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历史角度谈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渗透式教育意义

2017-11-11张超杰温雪仪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9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

张超杰 温雪仪

【摘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积淀传承的思想、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行为准则、艺术文化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探索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采用渗透式教育策略,从而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从历史角度切入,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探索路径,对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想引领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历史角度 传统文化 大学生 渗透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9-0182-02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在这个重要文件中,中央明确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指导思想、重要任务和组织保障措施,其目的是把优秀传统文化贯彻国民教育始终,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作为思想引领主流阵地的高等院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必然会认真贯彻落实,力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群体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方法论上,相较于以往传统的灌输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采用渗透式教育的策略,采取自然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从而在思想阵地领域传播传统文化上更具可行性,使大学生群体更容易接受,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大历史角度下的中华传统文化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无论兴衰与否,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内涵和文化基因,而这种独特的内涵和文化基因,是需要通过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所散发出来的独特气质去解读的,这种独特气质,其实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变不灭的精神。

若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源流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发展演变,至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直至新文化运动,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积淀,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其主要内容包括:一、“修齐治平、国家为先”的理想精神;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三、“讲情重义、诚实守信”的文化精神;四、“厚德载物、贵和持中”的和谐精神;五、“以人为本、重义轻利”的道德精神。这些是我们先辈通过实践传承下来的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能够经受时间和历史的长久考验,对推动社会进步,加速现代化社会文明转型产生了重要作用。在微观上,对当代大学生构筑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与人格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大学生群体逐步形成爱国、诚信、自强等核心价值观。

从大历史的角度出发,大致上是把中华传统文化放置在一个总体性的坐标上,观察其流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黄仁宇先生说:“然则中国传统之长处、宗教思想、伦理观念、做人处世的宗旨应当放在什么地方?我的建议:在答复这问题之前,先将中国历史参照西方历史政治思想、经济原理,作整面目的全幅修订,看清中国受过西方冲击,百年奋斗后实现现代化之由来。此中结论,必会表现一个新国家之形貌。有了新制度之轮廓,才能决定发扬传统精神之出路。”[1] 因此,如何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成为当前时代发展的重要命题。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群体,因受西方文明冲击较大,对本土传统文化显示出淡漠的态度,部分大学生更是成为犬儒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导力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修养和人文精神,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与策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大学生人才资源库的重要渠道。

二、高校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在诸多教育方法和策略中,渗透式教育无疑是最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也较容易为广大学生所接受的方法。因其具有自然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特征,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具包容性和開放性,在信息时代里更适合各种价值观碰撞的大学校园,适应大学生群体的成长需求。

在教育内容上,主要包括爱国教育、诚信教育、自强教育等核心价值观内容,涵盖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层面。因覆盖层面较广泛,在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群体中,相应采取不同的渗透策略,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正确引导大学生学习、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夯实政治思想“两课”教育,奠定人文基础

在高校教育中,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第一课堂是基础,传统文化教育应当优先渗透于政治思想“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四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传统文化的讲授。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课,从林则徐、梁启超、孙中山等历史人物的身上,可通过情景剧演绎、课堂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讨论,使学生逐渐领悟传统文化精华。

在“两课”之外,像《形势与政策》等公选课、通识课,也可以加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增设选修课程、列入教学大纲,实行多学科交叉教学,使传统文化的渗透式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大学生群体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传统美德,激励民族精神,从而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

2.开辟第二课堂,丰富传统文化教育方式

第二课堂主要是对第一课堂之外,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素质教育内容的统称。2016年,“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高校共青团深化改革的龙头项目,目前已开始试点试行,将在未来2年至3年里,在高校共青团全面推行。随着团中央出台一系列推动共青团改革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的方针政策,各大高校越来越意识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推进共青团改革的重要性,纷纷加入试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队伍当中,积极地去探索其中的新规律、新实践、新做法。在此良好态势下,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创新和总体设计,必能事半功倍。

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在第二课堂的开展形式较为传统和单一、活动偏娱乐化、碎片化、快餐化,尚未建立传统文化第二课堂的考评机制和网络平台,开展的活动大多是停留在学分认定的环节。

