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学生社团的创新模式

2017-11-11于筱颖

商情 2017年37期
关键词:学生社团创新

于筱颖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学生社团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一定问题。而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及高校共青团建设占据重要地位,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社团管理制度以及提出更有效合理的社团指导体系是刻不容缓的。本文探讨了在学生社团工作中引进“导师学长制”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学生社团 导师学长制 创新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文化底蕴的主要体现,其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开拓学生视野、发挥专业兴趣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作为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第二课堂,以其更大的活动范围,更广阔的活动主题,更丰富的活动形式,得到高校学生的广泛参与。也正因为如此,了解学生社团的发展状况,针对目前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探究一种新的社团管理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一、当前高校社团指导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革新,学生社团数量也在不断壮大,社团种类也日益地丰富。学生社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也为社团指导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威海职业学院为例,截止到2016年10月,所有社团均有一到两个指导教师挂名指导。我们知道社团指导教师在社团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现阶段社团指导教师的管理机制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或者考核机制,有的学校针对社团指导教师的激励措施不足,没有相应的报酬,大多情况是指导教师的兴趣热情驱使:又或者有的学校针对指导教师在社团的指导工作对其评聘上有一定的保障制度,但缺少相应的考核机制,导致高校教师为了评职称蜂拥注册社团,但后期却没有相应的指导与管理,从而整体降低了学生社团的质量,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二)、指导教师精力不足,高校指导教师大多是专业教师,科研任务重,进行社团指导的时间有限,大多是闲暇时间安排活动,不能把学生社团指导形成常态。久而久之,出现社团没有指导教师的景象,十分不利于社团的发展。

(三)、指导教师与社团成员缺少互动,教师的身份感让社团成员对导师有一定的疏远感,针对社团活动的开展和管理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沟通,影响社团活动的开展。因此探索出一种适合现实情况的创新的社团指导制度势在必行。

二、关于导师学长制模式的提出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为了弥补指导教师的不足,适应日益发展的学生社团,提出了社团导师学长制的指导模式:社团拥有指导教师的同时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学长,学长配合指导教师对该社团的活动与组织管理进行详尽耐心的指导,充分地发挥二者的指导作用,以促进社团的全面发展与壮大。

首先在导师的选拔机制上,严格按照素质、专业、职责等要求加以配备:而社团的学长从高年级的学生队伍中选拔,相对导师而言,社团学长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则可以放低一点。选拔后由指导教师对学长进行前期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指导教师和学长进行磨合,为之后指导工作打下基础。后期在日常社团的具体工作中,社团导师是第一指导人,学长接受导师培养和领导,按照导师的要求和思路,对自己指导的社团进行指导和教育。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经常与社团导师联系,针对社团发展多多与导师出谋划策,定期向社团指导教师汇报社团工作。针对不作为的学长,导师对社团学长具有罢免权利。针对对社团贡献较大的学长学校设置一定的奖励政策。

导师学长制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高校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时间缺乏、精力不够的缺陷,着重培养高校社团中的学生的指导力量。有利于社团的专业发展和管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指导能力,克服了学生社团低龄化现象。同时也形成了社团学生的主导地位,而且培养了“师生互动”、“教学互长”的良好氛围,促进校园的文化建设。

三、导师学长制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了学生社团分层次指导和活动

社团导师都是严格按照素质、学识、职责等要求加以配备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导师所传授的知识或者技能可能因为专业基础薄弱而无法很好的接受。而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渡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对专业技能、大学生涯、培养目标有了较多的了解,并且对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有很深的感触。由他们来协助导师指导低年级的社团成员,无论在经验、时间和精力上都可以作为导师的补充。他们可以把导师传授的知识或者技能以另一种低年级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授给他们。所以导师学长指导模式通过导师带学长、学长带社团成员的方式实现了学生社团的分层次指导和活动,使会员能够更容易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二)、促进了学生社团和学业的协调发展

“社团导师+社团学长”的指导模式使社团成员在社团活动中能得到多方面的交流。这种模式不仅能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而且还提高了社团的质量和自身价值,扩大了社团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同学参加到与专业学习息息相关的社团活动中来,从而打通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使得第二课堂朝着不仅仅是“有益补充”,同时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职能转型,使社团活动的隐性效果显性化。

(三)、解决了社团低龄化现象

近年来,社团成员“低龄化”现象成了制约高校社团发展的一个“瓶颈”。在社团活动中表现得积极的大多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社团活动,而高年级的同学忙于考研、找工作,较少有人参加社团活动,导致社团成员低龄化。社团成员低龄化不但影响社团的运作、社团的定位、活动的拓展,影响社团的进一步发展,更使社团文化的传承变得粗糙而流于形式。因此有了社团学长的加入,无疑是给社团吃了一颗“定心丸”。

(四)、丰富和完善了学生社团指导体系

导师学长制模式通过社团学长的承上启下的衔接,使教与学的距离拉得更近,导师能更有效地把握众多社团学生的详细信息,学长会更主动地提升自我的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从而形成多层次更有效的指导力量,更好地促进了低年级社团成员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发挥了“教学相长”的功效。这种模式也基本解决了社团管理制度不完善、改革不彻底、导师数量不足、观念上存有误区等实质性问题。

(五)、强化了社团成员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高度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觉性的集中体现。敢于负责、勤勉敬业,是责任意识的基本要求和外在表现。社团学长制明确了学生社团学长责任的具体内容,把社团学长在工作、学习、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应发挥的作用予以具体化,使社团学长奋斗有目标,前进有方向,努力有动力。在每一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社团学长都积极、认真地投入,在指导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社团学长的身份意识、责任意识以及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可能出现的争议

社团导师学长制在一定程度上壮大和发展社团,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同样也有一些可能出现的争议:

(一)、可能有的人就会问你们着重培养社团学长,那社团指导教师是不是就形同虚设了。不是的,社團学长起的作用是协助指导教师工作,留给指导教师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专业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带领社团发展。同时在与社团学长的配合中,指导教师可以教与学相长。

(二)、社团学长的指导能力如何考衡?针对这一问题,在后期导师学长制中会相应地制定社团学长的培训机制、考核机制及奖惩机制。真正做到把社团学长列入社团工作的考核当中,让导师学长制成为常态机制,做到有惩有奖,让更多优秀的学生参与社团建设当中。

总之,学生社团是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随着完全学分制的到来,它将更直接、更深入地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探讨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规律、最有效地发挥其育人功能,日益成为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者关心的问题。相信通过转变观念,多部门齐抓共管,高校学生社团工作一定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织。随着社团数量和种类不断发展,探讨新形式下社团指导制度的改革也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必然要解决的问题。社团导师学长制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社团创新
当前医学类院校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难题及对策
浅谈新形势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探微