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7-11-11杨霞
杨霞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实现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二者的有机统一,是我国现今小学数学教学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分层施教的做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习氛围也更加浓厚。
关键词:小学数学;不同层次;主动学习;激发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立足点,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出发,分层前进,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主动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运用数学魅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各层次学生主动探求新知。
小学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现象,这正是数学的魅力。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设计出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教学程序,从而在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激发下,都会增强学习數学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探求新知的活动中去。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首先让学生拿出大小不等的圆片和准备好的白线。然后,指导学生用白线沿着圆片的边绕上一周再量出各自的长度,最后,让学生计算白线的长度与圆片直径的关系。从而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圆的直径长度3倍多一些。这样逐步分层前进,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充分参与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主动研究周长与直径关系,其教学效果当然不言自明。再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一位教师首先讲了一个“猴子分桃”的故事,一天猴王让悟空把10个桃子平均分给5个小猴子吃,悟空听后,满脸不高兴,猴王就问:“悟空你怎么不高兴呀?”悟空说:“每个猴子才分得2个桃子太少了啦,能不能多分一些?”猴王听后,说:“可以,那我给你150个桃子,但是有个条件,你必须平均分给75个猴子吃,行吗?”悟空一听,可高兴啦!就带着桃子准备分给猴子吃了。学生听完故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次每个猴子分得的桃子多了吗?悟空应该高兴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设计,就展现了数学的魅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掌握理解商不变性质也就容易多了,从而让各层次学生学有所得。
二、努力设疑,不断激发求知欲,让各层次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共同提高。
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是每节课教学的核心。而“设疑”恰恰就是达到教学核心的一个重要拐杖之一。当然,设疑的方法很多,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设疑方法。
1、利用原有知识没疑。
如新授1/3 +1/4 时,先让学生凭自己理解说得数,在出现2/7、7/12等答案后,我向学生提出“哪个答案正确呢?”再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已见,最后,概括出要先通分,再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这种方法,就是利用原有知识,在其提高点处,加以设疑,让学生的思维跃一跃,主动获取新知。
2、在知识的关键点上,有意识设疑。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我向学生提出“乘以和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这里的数,可以是些什么数?这样帮助学生消除思维定势,让学生讨论发表各自意见,最后理解可以是自然数,也可以是小数。
3、下课时设疑,更会回味无穷。
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我在揭示完S=πRR公式后,在下课前,我向提出“已知圆的半径可以求出圆的面积,那么已知圆的周长可不可以求出圆的面积呢?”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埋伏,进一步让学生在课后探索。
三、分层练习,及时反馈,让各层次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必须重视课堂练习。如果用划一的练习题会要求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要么使学生吃不饱,要么使学生吃不了。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实际,布置基本题和思考题,对中下等生只要求掌握数学的基本要求,做好基本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既做好基本题又要做思考题。这样分层要求练习,使不同的学生都体验到练习成功的乐趣。
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练习。1/3=/6=/9;1/3=3/=9/;2=/=/,这样三层练习题就较好地照应了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练有所得,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同一练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课本上除了选学题和思考题以外的习题都是要求全体学生都能掌握的。因此对于这些习题,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均有掌握,对于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的应用题,我要求学困生的学生只要求他们用一种方法进行解答,并进行巡视发现及时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对于学有余力的中上等层次的学生,我则要求他们能用不同的思路进行分析与解答,并找出最佳解法。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四、适当调节课堂气氛,使不同层次学生想学、乐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缺少动人的情节,适当地使学习内容含有情趣,调节课堂气氛,对于教学常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生写应用题答语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例如:“小红买《新华字典》用去了10.5元钱,买学习用品用去了7.5元钱。问小红用了多少钱?”有的学生进行列式解答后,马上会答:小红用18钱。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后,教师怎么办,听课中,我没有马上向学生指出,而是作了如下有趣的自问自答。“好的!如果题目要问,用了多少时间,答用18时间,如问小红有多重,就答小红有54重,如问汽车行了多少时间?就答用了24时间。”此时,教室哄堂大笑,议论纷纷,很快指出了答语的错误。显然,这样的课堂气氛是有效的,它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想学、乐学。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学习过程,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学习,进而掌握知识,增强技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