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之心,智库之魂
2017-11-13本刊编辑部
⊙ 本刊编辑部
实业之心,智库之魂
⊙ 本刊编辑部
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从而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步伐。李克强强调:“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近年来,在李克强总理召集的各级经济座谈会上,来自企业家与专家学者两个层面的声音,日益呈现汇集交响之势。“让中国企业家发出应有的声音”与“加紧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基本共识。
在金融家垄断话语权的时代,工业与制造业作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世界的“根”与“本”,如何防止实业的空心化成为迫在眉睫的全球性经济课题。而智者前瞻,智库谋远!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号角声起,激荡着各界学人久已有之的报国宏志,也昭示着一个发展中大国汇聚民智、科学决策的信念与胸襟。
本刊2017年第4期推出“中国智慧&中国制造”专题,精心选取中国当代经济时潮中有代表性的三位实业家与三位理论家,静观他们人生的风云际会,倾听“坐而论道”与“起而行之”的两种命运交响乐。
高焱的《鸿鹄泅渡 北归家国——记中国经济智囊林毅夫》一文,将林毅夫从“台湾明星军官”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的传奇经历娓娓道来,他坚持经济学之本是“经世济民”的“实用科学”,他的智囊之魂是对一个统一中国奉献一己力量的历史责任感。
林金壹的《李稻葵:一代才俊,高瞻远瞩》一文,揭示了作为当代中国著名经济学者的李稻葵,在公众空间一方面以理性彰显态度,一方面用智慧引领后辈,其身为知识分子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值得国人铭感谨记。
唐依澜、赵莹的《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记经济学家华生》一文,挖掘了对当前中国证券市场较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华生身上所具有的精益求精、专注于一事、力求尽善尽美的工匠精神。
刘懂礼的《“以心为师”——宗庆后的登顶与坚守》一文,讲述了宗庆后从家族乃至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获取了九折而不悔的独特精神气质,淡然接受一切苦难,以心为师,坚韧豁达,建立娃哈哈品牌并努力从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的艰难历程。
孙睿的《斯人如斯:任正非》一文,通过描摹任正非的生命轨迹,总结了华为从一家小型中国民营企业成功突围,成为世界顶尖通信设备供应商的经验与意义,即以制造业为核心,以技术研发为信仰,几十年纯粹坚韧,始终如斯。
余玮的《董明珠:格力的“珍珠”》一文,讲述了董明珠以一位36岁的基层销售员起步,一路倔强打拼,坚定以技术塑造品牌的信念,从“掌握核心科技”到“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致力于把“格力”锻造为百年企业,让世界尊重中国制造业。
三颗实业之心,三朵智库之魂,这六个人的人生经历几乎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浓缩版。走进个人历史的一个个切入点,仿佛就能看到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那些闪闪发光的片段。当林毅夫站在都江堰边,发出“听那滔滔的水声,真让我有大丈夫若不像李冰父子为后世子孙千万年之幸福贡献一己之力量,实在有愧此生”之叹,读来直击人心。
点滴之水,融入江海,方不致枯竭;一己智慧,系于家国,才可济天下。惟愿“经世济民”,“心喜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