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2017-11-12潘杰
潘杰
【摘要】目前,实施全面的新课改以后,语文教育不再像过去一样,语文课程缺乏语文元素,固定的教学模板和模式使得语文教育呈现出非语文化的状态。样的情况引起了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不少语文老师存在一定的担心和对语文学科教学的焦虑。因此,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得语文教育呈现出非语文化的问题,“语文味”的提出开始流行起来。“语文味”是指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结合现在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打造一个个性化的语文教育课堂。“语文味”也是一种评价和判断教学的方法,虽然这样的说法显得不够正式,但是其说法简单易懂,总的来说“语文味”的提出,对教学存在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在进行新课改过程中,很多人对新课改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特别是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人不能够很好把握新课改中语文教育的内涵,导致新课改后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呈现出非语文化的状态,固定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得语文课的“语文味”越来越淡,甚至消失。因此,我们应该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的目标和意义,理性面对和应对语文教学的新课改,正确理解新课改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概念以及内涵,理性地将语文学习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语文教学能够回归“语文味”。
一、语文教学与“语文味”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语文?语文分为两个部分——“语”和“文”,即: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语文是语言学习和文化、文学教育的简称,语文教育如同一本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包罗万象。虽然语文教育看似内容很多、很繁杂,但它也有属于自己的学科特点,其中包括知识内容和知识安排。知识内容,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知识安排是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语文这个学科的规律和特点有序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工作。学习语文课程必须要从语言表达形式开始学习,通过学习语言表达,掌握语文表达的内容和规律,根据对课文内容的具体学习,充分把握语言表达的方法和精髓。但是,仅仅只掌握了语言表达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很难将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起来,因此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培养目标,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另外,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能精准地将教学内容提炼出来,丰富和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不要照本宣科。
二、如何开展“语文味”的教学工作
根据现在的课改要求,结合现在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要求,要充分将语文学习从枯燥的课堂中带入生活,让语文课程教学变得充满“语文味”。当然,语文课程的学习最基本的就是学习基础知识,要让语文课程充满“语文味”,首先要让学生把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只有深刻学习和把握了基础知识,才能进行语文知识的拓展和文学素养的培养。但是语文的学习不单单只是学习基础知识,正所谓语文不等同于知识点,所以,除了学习和掌握语文基础以外,还要大量阅读文章、学习优秀的作品,赏析文章的亮点和特色。
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要时刻提醒自己培养“语文味”。“语文味”又可以延伸为“文学味”,通过大量阅读优秀的作品、模仿优秀的文章,才能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积字成词、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积段成章。同时,想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要重点学习字词的辨析,了解每个字词的合理用法,对句子和文章认真揣摩,在不影响他人的同时还可以大声朗读文章。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文味”必须要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全部培养到位,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教学也才能变得充满“语文味”。
三、总结
语文课程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教学,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在于这个学科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线,它不同于数学、化学、物理、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有一个明显的教学目的和范围,有一个清晰的解题原则,它的教学目的和内容更多要求老师和学生创新,在文学素养的培养中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板和统一的答案,而是要求老师和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培养属于自己的语文风格,建立自己的思想。
但是,在新课改过程中很多老师在教学时脱离了立足点和出发点,使得语文这个学科变得非语文化,导致语文教学变得死板,甚至套用教学的模板和形式。因此,老师和学生在教学相长过程中,一定要抓住语文课程最本质的核心内容,不要偏离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在“新”与“旧”的结合中推陈出新,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语文味”,才是新课改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也是语文学科最核心的东西。
参考文献
[1]王琎.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问题的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6.
[2]李慧东.浅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评价策略[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6(2).
[3]张立民.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创新[J].学周刊,2014(31).
[4]張霖.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