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统文脉中延展出通向未来的经典创作之路
——兼论车培晶童话集《西瓜越狱》的经典化品质

2017-11-13

当代作家评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邮差西瓜童话

马 力

从传统文脉中延展出通向未来的经典创作之路


——兼论车培晶童话集《西瓜越狱》的经典化品质

马 力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提出文艺创作要由“高原”向“高峰”转变的奋斗目标之后,广大文艺工作者无不深受鼓舞,积极响应,纷纷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探索创新之路,这条路说到底就是文艺创作的经典化道路。为了使作家的探索少走弯路,有必要先摸清现有创作的“家底”,弄清哪些经典性品质已为我们的创作所具备,还有哪些短板,以便清理地基,筑牢基础,扬长补短,不断缩小创作由“高原”到“高峰”的距离。本文试图从揭示车培晶童话集《西瓜越狱》(2013)的经典性品质入手,进一步昭示他的创作获得经典性品质的创作经验,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借鉴。

一、“道法自然”的人生就是有质量的人生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们对于生命过程与意义的探索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古今中外的哲学都绕不开这个人生基本问题,同时它也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母题。《西瓜越狱》中的若干篇什便是以艺术的语言阐释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发现,它的经典性品质首先体现在它对生命质量所作的富于传统文化精神的阐释上。

什么样的人生是有质量的人生?是大富大贵,满足人的物质欲望?还是学历高、本领强、事业有成?是加官晋爵飞黄腾达,合于世俗的理想?还是青春永驻,健康长寿?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拜托,不要来那么多》却通过两个狐狸家庭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与众不同的生命质量观。当一个临湖的小岛上只住着灰狐一家的时候,灰狐夫妇的日子过得轻松愉快。他们以吃湖里的鲤鱼为生,但却从不挑竿钓鱼。每当开饭的时候,只要它们像念咒语一般说一声:“来吧鱼”,便有无数条鲤鱼应声跳到他们的餐桌上。要说他们也需要劳动的话,那就是把他们吃不完的鲤鱼重新放回湖里,让它们继续生长。这是它们对自然厚待的感恩之举。由于他们对自然的要求从不超过维持生存的限度,因此灰狐夫妇过的日子像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一样,无忧无虑。尽管生命随着日月流逝,年华逐渐老去,灰狐夫妇也鲜明感受到听觉不如从前灵敏,原来光亮顺滑的皮毛也变得有些稀疏干涩,但是面对生命阶段的更迭它们“并不在乎”,认为这一变化不过“像花儿一样,由骨朵到花朵绽放,最后花瓣褪色,起皱,凋零,形成另一种形态。”花儿的变化过程教会了他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生命的变化,“他们想象着这个缓慢的演变过程一定很美。”所以它们并不伤感,而是更加珍惜这个“缓慢”的演变过程,享受生命在每一阶段不同的美感。

可是当花狐一家也住进这个小岛之后,灰狐夫妇原有的“缓慢”生活节奏就被打破了。花狐夫妇见湖里的鱼多得很,便想拼命占取。今天吃饱了还不算,还要为明天、为子孙后代“备战备荒”。为了得到湖中更多的鱼,花狐夫妇开始在附近的山坡上晒鱼干。灰狐夫妇见状感到莫名其妙,因为“阳光明媚,月光皎洁,并无战争与灾荒的征兆,一点都没有”。湖里的鱼是吃不完的,何苦如此大动干戈,抢占资源?可是当花狐一家晒的鱼干数量已达3819万尾还嫌不够,“计划晒1亿尾干鱼”时,灰狐夫妇便有些不安了,担心有一天湖里的鱼会被他们打光。为了今后的生存,它们不得不转变人生态度,也加入竞争的行列。两家的比赛由开始时的晒鱼干单项,逐渐演变为挖洞、挖水池多项,不断升级,越演越烈。激烈的竞争给两个狐狸家庭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两败俱伤。灰狐夫妇从前相敬如宾,日子过得和睦顺遂,如今却经常为晒鱼干、挖洞那些事吵架。结果“太太抑郁了,闷闷不乐,眉头紧锁,日子骤然变得压抑起来。”虽然在他们添了小宝宝之后,家里多了不少欢声笑语,可是生活的压力也骤然变大,为孩子们的生存计,灰狐夫妇不得不重视储备食材的头等大事,挖洞工程的进度也加快了。由于长期超负荷运转,灰狐夫妇二人都“累病了”。当最小的“狐狸不小心掉进了水洞里”,“想去救儿子,可病体让他们爬不起来”,只好命令其他孩子去救。可“它们太小,不得救援要领,结果全掉进洞里淹死了。灰狐太太痛苦地晕了过去。”孩子们的死让灰狐夫妇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它们以前的一切努力都变得毫无意义,更痛心的是他们自己也提前“衰老了”。

