求的新的文体形式。
中国散文诗早期作品,从形体上受外国散文诗的影响,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又从创作思想上影响着散文诗作家,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散文诗。他们的散文诗创作实践,既是对旧有的文学形式的反动,同时又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中汲取比喻、象征、暗示、时空交错、人物错位等意象组合方式,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旧诗词中去挹取章法、形象和意境,以致带有从诗词脱胎来的痕迹。
二、中国散文诗的百年发展
中国散文诗大体经历了“五四”前后的尝试期、二三十年代的发展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后十七年和新时期以来五个阶段。
(一)早春的萌芽——尝试期散文诗
中国现代散文诗是沐浴着“五四”的时代风雨破土而出的,它伴随着新诗的发展出现于中国文坛。“五四”诗歌革命与文学革命同步。文学革命一方面致力于理论建设;另一方面,首先从诗歌领域向旧文学发动猛烈冲击,新文学的倡导者企望着诗歌这个被封建文学盘踞几千年的领域彻底改观,这样才能使整个文学园地面目一新。最早的白话诗如胡适1916年写的《蝴蝶》。这首诗虽然是白话,但仍带有从旧诗脱胎来的痕迹。到1918年1月,《新青年》4卷1期发表沈尹默、刘半农、胡适等人的9首新诗,就有了较大改观,已经摆脱了《蝴蝶》那样的皈依音韵和整齐句式,而是句子长短随意,韵脚也较为灵活。尤其是沈尹默的《月夜》更引人注目。这首小诗只写了秋风瑟瑟,寒月铺光,人与高大的树并肩而立却不曾依附的景物和情怀,没有直说其意,却暗示了“五四”时期流行的人格独立的思想。从形式上讲,这首小诗字句长短参差不齐,不经意于韵脚安排。1922年北京业余读书团体北社编辑出版的《新诗年选》里,在《月夜》一诗下面附有署名“愚庵”的评语,认为“这首诗大约作于1919年的冬天,在中国新诗史上,算是第一首散文诗。其妙处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在《新诗年选》后面附录的《1919年诗坛略记》中也说:“第一首散文诗而兼具新诗的美德的是沈尹默的《月夜》。”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诗歌评论中第一次把“散文诗”和具体作品联系起来。据此,有人认为《月夜》即中国现代诗坛的第一首自己创作的散文诗。这首诗用散文句式来描绘一个诗的境界,是一首散文化的白话自由诗。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白话诗在实现诗体大解放中进行着大胆的探索;同时,把《月夜》当作散文诗,体现了人们“增多诗体”的努力,也说明对独立意义上的散文诗文体的把握和驾驭还远未成熟。
在中国现代散文诗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的发展历程中,应该记下刘半农的功绩。他的“增多诗体”,“自造,或输入他种诗体,并于有韵之诗外,别增无韵之诗”(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新青年》1917年5月。)的理论主张,对散文诗起了催生的作用。他积极从事诗歌的创作实践,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诗歌创作尝试。他说:“我在诗的体裁上是最会翻新花样的。当初的无韵诗,散文诗,后来的用方言拟民歌,拟‘拟曲’,都是我首先尝试。”(刘半农:《扬鞭集·序》。)
刘半农是散文诗处女地的辛勤垦荒者,从1918年起就先后发表过几首不成熟的散文诗。
从事散文诗创作尝试的还有沈尹默、鲁迅、沈兼士、胡适等。
(二) 现代散文诗的初次繁荣(五四时期——20年代中期)
