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现当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2017-11-12侯亚慧

课外语文·下 2017年9期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价值意义中学语文

侯亚慧

【摘要】现当代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学作品中反映的时代特征、人文精神、美学价值对中学生的知识积

累、写作能力的提升和情感價值培养有重要作用。应充分重视现当代文学价值,并运用到中学教学实践中去。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中学语文;价值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学与中学生、中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为例,教材篇目的组成主要是三大块: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在文本必修教材中,现当代文学共收录36篇。另外,从近五年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的统计上发现,除2014、2017年节选两篇外国文本,其他均选自现当代作家作品。由此可见,现当代文学对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鲜明的时代特色

语文课程内容选择是具有价值取向的,社会生活取向课程观认为:学生学习语文就是为了适应发展,语文课程内容理应符合、适应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致力于培养一个有时代气息的新青年。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也与时俱进,而现当代文本恰好符合这一要求。

苏教版语文教材对于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文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反映当下社会生活。如必修三中选取的费孝通的《美美与共》,必修五选取的杨焕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意义》等。这些文章具有前沿性,极大地提升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当然,文学作品中的“当代性”不仅表现在对当下生活现实的关注,同时努力展现特殊历史时期下的时代特点。如必修三选取的老舍的散文《想北平》。文章通过写北平与巴黎的对比,表露出他对北平的挚爱,主旨浅显易懂,然而,真要让学生体会老舍那份含而不露的深沉的爱,还需引导其把握时代气息——写作背景。这样才能真切体会到国难当头时一个海外游子的忧心如焚。这类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还有很多,如必修一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必修二中鲁迅的《祝福》等。这些文本努力让学生站在“史”和“实”的基础上,把握时代的发展脉络,体味文学作品强大的时代气息。

二、强烈的人文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践性。语文是一门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的科学,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并最终运用到社会交流,这是基础特性。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既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因此,语文更应该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着眼于课程的内涵性要求,关注课程本身的文化性、生命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综观苏教版必修系列教材,不难发现,教材选取突出文学性,摆脱了以往的简单说教,更不是政治观念的诠释,它是具有社会价值的精神产品。相对于初中课本而言,高中课本内容丰富,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对小人物命运的深深同情,如必修二中鲁迅的《祝福》,必修三中杨绛的《老王》;有对故土的怀念,对乡风 民情的眷恋,如必修一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老舍的《想北平》;有的是对生命苦难意识的礼赞,如必修二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的是对人性的探索,寻求生命的返璞归真,如必修二中沈从文的《边城》,必修四中曹禺的《雷雨》;还有的是对祖国山川的热情歌颂,流露出炽热的爱国情怀,如必修三中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这些选材内容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充满了对自然的探索、对社会的发问、对人性的认识,饱含了作家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走出狭窄的校园,主动地关注社会和人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丰富的人文意识,在面对不同的人生际遇时会自发生成一些理性的思考。当然,苏教版的选文不仅体现丰富的人文性,在编排上也有意识地凸显人文情怀。总之,语文是文学更是人学,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所流露出的作者观点,所传达出的社会理想对培养健全的人格有重要的意义。

三、丰富的审美情感

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语文教材的编选提出了“文质兼美”的标准。新课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其中语文的审美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审美能力的造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认知、感悟、创新。而现当代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美”的展示,对于中学生而言,我认为要从两个层面去着手,即语言文字艺术品味,思想情感内容的挖掘。

(一)语言美

被编选进教材的文章措辞精准,表达流畅,作家匠心独运地去描绘场面、刻画人物、渲染环境。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需要调动所有的感官,去尝试“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如郁达夫《江南的冬景》,带我们体验了“围炉煮茗”“吃涮羊肉”的惬意,那一段洋洋洒洒的雪景描写更让我们感受到南方冬天的可爱;沈从文把目光聚焦到湘西世界,那一汪绿水环绕中的青山白塔,那一份远离尘世的静谧和谐,都会让读者享受到一份宁静的美……这些作品给学生带来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当然,这背后少不了作家们的苦心孤诣,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力求表达出真情实意。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是重头戏,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在一些文本中,作家会使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力求表达的生动形象。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对“月夜下的荷塘”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由叶到花到茎,全段采用比喻的手法。在刻画荷香时,为了给读者以真实的芳香,采用通感手法,把香味比喻成渺茫的歌声,似有似无,恰到好处。除此之外,作家还会从叙事的角度巧设铺陈。在《祝福》中,鲁迅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叙述祥林嫂的不幸,然后再揭露封建思想残害其一生,表达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控诉。总之,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手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味其中的精妙之处,如若能把这些写作手法适当运用在写作中,无疑会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

(二)意蕴美

现当代文学作品不仅语言优美,同时彰显意蕴美。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人生际遇和心灵哲理。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情感上给人以熏陶,达到情、意、理的统一。高中生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通过阅读和品鉴,可以感受文章流出的深刻思想,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现当代文学具有真实性。它不是政治宣传的工具、思想言论的传话筒,它更贴近生活,关注生存,是文学更是“人文”,是作家情感爆破时的真情流露,带有一定的主体意识。教材中选取的作品有描写当下生活,有再现历史浮沉,不论时间跨度多大,都突出真实性原则。在鲁迅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毫不避讳揭露和批判北洋政府的残暴统治,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杨绛在《老王》中再现特殊历史时期的人情世故,通过与人力车夫的几次寒暄,体现知识分子内心的无力感。这些作品在无形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反思历史。作家们的“真言真语”,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其次,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挖隐藏在语言文字外衣下的作品灵魂,感受文本的深层意蕴。如读食指的《相信未来》,感受到那个在祖国风雨飘摇中仍坚持斗争的诗人形象;《我的四季》中流露出的那份执着的、 永不退缩的信念。总之,现当代文学作品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在阅读体会中,在善与恶、美与丑的碰撞中感知中感受文学带来的那份震撼,逐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三、结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既见证了中国社会近一个世纪的变迁,是一定时期政治、思想、文化的缩影,同时又是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反映。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学生密切联系。总而言之,文学丰富了学生语文知识积累、道德情感的培养,还提升了鉴赏审美能力,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去开启它。

参考文献

[1]张中原,徐林祥.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当代文学价值意义中学语文
浅析苏州园林的造景美学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区域活动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和实施策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