花狐一家的情况“更惨”:

“花狐家比它们家挖的还快,……它们是发动全体小狐狸一起挖洞的,干得太拼命了,最后因过于劳累倒在了洞里,呼吸微弱,慢慢的微弱的呼吸也没有了,像一些干鱼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

现在这个岛上又恢复了宁静。刚刚过去的一场“拼命”“厮杀”和“战争”就如一场噩梦。日子虽然又回到原来的节奏中,灰狐夫妇还和先前一样享用饭来张口的悠然自在,照说“拜托,不要来那么多”的话语,照做将吃不完的鱼送回湖里的事情,但体力和心境已大不如前,总“感到力不从心——它们衰老了”,“飞快地向另一种生命形态转变着”。“飞快”省略了它们生命中本该有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失去了生命赠与的很多东西。比如看一路的风景,品味不同生命阶段的生活之美等等。如今“美”已不在,剩下的只有“羞赧”。

《拜托,不要来那么多》是一篇现代寓言,它以两家狐狸的故事为喻体,提出了当代生活中由物欲的膨胀派生出来的生活快节奏、竞争与生命质量的关系问题。以两个家庭的悲剧结局对现代性提出了质疑。它否定的是强加于生命之上的某些社会属性,而恢复了人的自然属性。视人与万物的生命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自然过程,它既歌颂生,又将死视为一种必然,甚至是一种“美”。因为它符合生命运动的自然法则。正如花开花谢一般,不仅它的吐蕊、开放为美,就是打皱、凋谢也是一种美,这种豁达的生命意识来自一种典型的“顺其自然”的生命态度。但生命变化的过程是“缓慢”的渐变,它能给人接受和适应改变的时间,来得及品味生命不同阶段带给人的乐趣和美,因此它既合于天道,也合于人道。正是对生命乐趣和美的品味,决定了人的生命质量。可是竞争却把人生引向专注物质欲望的歧途。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利益,人们不得不加快生活的节奏,“竞争”又耗尽了人的精力和体力,如此违背生命“缓慢”运动的自然规律,其结果只能把人提前送进坟墓。就算还能苟延残喘,被力不从心和病痛所困扰,又有何生命质量可言?就算获取的物质财富再多,也无法让人返老还童。

《钟表师的诅咒》以时间与生命质量的关系为切入点,展开中世纪荷兰一位老伯爵家的生活故事,以伯爵邸宅的大钟为生命的象征物,表现一出因时钟加速运转而引发的人生悲剧。伯爵妻子中年纪最轻的一位之所以暗中让魔法师施法,加快时钟运转的速度,与一场爵位继承权的争夺有关。她想利用她的儿子梵帝年纪最小的优势,通过加快时间进程,来催老其他的竞争对手,让梵帝快快长大,独揽继承权。在这位年轻的伯爵夫人看来,只有与权力相伴才能保证人生的高质量,所以爵位的获得至关重要,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而那些没有加上伯爵头衔的岁月则可有可无,即便顷刻之间将它们送进垃圾箱也在所不惜。可是事实却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她在剥夺了别人的时间、加速老伯爵死亡的同时,也葬送了自己的青春。最后城堡倒塌,亲人离散,她年事已高,却失去了她想要的一切,最后留给她的只是一些垃圾般的残年岁月。与她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她9岁的儿子梵帝,他压根就对继承爵位不感兴趣,他只想和他喜欢的农家女孩一起玩耍。所以在他的母亲拨快时钟的刹那,他已溜出城堡去干自己想干的事了。他虽然没有继承爵位,但岁月却赠与他一份丰厚的礼物,那就是童年的尽情玩耍、青春期的自由恋爱,以及中年以后在家人的陪伴下慢慢变老。这个古老的异国童话今天读来依然那么新鲜,让人感慨良多。它向读者表明:生命的质量与权力无关,与物质财富的多寡无关,唯一有关的是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无论尊卑穷富,只要你感到幸福,生命就是高质量的。