“五四”前后发生的激烈的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在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深处引起一场风暴。这种东西方文化撞击所带来的心理冲击波,是任何其他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所无法感受到的。“五四”高潮很快过去了,但它在每个知识分子心中引起的心灵震颤却远未结束。浓重的黑暗现实像一根无形的鞭子,把曾经为“五四”狂潮的冲击而振奋的知识分子无情地驱入阴沉死寂的圈地。他们当中,有的踩着时代的节拍,在新的曙光照耀下,依稀看到前面的路虽充满荆棘但也不失光明,他们对美好的理想仍充满热切的向往,同时也努力调整步伐,力求冲刷自己身上的浊气,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有的在“五四”浪潮中汲纳了西方个性主义思潮。个性解放的思想观念,把自我从封建社会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获得了个性意识的解放。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一种“特立独行”的孤独感,产生一种“梦醒以后无路可走”的心理彷徨,产生难以排遣的苦闷。面对苦闷与彷徨,他们有的大声疾呼,想冲破这苦闷的陷阱;有的则退入内心,在心造的幻影中求得片刻宁静;也有的以黑暗的现实为泄愤的对象,用或激昂或冷峻,或直露或隐曲的文字,鞭笞现实的丑恶。总之,这是一个构成知识分子剧烈心理冲突的时代,有苦闷,有焦灼,有希冀,有梦幻。这种种思绪都需要用比诗歌更细腻,比散文更浓缩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因此,长于抒情又颇具容量的散文诗,就成为许多作家抒写内心世界的理想形式。他们把自己内心难以言传的复杂心态,把他们对现实的深切感受都化作一首首散文诗作,迎来了自“五四”高潮直到20年代中期中国现代散文诗创作的繁荣局面。值得一提的:
一是以瞿秋白为代表的表现对理想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的散文诗
二是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散文诗
如周作人、冰心、朱自清、王统照、徐玉诺、许地山、王任叔、徐雉等。
三是浪漫抒情与苦闷的象征——郭沫若、徐志摩等的散文诗
在20年代的散文诗坛上,还有以郭沫若、王独清、徐志摩等为代表的富有浪漫气质和以焦菊隐、于赓虞、马国亮、于成泽等为代表的带有感伤色调的散文诗作。
四是狂飙、莽原作家群的散文诗
如高长虹、向培良、尚钺、高沐鸿、韦素园、韦丛芜、朱大枏、台静农 戴敦智、向培良、李霁野等。
狂飙、莽原作家群是一群涉世未深、思想激进,但有失偏激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感受着社会黑暗的重压,又无路可走。他们把对人生经验的某些感受,借助想象化为散文诗。他们对黑暗的旧社会常表现出与之决绝的极端态度,但他们对黑暗势力的抗争却缺乏力度和厚度。这使他们的某些作品带有主观随意性,给读者的解读带来一定困难。
五是散文诗创作的丰碑——《野草》
《野草》既是中国现代散文诗草创以来的一次总结,又为以后乃至今天的散文诗创作开辟了道路。
《野草》把散文诗的“内形式”所包含的灵魂内省、情感宣泄、哲理思辨融为一体,以重大题材和“人”入诗,赋予散文诗以深刻的时代历史内涵。像鲁迅把社会灵魂内省与个人灵魂内省紧密契合,把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与主观世界的探险融为一体,通过心理世界的挖掘折射出社会人生深广内容的作品是不多见的。
在表现方式上,鲁迅的《野草》使用变形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创造出千变万化、奇谲怪诞的意境,在朦胧迷离的艺术氛围中,传达出诗人主观心像的复杂图景,让人洞悉他内心难以言传的苦闷、彷徨和内心搏斗的轨迹。
(三)中国现代散文诗的曲折发展(1927年——抗战爆发)
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是中国散文诗曲折发展的时期。迅速发展又倏忽失败的大革命,给人带来迷离莫辨的困惑感。失去前进方向的知识分子重又陷入苦闷彷徨之中。随之而来的白色恐怖,使不少活跃一时的散文诗作家没有可能再用散文诗的形式抒发自己抑郁的情感。
