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思考
2017-11-12王玲玉
王玲玉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明史上最耀眼的光芒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沉淀和熏陶,使得全民族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个人品质、思维方式等逐渐趋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气度与风骨,成为中华文明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思考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核
(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人生态度
中国古人在对内在生命力和外部世界的探索过程中,体会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了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对拼搏进取精神的真实写照。自然界有其自然规律,通过强有力的运行法则来影响世界,相应于此,君子处事也应该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永不停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全过程。
(二)崇德重义的个人品格和高尚情操
古人所提出的崇尚道德理念不仅仅停留在精神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将良好的道德品质融入实践中去,做到躬行践履,修己达人。在为人处世上,要以德为依据,作为人的最高价值追求。孔子以“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观点,要求人們要“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立志要高远,要以高尚的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仁”的理念爱人、爱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提出了以仁义礼智为核心的道德规范,提出“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爱人与爱己结合起来,主张爱不分差别。老子指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万事万物没有不尊道和崇尚道德的。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重民爱民。孔子提出“以政为德”,用道德和礼治来治理国家,历代统治者也十分重视伦理道德规范对人们的精神熏陶从而达到其以礼治国、以德治国的目的。管子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强调了道德对于人们的精神规范和制约作用。
(三)执中贵和的价值追求和思维模式
儒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所倡导的中和之道既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模式,同时也是人们处理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关系所必须遵从的价值追求。所谓“中”,就是标志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佳状态、人的最佳行为方式。所谓“和”,不是折中、妥协,而是要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发现事物之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以使不同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达到与其他事物的平衡和协调。和是事物发展的理想状态,中是事物达到“和”的状态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中和之道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就是指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原则,使万事万物朝着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汉代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概括:“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和思想是天地万物生成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所必须有的道德修养。中和理念作为指导古人实践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追求,其中既包含“天人合一”思想,也包含“和而不同”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必须和谐、协同、有秩序地发展。
二、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思考
(一)唤醒文化自觉,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逻辑起点
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觉醒和认知,人们对文化的自知之明体现出一个民族强烈的自我意识、深刻的文化思考和高度的文化担当,是人们内心自发的文化使命和意识行为。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既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本民族自身文化历史,更是激发民族文化自信的前提保证。在当今全球化浪潮席卷的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拥有深厚独特、与时俱进的民族文化是彰显国家强盛、奠定民族根基、避免文化同质的有力保证。
文化自觉反映了人们以怎样的视角来认识文化,如何全面客观地看到自身文化的历史形态和来龙去脉,并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自愿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培育文化自觉,实质上是建立人们对自身文化体系和文化价值的正确认知,唤醒人们自觉认识和自主认同的意识。
文化自觉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前提和必经环节,其有利于引导人们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的自愿选择和自觉行动,因为通过学习和实践人们能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理念存在许多不谋而合之处,两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又促使人们重新考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转变原有的认知态度,正确看待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发挥国内民族优势,结合我国民族文化进行音乐教育
中国的民族大国,其间包含汉族在内一共有56个民族,所以民族的文明也是多样化的,因而为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明传承中进行运用,老师需要对56个民族的文化都熟知,然后将民族音乐引入多元文明音乐教育中,从视听感三官上进行民族文明的体验教育,比方说中国民族数量最多的云南省,包含了26个民族,而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就占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本地民族文化在不断进行交融,逐步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文明特色益加浓厚,因而为了让学生能够接受非常好的民族文化熏陶,老师需要从不同民族的服饰解说文化的不同,然后是沿袭的民族特色文化的解说,接着关于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进行剖析,然后将这些文化剖析都融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联系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音乐教育,一来能够加深学生的文化形象,二来进步民化文明的教育质量。
另外,教育的本质即是实践,因而老师能够定时、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到各个民族中进行生活体会,然后从多个视点对民族文明进行剖析,再引入民族音乐进行文化的解说,这样一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中运用起来,使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持续传承。
三、结语
总归,历史性诠释、批判性承继、归纳性立异和实践性逾越,在中华优异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过程中各自侧重于不一样的时刻向度,历史性诠释更多指向过去,批判性承继侧重于当时社会生活应当承继什么;归纳立异与实践逾越则首要指向将来文化新系统的构建。这四个方面一起构成中华优异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与大昌盛的时代要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