《有心眼的桃》探索人生态度与生命质量的关系问题。比如高智商的“红桃”早就意识到桃的一生生命短暂,不可逆转。那么它对于生命的态度不是求长生,而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减少病痛,躲避危险,保持乐观的心态,快快乐乐度过每一天。他认为“快乐可以抵消一部分恐慌”,从而使有限的人生尽量臻于圆满,那便是一种高质量的人生。

《拜托,不要来那么多》等三篇童话从三个不同的视角探索物质、权力以及生活态度与生命质量的关系,将种种传统习见都悬置起来,直面生命的本体,以讲故事的方式告诉人们,财富、地位与人的生存有关,但这些生命附加物并不能成为衡量生命质量高低的标志,将它们作为生活唯一的奋斗目标,反而会丧失生命的意义。当我们恢复了生命的自然属性之后,古老的“道法自然”的生命法则就会在祛魅中重放光彩。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化古代东方智慧为时代最强音,岂不是一种重新发现?正是这种发现铸就了《西瓜越狱》的经典性品质。

二、文学艺术是救治、涵养人“水”样灵魂的瑰宝

关注当代人类的病态灵魂,并提出以文艺来拯救人的灵魂的方策,是《西瓜越狱》经典性品质的又一表现。比如《女孩和空房子里的老钢琴》是一篇象征意味十足的童话。作家用空房子象征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艺术的殿堂,只是由于人们已经把它忘记了,它才“空”起来,落满了灰尘。但它的内涵还在,那座老式钢琴和它谱写的钢琴曲就是这所房子所保留的艺术精华的象征。尽管目前人们都在“忙”别的,对它视而不见,但它的作用并没消失,只不过在等待人们去发现而已。故事中的女孩是童心的象征,只有她推开了“空房子”的大门,走进这座艺术殿堂。她发现了心爱的钢琴,就找来抹布擦拭灰尘,“小女孩擦得轻起来,就像给自己生病的母亲擦脸那样轻”,然后应老钢琴之邀,坐下来弹起那支由老钢琴谱写的钢琴曲。乐曲的轰鸣声自动点亮了“空房子”里的灯火,使这座艺术殿堂顿时变得熠熠生辉。当悠扬的乐曲传到窗外之后,奇迹出现了:

(15)某解書所以未定,常常更改者,只為無那恰好底字子。[把]來看,又見不穩當,又著改幾字。北宋《朱子语录》

它像一缕情思“在遥远的威尼斯河巷里游弋,又像化作了濛濛细雨轻抚冬夜里的老屋古楼。哦,小女孩还嗅到了一股清淡的柠檬香,那可是从音乐里流淌出来的啊!”“弹完最后一个音符时,小女孩蓦地发现窗外已是绿意正浓,百鸟鸣转。哦!春天来到了威尼斯大街!”

钢琴曲唤醒的不止是自然之春,还唤回女孩正在生病的母亲的生机,音乐为她灌注了生命的活力,已经痊愈的她现在正挽着女孩爸爸的臂膀,在威尼斯的大街上一起散步呢。显然她母亲先前得的病不在肉体,而在灵魂。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由于生存压力大,许多人的灵魂都处于病态。医院可以治疗人肉体上的疾病,但面对灵魂病症却无能为力。只有文学艺术才是拯救人类灵魂的灵丹妙药。“空房子”的意象能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多重思考。自从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们忙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忙着建设新生活,对古代文化宝库便无暇顾及,岂不知它珍藏的瑰宝正是救治现代病的良药。故事启示我们,现在是我们像那个小女孩一样,不带任何新旧文化偏见,深入其中,重新审视并发现古代文化价值的时候了。而古代艺术不可替代的“撄人心”作用更应得到重视。