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提倡文学的现实战斗精神。散文诗这种曲折地抒发诗人心曲的形式也显得与形势不相适应。由于社会原因,散文诗的抒情内容逐渐改变了20年代中后期的忧郁苦闷情感和颓废情绪,现实主义得到弘扬,散文诗作者普遍由关注个体人生转移到关注群体社会,比较注重散文诗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宣传教化职能。但是有的散文诗同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贴得太近,影响了散文诗文体的完善和艺术的发展。此期散文诗不如20年代形式多样、风格众多,从整体上比较,优秀散文诗人诗作的数量都少于第一次热潮。二十年代的一些散文诗大家都不写或很少写散文诗。散文诗文体开始由散文化的诗向诗化的散文发展,甚至分化为纯正的散文诗和非纯正的散文诗,前者使散文诗文体更加完善,后者根据文体的自觉性原则和随着作家的主观愿望,分别向叙事文体、议论文体和抒情文体转化,最后逐步被叙事文体,如(散文)、议论文体(如杂文)、抒情文体(如诗)合并。如周作人写小品文,朱自清、茅盾等人写抒情散文,鲁迅写杂文,徐志摩等人完全写诗。倒是一些离时代主潮较远的年轻作家,如何其芳、李广田、缪崇群、丽尼、陆蠡等,运用散文诗的形式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细微的感情,表现自己不满黑暗、不甘沉沦又找不到出路的时代苦闷。在散文诗的形式上力求精致创新,促进了散文诗艺术的发展。
(四)为民主自由而呐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的散文诗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的历史和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光明与黑暗交接,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时代。动荡的时代使作家的情感积贮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色彩。特殊的时代,拓宽了散文诗的领域。散文诗适应形势的需要,肩负起了反映时代情绪的新使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沦为“孤岛”的上海,聚集着为数不少的进步作家,在危急的形势下,在相对自由的空间中,散文诗创作勃兴,形成热流。其主要散文诗作家有王统照、唐弢、师陀、林英强等。
“孤岛”散文诗作者的散文诗有较强烈的主体心灵色彩,抒发的是特定时空中的独特感受。他们表现的主体心灵是社会灵魂和个人灵魂的双重叠现。帝国主义的侵略铁蹄和社会的黑暗,使他们感到压抑。身陷“孤岛”,言论行动又受到限制,使他们感到焦虑、苦闷,思想上充满积极与消极、追求与失望杂陈的复杂状况。他们把这些最个人的思想情感化作一首首散文诗抒发出来,就既抒发了主观情思,又折射了时代面影,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这与那些直面现实的政治风云,世道人心和文坛鬼魅的匕首投枪式的“鲁迅风”杂文,恰好构成了“孤岛”进步文化人身处逆境坚持战斗的完整英姿。他们面对强敌,英勇不屈,反省自身又不时袒露出内心深处的种种情思。如果说杂文主外,那么散文诗就是主内,内外结合,形成了“孤岛”文学壮丽多彩的风景线。
(五)中国当代散文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散文诗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大体上形成了两次高潮:50至60年代初和80年代以后的新时期。
1、五六十年代的散文诗
和40年代散文诗的抨击黑暗向往光明的主题明显不同,50年代散文诗的基调是明朗的,充满着对新生活的歌颂。先后出现于文坛的柯蓝的《早霞短笛》和郭风的《叶笛集》,为我们吹响了新时代散文诗闪烁着亮色音符的笛声。虽然都是笛声,吹奏者的审美趣味不同,带给人的审美感受也迥然有别。柯蓝的笛声刚健清新,有一种阳刚之美,给人以启迪和陶冶;郭风的笛声悠长而飘逸,有阴柔之美的精魂,让人尽享大自然的温馨。《早霞短笛》在两年内重印3次,《叶笛集》于1962年修订重版,其中《叶笛》一章选入一些大专院校的补充教材,这些都说明它们在当时形成的影响。
