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走出去"战略与境外农业园区建设分析
2017-11-12董晏辰
董晏辰
摘 要:通过农业“走出去”以及境外农业园区建设,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形成境内外产业良性互动的新局面。文章中以此为背景,针对农业“走出去”提出了几点境外农业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业;“走出去”;境外农业园区;建设
2016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超过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实现了国家对外经济发展史上的净资本输出。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人均GDP达到4750美元,一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速将高于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速度,成为资本输出国。境外农业园区建设是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农业国际合作新形式,有利于发挥“走出去”的集聚效应,符合互利共赢的国际化发展理念,正成为推动农业“走出去”的积极力量。
一、农业“走出去”战略
农业“走出去”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两类规则”的重要途径,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良好外部机遇。发展境外农业合作园区能够有效提升农业企业投资效率,有利于发挥企业集聚效应,实现较快发展。
二、境外合作开发区在 “走出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是由政府支持、企业主导搭建的平台,是对外投资领域的创新模式,也是中国推动企业“走出去”的一条快速、有效的可行路径。随着中央政府重视并加强与其他国家互利共赢的友好合作关系,多(双)边合作广泛开展,中国境外投资的政策条件也越来越明朗优越,这些都进一步推動了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发展。中国境外合作开发区之所以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如此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因其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韦伯的区域集聚论,“聚集的实质是工业企业在空间集中分布的生产力布局形式”。开发区本质上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呈现,体现了资源聚集的比较优势。社会经济和产业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往分散布局的产业就会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而形式上或空间分布的集聚也成为一定阶段发展的必然。
1.在产业带动方面。在中国境外建设合作开发区可以带动中国优势产业“走出去”,优化中国与东道国双方的产业结构,有利于制订并实施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技术示范和产业集聚引领带动东道国产业发展,推进产业向上下游的延伸,有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形成境内外产业良性互动的局面。
2.在技术创新方面。在中国境外建设合作开发区使中国企业能够开展较为集中的技术示范,与东道国合作方利用开发区平台开展技术合作,提升其技术创新水平。
3.在资源配置利用方面。中国境外合作开发区的形式节约了企业发展用地,有效利用了产业发展空间,提高开发区内的企业协作效率,生产链分工细化,在资源配置和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在政府管理与社会服务方面。中国境外合作开发区的建设便于政府统一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将相关银行、保险、通关、检疫检验及必要的中介服务整合在开发区内,设置 “一站式”服务,提高了政府服务和管理效能。
三、境外农业园区发展建议
1.建立面向全球的开放式园区招商机制。企业参与境外农业园区建设应立足国内,面向全球,以开放的机制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吸引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优秀企业入园,共同建设园区。鼓励国内外企业开展良性竞争,以竞争促发展。鼓励国内企业与发达经济体和东道国本地企业加强技术、生产合作,以开放的姿态通过合作提升区内企业竞争力,增强园区生命力。同时,应加强境外农业园区发展的软环境建设,为国内外入园企业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共同降低投资风险。
2.优先推动示范性农业园区建设。在重点区域优先选择条件较为成熟的园区实施重点推进,优先建设示范性农业园区。把握市场需求,加大园区内良种、良法、良机综合配套,通过示范和积极引导,提高此类园区发展模式的影响力,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入区企业利润率。以市场机制吸引企业向园区集聚,以成功的模式和可复制的经验带动更多企业“走出去”,为中国企业在境外集群式发展创造条件。
3.加强园区内企业的集群式发展和产业化配套。引导和鼓励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走出去”意愿的农业科研机构、种植、养殖、深加工、农用机械、农用物资等企业发挥自身优势,采取集群方式在境外农业园区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引导和鼓励园内企业探索建立产业化经营体系、政策体系、利益联结体系、组织体系、风险保障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等,打通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流通、销售等环节,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
4.深化生产型园区与目标市场的结合。生产型园区应与目标市场相结合,重点关注国别和产品选择问题。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沿线国家为发展重点,用好亚洲、非洲、拉美等传统市场,全面考虑目标市场的发展意愿以及对产品的需求、消费能力与偏好等相关因素,综合考虑目标市场完备程度、产品流通渠道是否顺畅等因素,以东道国重点鼓励的农产品类别和农业产业链环节为重点,布局境外农业园区,促进园区又好又快发展。
5.建立健全管理协调机制,提供更多政治保障。境外农业合作开发区是把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东道国国情相结合的探索,双方政府的支持是将境外农业合作开发区有效规避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为保障境外农业合作开发区的顺利实施,双方应在政府层面进行深入沟通和协调,建立畅通、有效的沟通渠道,通过与东道国签署关于合作区的双边协定,提供政府保障机制,明确合作区的法律地位和投资权益,给予中国企业农业投资以充分保护。此外,政府层面还应进一步健全开发区的管理机制,通过与东道国有关部门联合建立开发区指导管理委员会,落实开发区建设相关协议;也可考虑通过合资形式建立开发区运营管理公司,以市场为导向吸引多元化投资。
6.带动民生,实现 “走出去”本土化发展。境外农业合作开发区建设既是输出中国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的过程,也是输出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过程。通过境外农业投资开发,应该加强文化融合,对于项目运营管理、劳务用工、技术示范、培训推广,应引导赴东道国投资企业的本地化战略实施。此外,在农业投资开发的同时,注重生态效应和社会责任,在中国发展诉求实现的同时实现东道国的民生发展需求,推动社会经济建设,最终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可知,只有真正实现农业“走出去”,才能其实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加强文化之间的融合,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今后境外农业投资开发提供合理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马静,孙玲,邱俊荣,韩福光,向旭,李植良. 广东境外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现状与对策初探——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实践为例[J].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8):223-225.
[2]刘怀. 加强农垦企业境外建设项目管理的对策建议[J]. 中国农垦,2015,(11):63-64.
[3]杨慧军. 设立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是推进企业走出去的一项重要举措[J].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02):14-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