《老好邮差》是又一则灵魂故事。它从正面提出读书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的问题。若从长相上看,“老好邮差”一副瘦长身材,“胖姑娘”的突出特征是胖,算不上靓男俊女,读者喜欢他们的原因在他们的性格和精神境界上。“老好邮差”人和气,遇事先为别人着想。胖姑娘要读书,他蹬车的时候就尽量不发出声响;胖姑娘爱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们能走到一起的原因正是精神相通。虽然他们的全部家当不过是一部老式的木制脚踏车,但读书却能使他们乐在其中。《老好邮差》告诉读者,文学能给人按上腾飞的翅膀,使灵魂从物欲膨胀的现实泥潭中超拔出来,摆脱现实规则的约束,飞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保证人生质量。

作家创作这则阅读故事,既有感于建设“读书型社会”的时代风潮,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历来就有重视读书的传统,且不论书香门第的后代常以读书取仕为振兴名门的正途,就连普通的农家也以“耕读传家”为好家风,所谓“有福才读书”是国人的共识。回顾传统,便不难理解“老好邮差”和“胖姑娘”爱读书,正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祖宗留下的文化意识代代相传的结果。若论读书品位,“老好邮差”和“胖姑娘”较古人略胜一筹。古人“头悬梁、锥刺股”为的是“学而优则仕”;而“老好邮差”和“胖姑娘”读书只不过求有一个“水”样灵魂。“水”样灵魂的文化源头来自老庄哲学。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豀”。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水总是处在山谷的最低处,可是它却有益于天下所有的人。“水”样的灵魂正是取老子对水的赞美之意,它既是历代,也是当代国人进行灵魂修为的最高境界。《老好邮差》所体现出的读书高境界显示了时代进步的新高度。

灵魂故事提升了《西瓜越狱》的艺术品位,它们从形而上的层次提出问题,又通过灵魂与艺术对话的方式寻求救治之道;通过阅读来涵养人的高尚灵魂,既体现出作家对当代人类的深度关怀,也体现出作家深远的思想能力和厚实的传统文化修养。

三、从传统艺术中采撷精华为当代童话创作所用

《西瓜越狱》广泛吸纳中国多种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以丰富当代童话的艺术表现语汇,使当代童话创作土沃根深。这一特点在作家营造童话意境时表现更为明显。比如《老好邮差》在表现“小说意境”时就采用写意与简约的笔法:

“老好邮差回头一望,天啊!胖姑娘没了,身后只剩下那本厚厚的小说,还有胖姑娘捧着小说的两只胖手。‘哦,你读的小说一定很有意思。’他说。‘别打扰我,好吗?’胖姑娘的声音从小说里传出来。”

在这两段“意境”描写最妙的莫过于意两位主人公身体的不同部分,暗示两个不同的童话空间了。“胖姑娘”拿书的两只胖手和“老好邮差”一直在蹬车的双脚,以及小女孩在现实空间;而“老好邮差”夫妇的身体却在童话空间——“小说世界”。它是童话意境中的“境”,但作家对其“境”中之景却不着一笔,使“境”成为一个框架性的存在,留下若干“未定点”等待读者去填充,这种童话的“境”之空正是作家以写意的手法营造的,而且恰到好处。细细想来,“胖姑娘”和“老好邮差”阅书无数,他们钻进的“小说世界”必然千变万化,倘若作家用工笔描摹一种有限之景,必然难以概括“小说世界”的无限风光。莫不如以虚代实,任由读者去想象来得妙。

《老好邮差》对于“意”的表现不是写意,而是含蓄内敛。文中找不到一句可以直接概括其“意”的话语,“意”完全隐藏在形象描写和情节铺展的背后,由读者去品,去悟。比如:

“明净的月辉中,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胖姑娘在小说里的那张羞涩的圆脸,哦,她可真美丽啊!”