50年代著名诗人冰心、闻捷和作家刘北汜、汪曾祺等,也先后加入散文诗创作行列。还有中青年诗人李耕、刘湛秋、许淇、徐成淼等。最引人注目的是流沙河的《草木篇》和艾青的《养花人的梦》等针砭时弊的散文诗。在艾青浩繁的诗卷中,有4章散文诗格外引人注目。那是1956年创作的《养花人的梦》《画鸟的猎人》《蝉的歌》《偶像的话》。这几章散文诗经过几十年的时代浪涛的冲洗,仍然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充满深邃的哲理。
1963年到1977年,是中国散文诗的低谷期。从“政治挂帅”到疯狂的“文化大革命”,散文诗被视为文学的另类,小资情调的传声筒。掀开中国散文诗的出版史,这14年是空白。
2、新时期以来的散文诗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给散文诗的创作繁荣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散文诗学会、散文诗报、散文诗丛书,纷纷出现。有相当一部分诗人从事散文诗的创作和探索。经历了民族的灾难,诗人对现实和历史的思考更加清醒和深入。散文诗既有对阳光和大厦的礼赞,也有对黑暗和丑恶的诅咒;既有爱的热烈诉说,也有痛定思痛的回忆;有抑制不住的欢乐,也有真诚的苦恼和忧虑。散文诗的题材开拓有了长足的发展。有重大社会政治性题材,也有爱情友谊方面的题材;既有英雄精神的赞歌,也有普通人心灵的诗意抒发;有理想、幻想和憧憬的描绘,也有现实和历史生活忠实的抒写。多种题材的展现,体现了生活的复杂多面性,以及情感、想象的丰富性。
诗人对散文诗的文体驾驭更加自觉,并不断进行新的探索。诗人大胆深入内心世界,把作品作为精神的自传、心灵的独白。对“内宇宙”的大胆坦诚的展示,超越了个人命运的顺逆而与当代生活取得同步。散文诗的意象营造也由单纯趋向繁复。诸如通感、跳脱、变形、象征、暗示、意识流以及蒙太奇结构手法等现代化的表现手段使散文诗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形态都有了新的变化。散文诗的体式也大为丰富。不仅有短篇,也有了中篇、长篇散文诗;还有散文诗组诗、绝句式散文诗等。散文诗的风格也趋于多样。
自1979年开始全面复兴的散文诗,思想内容从战歌(四十年代)式的鼓吹,赞歌、牧歌式清唱(五十年代以郭风、柯蓝为代表)转向对历史和革命的反思。散文诗的哲理内涵进一步转向对人性多面复杂、存在的悖论荒诞作多视角、多层次的探索和阐释。
因此,如果我们说自70年代末开始,中国散文诗实现了向散文诗美学品味的回归,倒不如说中国散文诗实现了向现代性的回归,中国终于从政治意识形态的虚妄状态中重新回归现代化的轨道。由以往单纯的赞美走向对于历史、时代、现实的艺术思考,并努力突破特定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写作模式,在形式、技巧和语言方面,积极探索这一文类的新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作人数的剧增。从1979年开始,中国内地散文诗创作队伍迅速扩大,除柯蓝、郭风、流沙河、许淇、王中才、徐成淼、刘湛秋、李耕等五六十年代即已闻名的散文诗作家之外,陈敬容、刘北汜、莫洛等40年代就已成名的老作家“归来”之后也写了不少好作品,新时期作家群包括一大批创作散文诗的新秀出现,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散文诗作者和出版散文诗个人专集的诗人群体更加庞大。
二是散文诗阵地的拓展。新世纪以来,各种报刊、选集、诗集、专辑、专页、专号日渐增多,为散文诗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阵地与平台。新世纪(2000年)以来,国内每年出版发行的文学年选文集,都有单独的散文诗年选专辑出版。一系列散文诗集的出版,为广大散文诗爱好者提供了阅读、欣赏、评论、交流资料,也预示着散文诗正走向“新的一天”。
1986年1月,湖南益阳邹岳汉创办中国文坛有史以来专门刊载散文诗作品和散文诗理论研究文章的《散文诗》杂志。
