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7-11-12沈冬莹
沈冬莹
【摘要】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到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获得良好的效果,真不容易。但一年多的实践表明,学生确实能从阅读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收益。
【关键词】课外阅读;教学理念;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獻标识码】A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很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而这一教学理念也越来越深入到每一位师生心中。下面,以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在一年多里开展的读书活动为例,谈谈这方面的做法和思考。
一、实践篇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形式,激发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①每周一课:以班级为单位每周一节阅读课,开展阅读活动,由笔者针对初中要求阅读的名著进行阅读指导,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比如浏览读、快速读、精读法、重点读、边读边批注等。
②每天一推:每天由一位学生在课前三分钟推荐自己喜爱的一本书,并且要说明推荐的理由。推荐的书目不限,只要是有教育意义的、人文性较强的书都符合要求。
③每周一写:每个星期学生都要潜心阅读,为了加深对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学生应该就本周课外阅读的内容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并且上交,然后由我来批改、点评。
④每组一讲:以各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阅读心得体会介绍的PPT,并且每组选一个代表在班级讲台上上一小节阅读交流课,分享本小组的制作成果。
⑤每班一评:到了学期末的时候,全班每位学生推荐一篇自己欣赏的好文章,印发给全班阅读,接着由小组共同来评同学的文章,最后由老师评分。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和教师评价等三方面来综合评出并且汇总,选出最好的几篇供其他同学学习。
⑥每年一动:一年组织一次大型的读书综合实践活动,包括诗文朗诵比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读书演讲比赛和角色表演,等等。
(二)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成为一个懂得阅读的人
当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拿起书本来阅读的时候,笔者就开始指导他们如何展开阅读。不仅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而且还要求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第一,阅读时要在心中有一个阅读提纲,如当你看见了书名或篇名时,你想知道些什么?读到某一片段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第二,阅读时还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下好词好句或是某一瞬间的感悟。第三,“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有探究的态度和质疑的精神,以免迷失。
二、收获篇
一年多来,全校学生在书海中尽情地遨游,不断地吸收知识,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学生在诗文朗诵比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读书演讲比赛和角色表演等方面都表现得很突出,其他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第一,每周都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并使之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从而为其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完成了阅读积累,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语感能力。在阅读中的积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强,特别是课前演讲中也得到更好地锻炼。
第三,为语文学习带来了极大的空间。课外阅读教学顺应了教育改革,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课外阅读给予学生极大的主动性,其性质就决定了学生本身是阅读的主人。学生在阅读课上,可以欣赏一个作家或是作品中的人物抑或是作品的写作特点,还可以推荐文章和选抄文章,都突出了一个“自己”,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以学生自己“最喜欢”和“最欣赏”为标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性不但使学生有了做学习的主人的强烈优越感,也为语文学习带来了极大的空间。
第四,提高了语文成绩。由于学生阅读量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作文水平更是突飞猛进。
第五,提升了人生境界,强化了人文精神。很明显,课外阅读尤其是经典名著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有些学生在评价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时,说了“有书相伴,人生不寂寞”“在阅读中品味人生”“提升了人生的境界”之类的话,高度肯定了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收获。
三、启迪篇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到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获得良好的效果,真不容易。但一年多的实践表明,学生确实能从阅读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收益。
1.寻找自己的快乐:读书,让学生从一个虚构的人物身上看到自己。沉浸在一本书中,与书中主人公同喜同悲。
2.生命体验的快乐:书中有很多新奇的东西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他们在书中体验或曲折或惊险或诗意的故事,结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游历无法亲自到达的山山水水,靠文学阅读来体验自己以前不知道或不熟悉的想法和经验。
因为课外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这么多的快乐和收益,所以我们予以高度重视,并将继续努力。我们期盼,书海中走出奇迹;我们企盼,阅读中幸福一生。
参考文献
[1]黄焕娜.城郊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成因与对策——以汕头市外砂华侨中学为例的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5).
[2]姚佩琅.校办读书节的阅读理念[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