又如:

“这时又刮来一股很大的龙卷风”,“换在平时,老好邮差和他的车子、邮包准会被卷到天上去,但这回有胖姑娘坐在车上,龙卷风徒劳一场。”

若从这两段文字的表层上看,一段是表现“老好邮差”“情人眼里出西施”;另一段是夸张性地表现胖姑娘体重的镇风力量。但若从深层上讲,第一段的深层内涵,即“小说世界”的“意”在凸显读书带给人的气质美;第二段“意”在表现阅读带给人的战胜世间风雨的力量。这层“意”处于隐蔽状态,需要读者去领悟和阐释。由此我们便可理解《老好邮差》意境中的“意”之空,“空”不是“无”,而是隐,隐是文学的含蓄使然。隐有益于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不确定的、时刻发展着的认知去不断丰富“意”的内涵。

《女孩和空房子里的老钢琴》通篇是一个整体象征,那落满灰尘的老房子、行人寥落的威尼斯大街和花儿无影,鸟儿无踪的寒冬氛围,就是作家精心营造的空灵之“境”。而女孩奏响的钢琴曲成为救治灵魂疾病的良方正是它的“意”之所在,这层“意”是通过乐曲染绿原野,点亮母亲脸上的笑容让读者意会到的。就表达层面而言,它依然是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诗画同源之说,所以说到《西瓜越狱》中的空灵意境,不禁使人想起宋代米氏父子山水画的意境,博大旷达、静穆淡远,有一种独与天地往来的傲然之气,表达一种形而上的情怀。若将这两篇童话意境与宋画作对比,不难发现,童话之于绘画,尽管在艺术门类与表现语汇上相去甚远,但它们所体现的古人崇尚淡远的审美趣味却高度一致,这大概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受同一种文化的熏陶,骨子里有相同的美学精神的缘故吧。

《西瓜越狱》在行文上采用写意手法,大有简约之风。比如《老好邮差》透过胖姑娘从书里传出来的一句话,就暗示出一个“小说世界”的存在;而读者凭肉眼能看到胖姑娘的一双捧着书的胖手,又表明她身体的这一部分和读者处于同一个现实空间。无论是这两个空间的哪一种,除了这一鳞半爪的描写,给人碎片式的印象,其他部分作家不置一笔,读者便一无所知,只能靠想象去作完型填充。从表现手法上说,这是大写意,也是简约。

又如《拜托,不要来那么多》,它的简约之风主要体现在对童话语言的高度凝练上。在标榜“高、富、帅”的年代,突然听到有人在说“拜托,不要来那么多”,心弦便为之一抖,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在唤醒你沉睡已久的灵魂。然而文学的妙处正在于能言人所未言。这句话看似简单,十分口语化、大众化,但它却是时代的最强音,蕴藉着作家对一个时代病症的思考,一语中的,直奔要害,真是“一句顶一万句”。它体现出作家运用语言的功夫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非大手笔不能为。精道、简约的语言使这部作品具有经典气象。

写意与简约手法同样是中国古代表现艺术的精华,比如中国的写意画,寥寥几笔便能传神地再现所画之物。如齐白石的虾、李苦禅的鹰、徐悲鸿的马。又如在中国京剧舞台上,一些程式化的表现方式也颇具简约之风。在武戏中,只要有人扬鞭骗腿,做出一个骑马的姿态,疾步绕场一周,再做一个扼住缰绳的动作,就象征性地表示千军万马已越万水千山到达目的地。由此可见,《西瓜越狱》运用写意、简约手法正有着深厚的传统艺术的渊源。它是烙在在作家骨子里的民族文化记忆在笔下的自然流淌,它是刻印在当代童话艺术上的一枚种族印章。

《西瓜越狱》的若干经典性品质,为车培晶冲击“高峰”之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他目前的创作与“高峰”之作的真正距离是《西瓜越狱》中的其他篇什创作水准还不够均齐,还在“高原”周边徘徊。他今后的创作还要从精益求精做起,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他创作出高峰之作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西瓜越狱》的创作还启示我们,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发展最早的东方古国,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留下叹为观止的东方艺术瑰宝。我们不能“捧着金碗要饭吃”,而应学会整理、接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善于汲取古代文化与艺术的精华,使我们的优良文化与文学传统成为催生“高峰”之作的肥田沃土。所谓用国际的方法讲中国的故事,不失为我们创作“高峰”之作的正确道路,但《西瓜越狱》开启的是从传统文脉中延展出通向未来的文学经典之路,它值得很多人跟上去实践。

(

责任编辑

)

马力,文学硕士,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邮差西瓜童话
老邮差帕哩的故事
大小西瓜
童话镇
邮差H2
当夏天遇上西瓜
午夜童话镇
巧切西瓜
意大利邮差偷懒 400公斤信件藏家中
报喜不报忧 西瓜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