1992年1月,海梦先生自筹经费在四川成都创办了双月期刊《散文诗世界》,开始时,没有申请到正式的刊号,直到2003年3月终于获得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统一刊号。海梦先生对散文诗事业的执着,为实现散文诗的辉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在国内实际形成了以湖南益阳和四川成都为散文诗的重镇。
随着散文诗文学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报刊意识到了它的市场潜力,多家媒体都开辟散文诗专版、专页或专栏。
21世纪中国进入了网络时代,出现了一批散文诗网站。
三是散文诗学术团体应运而生。
1984年5月13日,中国散文诗学会在北京成立。中国散文诗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散文诗的创作和研究成为了有组织的活动,使广大散文诗爱好者有了栖息地,也为散文诗繁荣提供了保障,随后各地的散文诗分会相继成立。
1989年4月12日,中外散文诗研究会在牡丹江市成立。
1990-2006年10月8日,中外散文诗学会在四川成都成立。
四是散文诗评论和理论探索的衍进。
新时期以来,散文诗理论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可以很容易搜索出有关散文诗的理论文章,从它们发表的时间的密集程度,可以推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散文诗的发展现状。
专著出版方面,蒋登科的《散文诗文体论》、张彦加的《散文诗新论》、本人著《20世纪中国散文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黄永健著《中国散文诗研究—现代汉语背景下一种新文体的理论建构》等先后出版。
新时期以来散文诗创作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有反映当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的散文诗人刘再复、徐成淼、李耕、刘虔等。他们的散文诗有对人生的哲理沉思;有对现代意识的追求;有对人类命运的深沉关注;还有对民族历史的知性反思。
有善于对自然意象的诗情把捉的散文诗人,如刘湛秋、耿林莽、邹岳汉、王志清等。他们有的表现对自然物象的现代感悟;有的把主体深深投入宇宙,以心灵感应万象,感受自然深处的律动,谛听大自然每一声亲切的生命脉动,演奏出震魂荡魄的宇宙交响;有的钟情于山水文化,寻悟自然真趣,体感文化神韵。
有军旅散文诗人如纪鹏、王宗仁、峭岩、王中才等。以他们开放的视野,搜奇揽胜,在浓缩的篇幅之中,留下了乡思之情、异国风光、戎马生涯和人生哲理、现实生活等色彩斑斓辽阔宏大的大千世界剪影。
还有郭风、江边、吴珹、佟希仁、王野的儿童散文诗创作。他们的儿童散文诗,顾及儿童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特征,抒发儿童心灵深处的情思,既有儿童天真的幻想、稚拙的童言、美妙的童趣,又从儿童的感觉出发,多方面突出儿童的特点。诗人以诗心童心营造了爱与美的儿童世界。诗人们善于通过对儿童心理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对儿童生活中常见物象的描写,生动再现儿童的所见所闻、摹写儿童的所思所想,并进一步地从中捕捉教育的契机。
在新时期的散文诗创作中不乏新体式的创造者。如许淇常常将他擅长的绘画艺术,融入散文诗创作中,使他的诗作具有画的色泽和神韵。他用多彩的画笔描绘出一幅幅山水画。生活之美,情感之美充溢其中,如鱼游春水,鸟飞蓝天。他的散文诗在描写上有很强的绘画性,他长于运用色彩,寥寥数笔便可以勾画出一幅优美的图画。经过十年的耕耘,许淇将他的《词牌散文诗》奉献给文坛,这是他拓展散文诗表现领域的又一个尝试。词牌散文诗并非依词律写诗,词牌不过提供一个意境,一种契机。内容上注意与词牌或古代词作有某种联系,可以从中感受到相当浓郁的中国古代诗词韵味;同时又不粘滞和泥古,而是以现代生活为源泉,开辟新的表现天地,在词牌中注入现代观念、现代意识,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悟。
八九十年代的散文诗还出现了报告体散文诗。《散文诗报》经常刊登这一类文体。
同时还出现了新潮散文诗,一些青年散文诗作家的作品。他们在立意构思手法等等,借鉴西方现代派的东西,与传统的散文诗迥然有别。他们开拓了散文诗的审美空间和辽阔境界。