从具体的操作方式上,各高校采取的渗透方式和策略不同,如广州大学,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开设了《中华经典诵读》一课,纳入学分制,同时举办系列诵读活动、开辟诵读角等,从硬件和软件等各方面都给予了全方位支持。而在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开设有国学协会、汉服协会、书法协会、文学社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据笔者调研分析得知,这些社团主要以兴趣类为主,在大学生群体中受众较为狭窄,目前华软学院有意将这四个社团合并为传统文化协会,力求整合资源、扩大传统文化传播的受众面和影响力。同时定期邀请学术界的泰斗开设讲座,组织师生到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等。在系部层面,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意识,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财会系学生党支部创立了“无人售物”诚信驿站,设置在教学区和生活区,并衍生出诚信书架、流动报刊、共享自行车、彩虹伞和漂流书屋等多种项目,在便利师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同时,呼唤诚信意识,亦不失为良好的举措。关于诚信驿站,在笔者另外一篇论文中有详细论述,此处不再赘言。

通过第二课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改变学生活动碎片化、随机性强、娱乐化倾向太强的特点,构建完整的体系化的教育模式,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引导和教育,有规划地培养、服务学生,将传统文化教育更有效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格局,让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更好地契合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真正让学生能够从参加的第二课堂课程或活动中得到收获,真正最大程度地陶冶道德情操,树立人文精神和理想信念。

综上所述,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自觉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意识,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必要拓展、延伸与补充,共同承担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2]

3.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平台,扩大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在信息时代,各种鱼龙混杂的价值观在高校里互相碰撞,要占领思想主流阵地,新媒体平台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是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也是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有力平台。”[3]除了网站以外,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等平台,也可以打造成为具有一定特色、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传统文化教育平台。通过这些宣传平台,可以开辟传统文化传播栏目,展示书法、国画等艺术作品,制作关于传统文化的微视频,播放经典影视作品等,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与此同时,可以开设传统文化论坛,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沙龙,扩大分享和交流层面,以不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美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薰陶,以此完善大学生群体的传统文化知识结构,提升其人文素质,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式教育。

三、运用渗透式教育在思政工作中的意义及影响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渗透式教育的方式,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这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及效果的必然要求。其意义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走出灌输论迷局。“应将传统文化实时引入到高校的思政教学当中,让它充分发挥文化对人潜移默化持久甚远的影响[4]。过去在思政课上,都是由任课教师在“满堂灌”,把略显枯燥的理论灌输给学生,无法达到举一反三的启发式学习效果,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自由思考的天性。在渗透式教育的方式和策略下,学生可以更为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从而形成健康的、主流的、积极的主阵地和主课堂,彻底走出灌输论迷局。

2.为青年学生提供认知传统文化的路径。在党和国家的培养、社会的关怀和学校的教育下,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是许多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对人文素养教育较为淡漠,他们所掌握的信息量大,視野宽,经验丰富,但自我约束力差,贪图享乐,缺乏必要的伦理智慧和自我反思能力。因此,采取渗透式教育方式传播传统文化,让大学生群体回归原典,有助于在价值多元倾向明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思考,使大学生在“慎独”精神下,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形成批判的人文精神,追求全面发展。

3.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不同的平台和途径,将内容恰如其分地进行渗透,同时有高度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使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如2016年9月,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在新生军训的时候,指定传统典籍《大学》为必读书目,并要求每一位新生撰写读后感,这便是一种较好的渗透教育方式。从形式上看,这种做法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与受教育者沟通感情、增进了解、引起共鸣,切实在教学和实践环节完善育人工程。

在高校思政教学和实践工作中采用渗透式教育,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自信力和认同感,其中也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性批判因素。

四、结语

在高校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式教育,需要从大历史观出发,明白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张力,方能按照传统文化的传播规律进行弘扬。在面临西方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如何保持可贵的人文精神,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不至于丢失或遗忘,这是每一个思政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重要命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扎根在东方文明的普世价值,内涵丰富。对于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的贡献应该值得肯定,但不能否认它存在一些糟粕。近年来不断鼓吹的“国学热”也波及到大学校园,作为思政工作者,我们应当有一个冷静的思考。在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环境下,通过大学校园的各种平台和渠道,真正继承、发扬传统并创造性转化传统,使之更适应当代大学生群体成长的规律。

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或缺,因为“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历尽沧桑却不断发展壮大,屹立在世界东方,正是一代代龙的传人发挥自强不息精神的必然结果。”[5]通过渗透式教育方式和策略,能够切实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长久生命力,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

参考文献:

[1]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7.

[2]方临正.浅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82.

[3]李玉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2):20.

[4]朱伟.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策略分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6(2):125.

[5]张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M].学习出版社,2014:106-107.

课题项目: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2017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从历史角度谈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渗透式教育意义 课题编号:DJSZ2017010 项目负责人:张超杰

作者简介:张超杰(1988.8-),男,汉族,广东江门人,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历史学硕士,从事岭南文化、广州十三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温雪仪(1994.6-),女,汉族,广东韶关人,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