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类文本解题策略

2017-11-12程飞

课外语文·下 2017年9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阅读古诗词

程飞

【摘要】文学作品阅读历来是高考和中考的重点。阅读方法各有特点,对古诗词等文学作品来说,要抓住考纲列出的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应试能力。

【关键词】文学作品;古诗词;阅读;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最重要方法。读,说起来容易,其实并不简单。因为每个读者对词语的理解层次不同,语句的理解便不同,文章主旨的理解当然更不同。文学作品阅读能力是中、高考的考查重点,对于阅历较浅的初、高中生而言,阅读理解文学作品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然而,如果我们教会学生遵循一定的阅读规律,我以为还是能较准确地把握作者和命题人的要义的。

《2017年江苏省高考说明(语文科)》明确规定了文学作品的考试要求:(1)考生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试说明》也就是从内容、形式、思想内容三方面入手去设置问题,那么我们就要依据《考试说明》,研究、探索一系列教学规律,教给学生阅读鉴赏的方法,提高解题应试能力。

一、整体把握,了解詩词中的意象

阅读文学作品必须有整体阅读意识,从总的方面全面理解文本,才能抓住问题的根本。

例如:阅读《梦江南》(温庭筠)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原词略)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解析】首先要能根据对本词的初读,从整体上感知词中的闺怨。由“恨极在天涯”可以看出,因作者所要思念之人远在天涯而恨。这“恨”是思妇的离愁别恨,是爱极而生的恨,这“恨”字包含了深深的爱和思念而不得见的惆怅。这和王昌龄的《闺怨》中“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悔”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解析】如何鉴赏诗歌人物形象?A.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描绘形象的基本特征。三、四两句,作者用山月不知自己的心事,水风将“我”眼前的花吹落,通过山月、水风的无情来反衬出思妇内心的悲哀。B.结合背景注释和诗歌内容概括词中人物的形象特征。

二、理清思路,分析鉴赏表达技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绝不乱走。”思路,就是作者思维发展的线索,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为各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文章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如果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包括段落内部的层次,特别是古诗词等作品的写作思路,并进而分析他们在创作中运用到的一些表达技巧,就有可 能真正理解作品的主旨。而很多学生缺乏耐心,粗略读完就急着答题,完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结果没有答到要点,费时费力不得分。例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原文略)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解析】题目考查的是“艺术技巧”,不过是作了明确的限定:“赏析写景艺术”。换一种问法就是:“如何(用什么手法)写景?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描写的景物对象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具体明确的景物对象,二是画面式(具有空间地域范围的情景或场景)的景物对象。描写后一种景物对象,首先需要选点(选取代表性的典型景物),以体现画面的特征;选定具体景物对象后,考虑从哪些角度、运用了哪些手法来组织答案。(1)写景角度(时空、声色、感官等);(2)抒情艺术和表现手法的角度(抒情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乐衬哀、化用典故等;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渲染、抑扬、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铺陈描摹);(3)修辞手法的角度(比喻、双关、比拟、借代、对比、夸张、对偶、设问、反语等)。“赏析题”答题时要考虑三方面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怎么运用这种手法”“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或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此外,还有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照应、悬念、铺垫、卒章显志等行文结构也要把握。具备以上的知识,遵循答题思路,才能答准答全。

三、品味含义,把握内容和思想感情

例如:《秦楼月》(范成大)(原文略)

(1)上阕描写的景色有何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2)下阕抒发了什么情感?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第1题考查对景色特点的把握和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关于景色特点,考生要先抓住意象,然后再用一两个形容词来概括其特征。关于修辞,学生可在《2017年江苏省高考说明(语文科)》要求掌握的7种修辞中对号入座,并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其艺术效果。

第2题和上一题不同之处在于不要求赏析,考生要注意审清题意。理解情感,抓住“月”和“灯花”。抒情技巧,主要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等。

作者往往在作品最后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命题者也喜欢据此设置考题,这也几乎是高考古诗词鉴赏必考的一道题。限于篇幅,不再展开。

总之,古诗词阅读和其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一样,都是必须建立在阅读理解基础之上的,最好要经历整体把握、浏览划分、认真审题、精读细研的过程。最忌讳粗略读、匆匆做、想当然,平时一定要养成读懂、读透再下笔解题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韩延明.2016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分类扫描(中)专题11古代诗歌鉴赏[J].试题与研究,2015(28).

[2]袁健.从写景艺术谈诗歌艺术手法[J].新高考(语文备考),2015(10).

附 注

本文系淮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诗歌教学‘诵析鉴有效性探究”中期研究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阅读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古诗词中的新年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