还有一种杂文体散文诗,有深邃的含意和启迪人们的哲理。
书信日记体的散文诗如郭风的《北戴河日记》等也已涌现。
还有如钟声扬、彭燕郊对长篇散文诗的开拓。
其他如王慧琪、陈慧瑛、敏歧、屠岸、张长、楼肇明、海梦、雷抒雁等散文诗人,也都以自己优美的诗篇,为新时期以来的散文诗增光添色。
新世纪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70后、80后、90后的青年散文诗作者,加入到散文诗创作的行列中,为中国散文诗的发展和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限于时间和资料,不能一一介绍了。
三、对中国散文诗发展的期待
散文诗该向何处去?我以为:
1、坚持以诗为本,注重博采众长。
这就要准确地把握散文诗的文体特征。
散文诗文体上和诗与散文的混乱,导源于散文诗文体概念的模糊性以及各种文体分类方法和分类术语的含混所产生的文体界定概念、界定范围的混乱。韦斯坦因说过:“从理论上说,体裁应该被看作是建立在外形式(特殊的韵律和结构)和内在形式(态度、情调、目的——更粗略地说,题材和观众)之上的文学分类……从二者结合的角度来确定文学类型。”(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第123页,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我们可以循着这样的思路来论述散文诗的文体特征。
外在形式特征
散文诗的外在形式特征是“散文形”。就是说,构成散文诗的字、词、句、段、章的形体排列形式与散文相近。散文诗和诗不同,它不要求句式统一、排列整齐;也不要求押韵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而可以像散文那样不分行,篇无定段,段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长短结合,整散并用;文笔自然流畅,给人洒脱奔放、舒展自然的美感。但散文诗毕竟是诗,所以严格地说,它的外在形式与散文又是有区别的。在行文上,散文有“形散”的特点。只要主题需要,散文可以无拘无束地自由抒写;而散文诗不允许像散文那样任意纵横笔墨,行文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散文诗只是在外在形式上与散文相近,而不完全相同。
散文诗在外在形式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篇幅短,体态轻盈而精巧。
散文诗要求高度凝聚,语言就要求精练,因此篇幅短小。散文诗的题材一般比较窄小,主题也不很重大,它集中、凝聚地反映生活,抒写作家的主观情绪,带有极强的浓缩性。它所捕捉和选择的是最有特征、最激动人心的、最能点燃读者心灵之火的物象的细节,创作出一种诗的意境,表现出生活的诗情画意。散文诗所描写的是生活中的小镜头、小场景、小画面,所抒发的是稍纵即逝的小感触,或是思想上的一闪念,兴之所至而萌发的心灵的一缕游丝。这种题材内容决定散文诗的篇幅短小。再加上散文诗所抒发的是强烈的情感,它的流程具有瞬间性。在艺术表现上,更注重从细处着眼,为使诗意凝聚,很少浓墨重彩的铺陈叙述,更注重“形虚而神凝”“形遁而神现”的写法,化丰腴为平实,常常是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这就限制了散文诗的篇幅。
散文诗的内在本质是诗
散文诗是以抒情见长的文体。诗和抒情散文也是抒情文体,在艺术功能上,散文诗有哪些区别于诗和抒情散文的地方呢?波特莱尔说,散文诗这种形式“足以适应灵魂的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这一论断抓住了散文诗抒情的独特性。“动荡”、“波动”、“惊跳”等情绪体验,是人们飘忽不定、流动回旋、动态的心灵现象。这是散文诗在抒情上的特长。它最适合表现的是人们意识的流动情景,捕捉变幻不定的情绪波流,神秘莫测的心灵振荡,扑朔迷离的情感火花。它比诗和抒情散文表现出了更充分、更细腻的心灵律动,显示出更强烈的主体心灵色彩。散文诗的固有抒情个性并不会影响散文诗获得重大社会历史内涵的。表现个人灵魂的散文诗能否体现出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取决于散文诗作家是否具有崇高的人格精神,恢弘的胸襟抱负和对社会人生的精深体认。因此,散文诗作家应该把抒发富有时代底蕴的深厚的个人情感作为自己艺术追求的目标。
