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指导方法
2017-11-12范芳芳
范芳芳
【摘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从而更好地促进语文的学习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预习;语文学习;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告诉我们,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能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仅靠课堂40分钟的学习,学生在听课时很难有的放矢。笔者结合自己在中年级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关于课前预习的体会。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意义
无论是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还是新课标环境下对语文课堂模式的探讨,都离不开预习这一环节,可见,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预习的解释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预习不是简单地翻阅课文,而是学生自己摸索、动脑和理解的过程,是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过程。学生预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效率。正如蒋南翔(曾任清华大学校长)曾对清华大学的学生所说,“猎人进山打猎要带猎枪和干粮这两樣东西”。对学生而言,如果学生只看重知识而忽视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像猎人走进山林时只带干粮,不带猎枪。
在高效课堂模式不断探索和翻新的时代背景下,绝大部分教师依旧重视预习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对此,我也颇有感触。在教学的这几年里,我发现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过的课文,在课堂上就能质疑发问,课上互动效果明显,总之,上课相当“顺畅”。反之,如果学生课前没有预习或预习不充分,学生在课堂上就相对被动,跟不上课堂的思路,这一点在学困生身上表现更为明显。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呢?
二、中年级预习指导的建议
“中年级”通常指的是三、四年级,是低、高年级的过渡阶段,也是儿童思维从模仿向半独立和独立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学习内驱力不断增强,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
虽然课文具有文体的差异性,但也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学生预习的内容大致离不开从音、形、义三个方面了解新课的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脉络结构以及写作手法,等等。传统的预习方式一般只是教师的口头布置,无法检测学生真正的预习效果,缺乏系统的预习方法和评价方式。为了更系统地阐述预习的方法,笔者将教学中的预习操作实践和大家探讨。
(一)标段落,扫字词
首先,用阿拉伯数字在每个自然段前标出序号,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也便于教学活动的操作。其次,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掌握的一类生字并在文中标出读音,对词义、结构不理解的字或词,教师要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借用学习工具完成,若是依旧没办法解决,那就标记,等待课上的讲解。
(二)广中读,深中悟
由于学生具有个体的差异性,可以对照自身情况完成预习中读的要求。
在朗读程度上,读可分三个等级:扫除字音障碍,读通课文;不仅读通课文,还准确流利;在准确、流利的基础上做到有感 情,对于一些经典语句、名段有意识地反复诵读。鼓励学生循序渐进,不断挑战自我,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阅读:大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在内容上,读所有对课文有指导意义的信息。包括读课文前的“导读”“预习”提示,读“课文”,读“注释”,读文后的“生字”,读单元后的“回顾、拓展”,读“我的发现”,等等。
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每个单元的导读,从中捕捉到单元知识的训练重点和学习方向。
如学生在预习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14 白公鹅》时,就可以借助导读提示学习,从中明白这是不同作家笔下同一动物在描写上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同时,通过“我的发现”看出作家在字里行间已经流露出对白鹅的喜爱,进而学会在说话和作文训练中运用作者的这种方法。这样一来,作家笔下的动物形象更丰满,知识学习也会更加系统化。
(三)勤思考,会批注
朱熹有言:“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启示我们一些好文好句需要细读慢研。如何咀嚼呢?不妨从重点词句(分析重点词句的课后思考题是可以参考的一个方向)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以及作者的表达方法等。此外,学会抓“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具有特殊含义的句子批注自己的感受。具体地说,首先,学会站在作者的立场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用这个词、句的出发点是什么?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哪里?他要表达什么情感?其次,学会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从这个词、句中了解了什么?悟出了什么?类 似的一边读悟一边批注,通过前期的预习指导告诉学生批注要点:喜欢或有感触的句子,句子中关键的词语特别是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批注学习,这样不仅能达到预习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在预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9 生命生命》时,指导学生关注课后的问题,思考:课文中为什么要选取三个事例?联系上下文说说“使用它”和“糟蹋它”有什么寓意?联系生活实际,交流你对课文关于生命感悟的理解,可以在有感触的字词旁批注你的感受或以小练笔的形式呈现阅读的感悟,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样学生就非常明确自己的预习任务,学会抓事例,抓情感,联系生活实际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会评价,勤鼓励
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不断训练、监督和评价,在引导学生对预习引起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客观评价学生读、悟的效果。对于文章的朗读不仅正确、流利而且有感情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对于阅读障碍的学生,教师要遵循他们的认知特点,肯定取得小进步的同时,鼓励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
朱熹曾言:“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预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教师要由扶到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在听、说、读、写、思中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总之,中年级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会让学生受用终身,真正做到“授之以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