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有权利说他们太脆弱
2017-11-13桃怼
文-桃怼
谁也没有权利说他们太脆弱
文-桃怼
心灵的痛苦与生理、
社会的痛苦同样真实。
你为他们做过什么吗?
大四女生小曹从南京到厦门面试,把含个人证件的行李落在了出租车上。寻找时司机说没有捡到行李,随后调取监控发现,行李就是司机叫人拿走的。最后行李被找回,而小曹的面试发挥失常,返校的第二天就坠楼身亡。这事爆出后很快引起关注,各媒体公号纷纷转载,每则转载下面的网友评论数量都十分可观。翻开其中一则转发较多、获得点赞第一的评论,内容简洁刺眼:“面试单位还好没要她。”诸如此类,还有“孩子心理脆弱,这点事算什么”、“无自我保护意识”、“大学白读了”、“不省心的孩子”、“这种人走上社会之后也挺可怕的”、“这事完全是女生自己的责任”等等。
近些年,全国各地年轻人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公众的声音几乎是整齐划一的:“怎么这么脆弱?怎么这么想不开?连死都有勇气,为什么不勇敢活下来?你的父母怎么办,怎么如此不负责任?”偶有网友在下面势单力薄地跟一句“站着说话不腰疼”,笔者认为倒是说到了关键。你这么冷酷,你家人知道吗?你又不是他们,你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谁都没有权利说他们太脆弱!
为什么每当社会上出现恶性事件时,总是受害者首先受到批判?强暴事件出现时,大家明明都没见过这个女孩,却首先要怪女孩儿穿得太少行为不检;一个鲜活的生命逝去了,大家根本不了解这个女孩承受着什么,却首先要怪女孩儿心理太脆弱。这实在让人想不通,凭什么受伤的是她们、痛苦的是她们,到了最后错的还是她们?“公众”说,“谁都经历过痛苦,同样的一刀,我们都没觉得那么疼,怎么就你觉得那么疼?一定是你错了”。还有“公众”说,“这是说给活着的人听的,我为形成自杀可耻的社会氛围做了贡献。”能说出这种话的人,真令人羡慕。他们要么是未曾经历过大痛的幸运儿,要么是已经历尽劫难的战士。但是他们可曾想过:在你们眼中很小的一个坎儿,怎么就能摔死这么多的人?
临床心理学有一种观点,每个人应对生活的方式,都是他(她)在自己的独特环境下尽其所能的选择。生命只有一次,这些自杀的年轻人,如果不是承受了对他(她)来说难以承受的痛苦,又怎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心灵的痛苦与生理、社会的痛苦同样真实,发生在别人身上它就会变小吗?对这些年轻人来说,与其他人去做痛苦数量与程度上的比较,根本毫无意义。
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独特的,别人永远无法做到感同身受。关心他的人去走一遍他曾走过的路,都不见得比他做得更好,更何况只会远远议论的人?一个年轻而美好的生命,因为真实的痛苦而逝去,谁都没有权利在他死后指指点点!
你可以不赞同,但没有资格谴责他脆弱,用一句轻飘的“太脆弱”就将他们的所有努力与挣扎抹杀,良心可安?你为他们做过什么吗?社会不能只看到死亡,然后尽情责怪他们不负责任,让他们的死成为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不去关注自杀背后的根本问题。现在年轻人的生活的确比上一辈人富足,也没有吃过那么多苦,但我们必须承认,他们所面临的成长、学业、求职上的压力比上一辈人大得多。然而,现在整个社会都习惯了“长辈有长辈的期盼、用人单位有用人单位的考量”,提倡的都是年轻人自己去解决和承受变革中的所有压力,适者生存。仿佛这一切理所当然,谁承受不了,谁就是脆弱的。可谁都年轻过,谁都曾在年轻时为家庭和社会拼尽全力,为什么家庭和社会不能多给年轻人一些包容和鼓励,反而只会在事件出现时大声指责?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苦难,对年轻人来说,这就是他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最大苦难。
面对饥饿的人,别只会说一句“何不食肉糜”。你以为你是正义使者,其实你谁都不是。子非鱼,即便知鱼之乐,又安知鱼之痛?急着在弱小者面前说风凉话抬高自己,还不如实实在在做些事,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帮助他们从困境中走出来
。他们也与你我一样,是活生生的人,如果没有能力为他们做些什么,就请闭上嘴,多给他们一些尊重。责任编辑:刘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