在意境的创造上,诗和散文诗具有本质的一致性。但是,对意境的创造,诗和散文诗又有方法上的差异性。诗歌可以用情随景生,寓情于景,缘情写景,景略情浓,情景分列等等方式,用比兴、议论造境等等方法创造意境。而散文诗排斥比兴和议论造境等等方法,主要采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创造意境,采用对客观景物的实际描写,造成想象空间。
散文诗的诗意还表现在作品浓郁的内在韵律上。这是诗人情绪的自然消涨,随着诗人情绪的波澜起伏而自然流淌,它不加修饰的咏唱,自有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散文诗在内容表现上的特点
散文诗具有哲理美。缺乏哲理感不可能产生出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散文诗哲理美的特征,首先是由于它所表现的对象是富于哲理的现实生活。自然与社会万物都蕴含着哲理,作者的主观意识和万事万物碰撞所闪现的火花就是哲理。
其次,哲理美和散文诗把握和表现生活时所具有的独特角度和艺术特性也分不开。散文诗主要是以表现作者在生活中由于某些事物、某种情景的所感所触而生的思想感情为主的,而有所感是作者在散文诗创作过程中取材立意的出发点。作者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就在探究生活的底蕴,并把自己的哲理感悟,渗透在对美好事物的描绘之中,借以展开一种深沉的哲理思索,产生启人心智的思想力量。所以,哲理思索是散文诗立意和构思的凝光点。如果说诗以纵向流动的“线”来勾勒形象,散文以横向流动的“面”来描绘形象,那么,散文诗就以凝聚了“线”和“面”的“点”来铺展形象。这个“点”就是从形象的画幅中所提炼升华出来的哲理。透过这个“点”,被它所折射的社会生活和诗人内心生活的图画凝聚到一起,形成无比高远的理性世界。
散文诗的哲理美,不是抽象的议论、空洞的说教,它必须具备如下美的质素。
(1)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哲理内涵相融合。
(2)散文诗的哲理内涵只有从作者所描绘的景物或事物中自然流淌出来,才具有美感。
(3)散文诗的哲理内涵只有是作者的独特发现时才具有美感。
(4)含蓄蕴藉地表达哲理,才会产生美感。浅白直露是散文诗创作的大敌。作者要善于把对特定景物画面所触发的感情、意念,升华为哲理的高度进行艺术概括,然后把这种哲理感悟融化在艺术形象之中,不作暗示,不露痕迹,形成气韵悠远的返照画面的哲理闪光。这样的散文诗才充满哲理的美感。
散文诗的结构特征
散文诗采用跳跃式结构。这种跳跃式结构实质是诗人内在情感流向的外化形式。当诗人由于外物的刺激,情感达到白热化的时候,诗人从自己的视觉心理和情绪定向出发,按照生活的逻辑与思维的律动,自由地切割空间、剪辑时间,让时间跳跃组接,让空间跨越,随时转换视角,造成意象的纵向、横向和交叉流动,从而形成断裂、突变的飞跃式结构。这样,散文诗就打破了“场景加描绘加理念”的模式,诗人情感的快速流动和激烈动荡的大跨度飞跃,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留下广阔的想象天地,造成空灵感。
散文诗的结构与诗和散文有什么不同呢?“诗是以‘线’抒写生活的,散文是以‘面’反映生活的。散文诗呢?它应该是以‘点’来折射生活的。”(陈元麟:《散文诗的系统分析》,《当代文艺探索》,1986年创刊号。)因此,散文大都有线索,有时空长度;而散文诗则毋需线索,常常由诗人情感燃烧的那一点辐射开来,而内在情绪则形成环环相生的情感冲击波,以此扣动读者的心弦,从而进入诗的境界。
散文诗的表现特征
