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

2017-11-12赵静仪

课外语文·下 2017年9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生

赵静仪

【摘要】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在当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已然形成了越来越重视学生地位的趋势,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及教育目标的实现。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来维护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目标,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对高中语文教学展开的创新改革,在语文课堂中自由和谐的氛围越发浓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也显现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开展了探究性课堂,组织小组讨论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还逐渐加强了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弘扬学生的个性。但教师也需要了解,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任务仍要继续,要根据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有的放矢。

一、营造轻松学习环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课堂是语文教学内容开展的主要场所,教师在此环境下进行知识的传递,学生也处于这一环境中并深受其影响。那么高中语文教师就更需要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外界环境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逐渐放下戒备感、消除紧张感,对教师展开的教学活动更加配合,从而自然而然地参与其中,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教师还需要注意师生间关系的调整,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言堂”的专制现象,实现师生之间平等、自由、民主关系的构建,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与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更好地调动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激发其潜力及个体能动意识,成为更好的开拓者和创造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适当示弱,以拉近师生距离,减轻学生心目中教师高高在上的印象,使学生产生自己是课堂主体的意识,从而增强自信心。比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提前问学生对这篇诗歌的掌握情况,在学生背诵之后给予高度的赞赏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的高中语文课程中,教学活动单单限制于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任何拓展学生思维和能力的课后或课外活动。而如今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引导、传递知识的接收者,也是学习的主要参与者。教师需要了解无论是在教学环境还是活动过程中都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其发挥主体作用。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模式,首先让学生了解自己即将学习的内容,明确学习目的,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觉融入学习。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思考和学习,而不是完全只跟随教师的思路。

比如在讲授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劃分段落,总结各段大意,再组织学生自行根据内容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说出划分的理由,而后提出合理设问引出江南冬景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并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会完全融入课堂情境之中,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看着学生一步步接近文章的主旨,领会文章主题。

三、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

教师在为达成教学计划而开展的活动中,需要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形成自己即是活动主体的思维意识。学生在遵守课堂规则的环境下自由参与活动,成为活动中的主人,能放下对语文课程的排斥,也能激发起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更好地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也正是由于高中语文课堂对“三观”基本形成的学生更注重人文教育,授课的形式、地点、内容等又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活动也就富有了多样性,如辩论会、语文知识竞赛、诗文朗读等,不仅具有语文文学知识,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紧密联系。学生在这些“活”的、具有启发性和感召力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萌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师还需要注意到让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性,也就是对学生的不断鼓励和肯定,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信心。

四、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

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往往是“填鸭式”,教师将要讲授的内容一股脑倒给学生,不过多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对知识的可接受程度。但随着教学理念的改进和教学技术的改革,高中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也不断进步。教师可以选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还可以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加利用,使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课堂服务。在新型教育方法实行过程中,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行为变化,予以适时规范、纠正,实现教师不仅传递给学生语文知识,还教给学生方法及规律的目的。学生掌握了获得知识的规律,并善于运用,学会学习,也就达成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计划。

比如学习《鸿门宴》课后,让学生自己写剧本,并安排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人物,学生提起兴趣的同时,也融入了课堂学习中。

五、结语

较传统教学模式而言,课堂活动的中心已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师的功能也不再仅仅定位于课堂的领导者,而逐渐转向为学生的引导者、观察者以及知识的传递者等。同时,在新课改要求下,以人为本是基本理念,教育目标即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那么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便是必然选择。这一培养目标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实现,但这一任务仍旧需要教师落实到底,真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高原.学生主体性意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5).

[2]石晓婷.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西部皮革,2016(16).

[3]徐刚.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6(17).

[4]茅利平.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12).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学生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