散文诗与诗的不同之处在于散文诗经常运用描述和议论的表现手段。散文诗的描述手段也与散文有着明显区别。散文诗的描述性从属于抒情性,它的状物、写景、叙事无不渗透着情韵,目的并不在于再现人事景物。在散文诗中,客观事物只有化入了主观情感意绪,成为心境象征的时候,才有描绘的意义。抒情散文也要表现主观情思,但往往是在客观描述基础上的联想升华,它通过描述,再现的是客观的状貌、情态。由于散文诗与抒情散文的这一点不同,所以,虽然它们在构思立意上都注重托物寄情、借景抒情,但散文诗更注重主体情思浸润下的象征描述,而抒情散文更强调忠实于客体景象。散文诗的描述依据的是主体情思的演进轨迹,它以灵活自由的跳跃性笔触对客体景象进行勾勒,而抒情散文的描述更为绵密周到,依据客观景象的逻辑关系展开叙写。基于此,散文诗比散文虚一些。所谓虚,一是在进行细节描写与情节叙述时,不能像散文那样细致、详尽,而应该提炼得单纯一些。二是散文诗的描述不像散文那样进行过程性的叙述和描写,拒绝场景的客观临摹,它通过细节的编织、情绪的渲染,创造意境和艺术气氛,诉诸于读者的想象,由此获得美感。
散文诗也允许议论成分的适当介入。散文诗作为“诗”其“诗意”可以表现为情韵,也可以表现为理趣。散文诗中的议论和诗中的议论一样,必须伴随以诗情,议论性和描述性是扭结在一起的。散文诗有了议论,常使作品获得理性深度和思想魅力,使其具有哲理感。
散文诗的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不仅把诗和散文的表现手法运用于散文诗,还吸收其他文学艺术成分,如绘画的丰富多彩,音乐的美的旋律和悠扬的节奏,电影中的蒙太奇,小说中的意识流等。运用较多的除了叙述、描写、抒情等,还有象征、隐喻、暗示、烘托、变形、幻化、通感、断裂、铺垫、反衬、对比、白描、拟人、夸张等。
散文诗的语体特征
散文诗的语言是诗人情感的物化形式。它除了表象功能外,还有表情功能,这使散文诗的语言成为传达诗人情感态度和审美意象的工具。诗人要想把自己的情感形态生动、准确地传达出来,就必须借助于与内在情感动态结构相同的情感语言。这是因为:散文诗语言具有表现性、描写性、精确性、多义性和灵活性的品格,因此,它具有词的组合的无限性和修辞手法的丰富性;散文诗的语言与意象的酝酿、组织同时进行,因而意象与情感处于同一动态结构,语言就自然地传达出内在情感的发展过程。具体地说,散文诗的语言特征是:
(1)简洁而又疏放。
(2)跳跃而又绵密。
(3)散文诗语言的韵味。散文诗语言的韵味一是体现在含蓄隽永;二是指内在的节奏、韵律。实际上它不只是语言的问题,还包含着内容的因素,只不过,语言的韵味是内在诗情的外化而已。
含蓄隽永来自语言的凝练,纸短言长,耐人寻味,富有韵味美。
散文诗也应该有节奏,没有节奏就有流于一堆散漫的词藻的危险,不能称为诗。散文诗的节奏和韵律,赋予诗一种特别的音乐美,给读者抑扬顿挫之感。在使用复唱和复沓的诗篇里,这种音乐美越发鲜明,给人一唱三叹,往复回旋的韵味美。
总之,散文诗既不是散文的诗,也不是诗的散文。它是具有完整性、特殊性、独立性的文体形式。
坚持以诗为本,就是要坚守散文诗的诗性特质,强化散文诗的文体自觉,划清与抒情散文的文体界限,从“亦诗亦文”、“非诗非文”的迷雾中突围出来,让散文诗真正回归诗歌本体,改变当前有些散文诗创作混乱无序的状况。
2、确立精品意识。
散文诗要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精品说话,提高精品意识。什么是精品散文诗。首先经典散文诗的题旨和内容,无疑应该深深植根于民族和时代的生活与文化之中,应该积极表现这个民族和时代的现实景观与精神风貌,由此构成一种历史镜鉴和社会良知;第二、经典散文诗应该承载强健丰沛的人性内涵,善于表现复杂曲折的精神轨迹。其笔墨所致,既可以照亮人性最幽深的洞穴,也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草滩。一首经品散文诗不啻于精彩细密而又变化有致的精神图谱,足以让世代读者感同身受,最终认识和提升自我。第三、精品散文在“说什么”和“怎么说”两个方面,必须具有强劲的原创性。就前者而言,它应该为民族和时代提供崭新的视角与话题;依后者而论,它能够让读者惊异地发现,散文诗还可以这么写!进而领略表达的智慧和语言的美丽。而所有这些随着时光的推移,还会繁衍出新的言说主题和话语方式,直到无尽的将来。
散文诗要突破,必须在创作题材上追求多样性,创作风格上追求独特性,要坚持豪放与婉约并重,坚持凝练与舒放并重,坚持尊重传统性与弘扬现代性并重,坚持内涵拓展与体式创新并重,以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有益于人心、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新的华章!
(因版面所限,在保持本文相对完整性基础上,编者作了一定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